张军:不要降低灵魂飞翔的高度

个人日记

图片 

不要降低灵魂飞翔的高度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  张 军

    200410月,大概是我就任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校长两个月的时候。一天中午,我和一位老师共进午餐。谈话的内容很多已记不清楚了,但其中一句话让我深受震动。她告诉我:“晚上备课的时间很长,这两年我基本上没看过电视。”

    我知道,七中育才的老师们工作非常辛苦: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培优、辅差……正是这样一大批拼命三郎式的老师,托举着学校走过了办学初期的艰辛。他们用6年的时间,甩掉了薄弱学校的帽子,以突出的中考成绩证明了自己。

    然而,在感佩老师们勤勉敬业的同时,我内心有着更多的困惑:难道学校的品牌只有学业成绩这唯一的内涵?难道因为中考“只争第一”,学校教师团队便可以所向披靡、持续提升?我无法想象,一个精神世界不丰富,又缺少情趣的教师,如何能丰富学生的人生,提升学生的精神?一个眼界不开阔的教师,又如何能带领学生走进日新月异的精彩世界,丰满学生的情怀?一个为工作而工作的教师,如何能顺利跨越“高原期”,远离职业倦怠,产生不竭的前进动力?

    只有朴素的态度,不能维持这周而复始的艰辛;只有简单的吃苦,难以挑战教育面临的各种矛盾与困难。

    问题该如何解决?

在文化深处寻找学校发展的“金钥匙”

    学习、思考、解惑,一次次与专家进行思想碰撞,一遍遍对接学校发展的历史,我深切地体会到,学校实现突破的力量就蕴藏在学校文化中!

    学校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核心在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它决定着办学的高度与境界、品位和气韵,更因其不可复制性、个性化、潜移默化、生生不息的特质,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正因为学校文化具有如此强大、自觉而深刻的影响力,使我们萌发了在学校文化深处寻找发展“金钥匙”的思考。

    20052月,在第二学期开学的教职工大会上,我正式向老师们提出文化养校的办学思考,即以学校文化滋养、涵润学校的发展。

    可是,七中育才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我们并不清晰。但我们知道,一所学校的文化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空中楼阁。它一定是在学校历史的根脉上生长起来的。

    整整两年的时间,我们进行着一次次的讨论、交流:“七中育才是一所怎样的学校?”“为什么学校师生如此努力,还可以怎样优化?”“我们可以把师生的力量凝聚、升华到何处?如何让它在校园里进一步弥漫强大?”……

    老师们围绕着这些问题,梳理那些曾经发生在学校里的故事。故事里有着学校文化的基因,等待我们去挖掘,去清晰。

    很多老师在故事的梳理中反思自己,寻找推动自己前进的因素。

    一位英语老师说,一位学生做值日报告时,突然用了一句美国俚语。学生们很感兴趣,请她解释一下。老师蒙了,自己根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啊,只好请作报告的同学给大家作了解释。

    课后,老师找学生了解情况。学生告诉她,自己每天都收看英语电视节目,并做了大量的笔记,凡是学到的,就尽量用到。俚语就是从电视节目上学到的。

    老师很惭愧:“连学生都知道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去努力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我是老师,还有什么理由和借口不去丰富、完善自己呢?”

    还有的老师毫不避讳,说总感到自己的教学缺少个性,缺乏用独特方式去激活课堂的魅力。为了找到这种教学上的“灵气”,他正努力向别人多学一点,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风格。

    还有很多老师提到了什么是自己改革的驱动力。

    一位老师说:“教师只有不被功利主义所左右,他的良知才能发出熠熠的光芒。”

    大家深有同感:“不为功利,就是说教师的眼光绝不能只盯着分数,而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个个故事,一点点感触,让我们对学校的文化内涵日渐清晰。

    一次全校教师大会上,听完老师介绍,一位老师站起来讲自己的心得感受。她说:“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降低了七中育才人灵魂飞翔的高度!”

    那一刻,全场掌声雷动。教师们很激动,是因为这句话如此的动人心魄。我也很激动,是因为我终于发现了七中育才的核心价值观!

    什么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它是学校文化中精神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所学校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一旦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师生就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与信仰,文化的力量就会大放异彩。

    我到过很多学校,发现优秀学校的刚性制度并不多,但老师们大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学生们也大多志向高远而勤奋努力。很多时候,我们说他们有“内驱力”。但内驱力也是分层次的:低位的内驱力是功利之心,像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中位的内驱力是兴趣之乐,让人在前进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意志;高位的内驱力,则是价值追求与信仰之魅,人们为了它孜孜以求,不计较功利得失,为了它甚至“衣带渐宽终不悔”。事实上,一所学校的高位内驱力,就往往来自于师生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与践行。

    当我们把“不要降低灵魂飞翔的高度”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时,就意味着我们要超越与兄弟学校的分数战,转向对优秀、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呼唤每一位师生都要树立起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标杆。“不要降低灵魂飞翔的高度”也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中考“只争第一”的目标要求。讨论中,教师们提出,这个目标应该改成:“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我深知,这绝不是玩“文字游戏”,学校的成长正在被打上阔远、沉静的底色,七中育才人的精神追求也随之挺立起来。

改变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

    什么是“文化育人”?我想,不能简单地把文化育人的重任,放在校园环境的建设、制度文化的引领上。文化育人的本质,是使“文”化为人性,化为人道,化为人格,化为人气,化为人心。它只有进入人的心灵世界和生活世界.才能实现其价值,才有其意义。

    文化育人,不仅是针对学生,也是针对教师,它要在改变师生的日常行为中达到浸润的目的。

   

    如何让教师“不要降低灵魂飞翔的高度”?我们将目光聚焦在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建设上。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建设,使教师之间的经验与智慧得到更好的共享,使每个学习者都能真切体会到自己的成长。

    李英萍,一位普通的地理教师。她原来认为,钻研教材和学科知识,本职工作能过得去就行。然而,在一次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活动中,她发现,地理组的一位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仍然坚持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在一次常规的公开课前,这位老师竟然上了4次先行课,每次课后都与同组的老师讨论细节,关注学生的得失。那种细致耐心、那种虚怀若谷,令她敬佩万分:是什么激励着这位老师不断探索?

    当“不要降低灵魂飞翔的高度”这句话清晰地进入脑海中时,李英萍找到了答案。她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绝不能只局限在本学科中;要实现更大的提高,就必须不断突破自己。这一学年,她听了一百多节课,不只是地理课,还有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生物课、物理课、历史课。每节课,她都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她说:“我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的课堂灵动起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年,她在学校青年教师赛课中获得了一等奖。

    如今,李英萍已成为地理教研组组长。对比过去与现在,她非常感慨:“我过去是忙碌而疲倦,现在是忙并快乐着。因为我深知,我所从事的不只是一件工作,更是一项事业,一项能影响他人终身的事业。”

    学校里,像李英萍这样的老师越来越多,他们不再执著于分数和外在评价,更多时候,他们守望着心田美丽的教育理想。而他们的改变也让我们更加坚信:“要改变一个人,首先要改变他的期望;要改变一个学校,首先要改变一个学校的精神;要改变一个学生,首先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要改变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

    后来,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学苑”,作为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有力补充。学苑不仅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关注教师的人文修养、身心健康。

    “教师发展学苑”的建立,标志着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命题上,由过去只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基本教学质量,走向了对教师进行生命关怀,丰富教师的眼界与修为、情趣和精神的新时期。在教师发展目标上,我们期待着:“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有着丰富学科知识的教书匠,更应该是一个有着丰厚人文内涵,一个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一个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灵动的教师;是一个能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值得学生们想念的教育者。”

    黄凤娟,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她在“网络空间苑”的博客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发展学苑开展了“好书漂流”活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陪我度过了好几个充满思辨的夜晚。我告诉自己:这可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一定要把它推荐给孩子们,启迪他们追寻人生的梦想……

    现在,担任“教师发展学苑”阳光生活苑苑长的黄凤娟,课堂上游刃有余,课堂外笑脸吟吟。那个刚进入学校时“紧张、疑虑、不安”的女孩,在“教师发展学苑”的蓝天下,和她的孩子们一路阳光,幸福成长。

    如今,我可以肯定地说:七中育才的教师虽不是个个都优秀,但是个个都有特点、个个都显素质。特别是通过各类教师实践共同体和“教师发展学苑”,给教师团队创造了一个智慧和精神的高平台。全国课堂教学大赛19个一等奖的成绩,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七中育才教师团队的专业张力和精神追求,又为不断向前的七中育才学校营造着“不降低灵魂飞翔的高度”的精神氛围。

优化师生的精气神

    “不要降低灵魂飞翔的高度”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这一核心价值观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经过讨论,大家得出结论,七中育才的学生应该“卓尔不群,大器天下”。

    一天,一位学生问我:“校长,我的妈妈要我长大了做个平凡的人,而学校却要求我们‘卓尔不群,大器天下’,我不明白。”

    作为成年人,我深深地懂得:做一个平凡人,享受平凡人的幸福,是何等重要,又是何等不容易。但是,平凡并不意味着平庸。“卓尔不群,大器天下”,讲的是精神、气度与襟怀,而不是世俗的功利与成就。只要一个人有着不断突破自己的精神追求,便是“卓尔不群”;只要一个人有担当的情怀,就是“大器天下”。

    明白、认同了这个价值追求,老师就不会只盯着成绩,学生就不会只沉浸在题海,学校文化便真正有了教育与人性的丰富和深刻。

    各学科老师积极行动起来,他们不再满足于技能与知识的传递,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思维与智慧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上。

    历史课、地理课经过改革,酝酿出了“课前三分钟活动”。老师们想以此,培养、强化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思考。

    一天,我走进历史课堂,听到一位同学在“课前三分钟”讲述“南京大屠杀”。她列举了两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一组是南京大屠杀中国人民的死伤人数和现在每年南京人民参加纪念南京大屠杀的规模和人数;另一组是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后日本人民的死伤人数和现在每年广岛人民纪念这一事件的人数。

    她用两组准确但又触目惊心的数据,把两个国家、两个历史事件进行对比,不仅让同学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而且对日常生活中,什么才是真正意义的爱国之举给出了响亮又朴素的回答。她说:“爱国不是口号。从小事做起,从我能做的开始。今天的课前三分钟,就是希望与同学们一起感知与分享,一起思考和行动。”

    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表扬了她。孩子告诉我,准备时,她本想描绘日军怎样挥舞战刀、滥杀无辜、血流成河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同学的爱国之情。后来她征求老师的意见,老师说:“你是否只是想展示苦难,博取唏嘘,还是要以此为出发点,引发同学的思考?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更深刻地走进这段历史,也走出这段历史?”

    “老师的话一下子点亮了我,历史从来就不是过去,它还是现在和将来。”

    这次课前三分钟,进一步激发了她对历史的兴趣。20107月,这位学生去美国留学,她选择了专修历史。她说:“我想通过努力,使普通人也能关注历史、关注国家、民族,甚至人类的前途。”

    如今,我欣慰地看到这样的课堂越来越多:不仅传授知识,更是培养思维;不仅训练能力,更是拓展视野、提升品格。

    多年过去了,“不要降低灵魂飞翔的高度”优化着七中育才师生的精气神。这里有老师的激情:“张校长,其实我们对学校的爱一点也不亚于你。”这里有老师的率真:“不发钱都要干教育!”这里还有学生的担当:“我们能承担更多的责任。”

2010年,学校的研究课题“教师网上跟岗研修,网班助推教育均衡”在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这是对我们这所曾经的薄弱校,通过“文化养校”走出困境的最好诠释和最大鼓励。

    面对成绩,我也深知:文化养校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下一步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说,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学术品质,为学校文化着上“学术”的底色?如何克服办学历史较短、学校文化缺乏有力的底蕴支持的问题?……我坚信,这些问题都会伴随着学校的发展,伴随着文化养校的深化逐步得到解决。学校也会在新的挑战里走向新的高度,我有这个信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