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一定要“一门深入”才会开
个人日记
学佛一定要“一门深入”才会开悟
摘自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 注》第138集 2014年11月27日 讲 于 香港
“应供”的含义
【解】二、“应供”。《大论》 曰:“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 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 用我们现在科学的话讲,回 归“零能量点”,“零能量点”就是真 如、自性。“结使”是烦恼的代名 词。这些烦恼总的来说,不外乎前 面我们所说的,起心动念,无明烦 恼;分别叫尘沙烦恼;执着叫见思 烦恼。烦恼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不 外乎这三大类。 真正修行人,就是在现前境界 相当中,把烦恼放下。眼见色,不 起心、不动念,这是法身菩萨的境 界,你要到极乐世界去,决定生实 报土;如果不能,他还会起心动 念,没有分别执着,这是菩萨,生 方便有余土;如果妄想、分别、执 着全有,这六道凡夫,生凡圣同居 土。 不过我们一定要知道,不能小 看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为什 么?虽然是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 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就是四十八 愿威神加持,皆做阿惟越致菩萨, 这一句话可不得了!你的地位虽然 不高,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法 身菩萨没有两样。不是你证得的, 阿弥陀佛加持你的,加持管用,不 是不管用。所以你就有能力到十方 一切诸佛刹土,跟你有缘的众生, 你跟法身菩萨一样,可以现身说法 去度他们,有这个能力;有能力到 十方世界去拜佛,佛一定会接受 你,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诸佛看 到都会另眼相看,特别欢喜。你供 佛修福,闻法是修慧,福慧双修。 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想去 就去,想回来就回来,得大自在, 这是我们梦寐以求而求不到的,到 极乐世界心想事成,所以不能不 去。 佛所有烦恼都断尽了,得一切 智慧、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 所不能。这不是赞叹的话,这是事 实真相。
供养三宝是大福报
【解】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 养。以是故佛名应供。 “应供”,就是应该接受供养。 为什么?为众生种福。众生没福, 到哪里去修福?供养三宝是大福 报。这一点不能不知道。 所以往生到极乐世界,每一天 修的福慧,在我们这个世界无量劫 也办不到,在极乐世界天天办到。 我们对于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 明白了,不再迷惑了,真正会发心 早一天往生、早一天成就,往生就 是成就。凭什么成就?就凭这一点 ——福慧双修。在这个世界哪一天 才能圆满?在极乐世界天天圆满。 【解】又《净影疏》曰。 这是我们中国法师,隋朝时代 净影寺的慧远法师,他为《无量寿 经》有注解,叫《无量寿经义 疏》。他说: 【解】“证灭相应,故名为应。 “灭”是灭烦恼,“证”是证得自 性本有般若智慧现前,“应”有这个 意思,这叫“应”。 【解】又证灭故,合应供养, 故云应供。” 因为他有证、他有灭。“证”就 是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自 在现前;“灭”,灭三种烦恼,起心 动念、分别、执着统统灭掉了,这 个时候应该接受供养。供养如来得 无量无边的福报,不能不知道!所 以叫“应供”。 【解】又《会疏》曰:“万行圆 成,福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 养,饶益有情,故号应供。” 跟上面意思差不多,上面讲“证 灭相应”,此地说“万行圆成”,圆满 成就、福慧具足,具足也是圆满的 意思。 “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饶益有 情,故号应供”。在中国大的寺庙, 每一年有举行供僧——千僧斋,供 养一千个出家人,请他们来应供, 就是你中午请他们吃饭。这一千个 人里面,如果家里修供养的人真 诚、如理、如法,很有可能会有佛 菩萨、阿罗汉来应供。供斋的人, 应该把每一个来应供的出家人都看 作真佛、真菩萨,这个功德无比殊 胜。
“等正觉”的含义 【解】三、“等正觉”。梵语三 藐三菩提。 这完全是音译的。 【解】具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 这就是“阿耨多罗”是“无上”。 【解】“三”为正,“藐”为 等,“菩提”为觉,即无上正等正 觉。 所以“正等觉”就是无上正等正 觉。 【解】菩萨因行圆满而成等正 觉。 菩萨在因地,佛是证果了,所 以佛在果地。菩萨因行修圆满了, 他就成佛了,“成等正觉”就是成 佛。 【解】旧译为无上正遍知, 新、旧,是在唐朝玄奘大师以 前的这称为“旧译”;玄奘大师建立 译场,称为“新译”。这个新旧是这 么分法的。旧译为“无上正遍 知”,“正”是正觉、没有错误;“遍 知”就是什么都知道,遍法界虚空界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这个意 思。 【解】《维摩经肇注》曰。 “肇”是僧肇大师,是鸠摩罗什 大师的弟子。他说: 【解】“阿耨多罗,秦言无上。 那个时候中国也是在分裂的时 候,这个秦就是姚秦,鸠摩罗什大 师在中国翻经的那个时代。 【解】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 知。 这是旧译,翻作“无上正遍 知”;玄奘大师所翻的是“无上正等 正觉”。梵文是相同的,两位大德翻 得不一样,但是意思上都通。僧肇 大师说: 【解】道莫之大,无上也。 这个“道”是佛所证得的道,就 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大而无外、 小而无内,无上!
走现代的教学路子是“佛学”,不 是“学佛”
【解】其道真正,无法不知, 正遍知也。” 这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现前, 确确实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决 定不是学来的。这一点我们要细心 去体会,对于古人教学的概念、教 学的方法,我们才会欢喜接受。你 比如说现在学校科目很多、广学多 闻;那佛法不是的,佛法教你一 门,一生就搞一门,不能搞两门, 跟现在完全相违背。我们走哪个路 子?走现在的路子是“佛学”,不 是“学佛”。把佛的经典都变成一种 玄学、变成知识,甚至于讲它是神 学、是文化里头很有限的一部分。 我们搞了这么多年,渐渐的明白 了、接受了,佩服得五体投地!佛 法的修学目的是教你明心见性,明 心见性就是成佛。 所以“佛陀”这个名词,要用现 在的话说,在“佛陀教育”里面它是 最高的学位,再没有比它更高的 了,它是博士学位。每一个人都应 该拿到,为什么?因为你本来是 佛,你迷失了自性。所以佛法是平 等法,一切法都是自性变得,所以 一切法跟自己是一体。为什么不能 成佛?你不承认,你不相信自己是 佛,不相信自己有无量智慧,不相 信自己有无量德能,不相信自己有 无量相好,你都不相信!你要相信 了,极乐世界是你的老家,往生极 乐世界是回老家,我老家样样现 成,一样都不缺乏。回到老家之 后,你才真正有能力、有智慧、有 道行去帮助十方诸佛刹土里面苦难 众生,你知道那些苦难众生跟自己 一样,自己现在破迷开悟了;那些 众生还在迷,还不知道开悟,他跟 我们有缘,我们有责任、应该要去 帮助他,而且是无条件的去帮助 他,就像诸佛菩萨帮助我们无条 件,我们帮助别人也是无条件 的。真诚的爱心,无量的智慧、德 能、相好接引众生,真是无法不 知!
一定要“一门深入”才会开悟
【解】又《净影疏》曰:“正 者,理也。于理穷照(即彻照于理 体),故云遍知。” 完全明白了,一丝毫迷惑都没 有了,所以“遍知”。你看你一见 性,你要知道这个好处,我用一门 见性,见性之后明白了,不必要学 的,完全通达,为什么?这是你的 本能,你完全回归自性、完全恢复 了本能。你要不相信的话,你好好 回头想一想,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一 个好榜样,他一生所说的这些经 典,我们在大藏经里看到了,他从 哪里学来的、谁教他的?没有!虽 然早年头十九岁离开家到外面参 学,印度所有宗教、所有学派他都 去学习过,而且学习非常认真,学 了十二年,觉得怎么样?觉得没用 处,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放下。这 个示现用佛学的术语来说,十九岁 离开家庭是放下烦恼障(七情五 欲);三十岁不再参学了、不再学 习了,统统放下,放下所知障。二 障放下了,他在菩提树下入定,豁 然大悟,就能给我们讲十二部经。 十二部经自己通的,没人教 他,他能讲,那些外道都听不懂。 他以前参学的那些宗教、那些学 派,对他所说的都不能完全通达。 那些人也学,把它当作一种知识来 学习,为什么?不开悟。为什么不 开悟?方法不对,一定要“一门深 入”才会开悟。同时涉猎很多门,你 学杂了、学偏了,所以你只能学到 知识,你智慧没开。 智慧是什么样子?智慧是不用 的时候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起作用 的时候,别人来问,你没有不能回 答的,而且都回答得非常巧妙,启 发人的智慧,这不一样。我们对这 些地方要特别留意,培养我们自己 的信心,对佛的信心,释迦牟尼佛 决定不会骗人,句句话都是实话。 实话就是从真实心中流露出来的言 语,没有通过思想,他不用阿赖 耶、不用末那、不用意识,转八识 成四智。他用的是什么?大圆镜 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 智就是大觉,平等性智就是转末那 识成就的;妙观察智就是清净心, 转第六意识成就的,转阿赖耶,用 经题上的话来说就是觉,转末那 ——平等,转第六意识——清净。 自性本自具足,不从外来。我们要 把佛教再兴旺起来,要从这里兴, 没有几个真正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佛法兴不起来。 达摩传到中国来的禅,一定要 到第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大 彻大悟、明心见性,从这个地方发 扬光大。往上五代都是单传、都是 传一个。
我们必须从老方法真干,自己用“一 门深入”来做实验
在今天,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大家不相信佛所说的,把佛——释 迦牟尼佛也看成一个普通的人,智 慧比人稍微高一点,而不能承认他 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就难 了,难到极处,佛法在这个世间灭 掉了,这是末法时期。末法一万年 已经过去一千年,这是第二个一千 年——四十一年。 我们必须从这个老方法真干, 用自己来做实验,我就一门深入。 我们这个“一门”实际上还是两门, 但是两门是一门,那就是一部《无 量寿经》、一句佛号。以一句佛号 为主,不以经为主。经帮助——助 修,佛号主修。 我们发心帮助这个苦难的世 界,我们用什么帮助?学习《群书 治要》。学习来做什么?把它讲清 楚、讲明白、讲透彻,奉献给这个 时代的地球上的居民,男女老少各 行各业,我们奉献给他们,帮助大 家建立共识,目的是希望化解世界 的冲突,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带给 众生幸福美满的生活,自己一心一 意求生净土,没有第二个愿求。为 什么?往生到净土才是究竟圆 满。我们要发这个样的心、要立这 样的志。 《群书治要》是分我们一点 心,不怕!我们用一句佛号把它弥 补过来,放下书本的时候阿弥陀佛 就现前,不碍事,早晚要拜佛、要 念佛、要经行。 “经行”我讲散步,现在人讲运 动,毕竟是这个身体,身体需要运 动、需要活动。活,就要动;不 动,就不能活了。拜佛是动,绕佛 是动,我们有这两样就够了。这两 种运动就够了,时间越长越好,那 我们这一生没有白来!世间名闻利 养、财色名食睡彻底放下,我们的 依靠是谁?阿弥陀佛,诸佛如来。 我们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佛菩 萨知道,常寂光照的清清楚楚明明 白白,我们真干,佛真加持,这一 定是道理,海贤老和尚给我们做出 最好的榜样,不能不知道。
“明行足“的含义
【解】四、“明行足”。“明”有 多解。 此地略举几种。 【解】(一)《大论》曰:“宿 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 “宿命”是知道自己过去生中无 量劫来生生世世在轮回、在六道、 在十法界、在行菩萨道,全都清 楚。这是什么?证得究竟果位的人 他知道。 第二,“天眼”,他没有空间的 障碍,也没有时间的障碍,能看到 过去无量劫,也能看到未来无量 劫。 “漏尽”,“漏”是烦恼的代名 词,“漏尽”就是我们常说的起心动 念分别执着全放下了,没有了;不 但没有,连习气也没有,叫真漏 尽,都是妙觉如来所证得的,名 为“三明”,“三明六通”。 【解】《会疏》与《净影疏》 同之,均谓“明”即三明也。 这个“明”就是讲的前面所说的 三明。 【解】(二)但《净影》又 谓:“明是证行,证法显了,故名为 明。”是说较深。 这个意思是,“明”是你现前所 证得的,“行”是行为,你在一切法 里头,这个“法”就是惠能大师讲 的“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所 生的万法你没有一样不明了、没有 一样有障碍,你对这些法“体、相、 作用”、“因、缘、果”、“理上、事 上”,没有一样不通达,没有一样不 明了,这叫“明”,这个明的意思跟 前面说是一样,它说的更清楚、说 的更深入。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 此地。
欢迎转发
净宗学院-new.pllc.cn
净空法师微信公众号:jingkong1927
淘宝法宝流通处:http://amtbfabao.taobao.com
摘自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 注》第138集 2014年11月27日 讲 于 香港
“应供”的含义
【解】二、“应供”。《大论》 曰:“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 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 用我们现在科学的话讲,回 归“零能量点”,“零能量点”就是真 如、自性。“结使”是烦恼的代名 词。这些烦恼总的来说,不外乎前 面我们所说的,起心动念,无明烦 恼;分别叫尘沙烦恼;执着叫见思 烦恼。烦恼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不 外乎这三大类。 真正修行人,就是在现前境界 相当中,把烦恼放下。眼见色,不 起心、不动念,这是法身菩萨的境 界,你要到极乐世界去,决定生实 报土;如果不能,他还会起心动 念,没有分别执着,这是菩萨,生 方便有余土;如果妄想、分别、执 着全有,这六道凡夫,生凡圣同居 土。 不过我们一定要知道,不能小 看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为什 么?虽然是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 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就是四十八 愿威神加持,皆做阿惟越致菩萨, 这一句话可不得了!你的地位虽然 不高,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法 身菩萨没有两样。不是你证得的, 阿弥陀佛加持你的,加持管用,不 是不管用。所以你就有能力到十方 一切诸佛刹土,跟你有缘的众生, 你跟法身菩萨一样,可以现身说法 去度他们,有这个能力;有能力到 十方世界去拜佛,佛一定会接受 你,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诸佛看 到都会另眼相看,特别欢喜。你供 佛修福,闻法是修慧,福慧双修。 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想去 就去,想回来就回来,得大自在, 这是我们梦寐以求而求不到的,到 极乐世界心想事成,所以不能不 去。 佛所有烦恼都断尽了,得一切 智慧、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 所不能。这不是赞叹的话,这是事 实真相。
供养三宝是大福报
【解】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 养。以是故佛名应供。 “应供”,就是应该接受供养。 为什么?为众生种福。众生没福, 到哪里去修福?供养三宝是大福 报。这一点不能不知道。 所以往生到极乐世界,每一天 修的福慧,在我们这个世界无量劫 也办不到,在极乐世界天天办到。 我们对于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 明白了,不再迷惑了,真正会发心 早一天往生、早一天成就,往生就 是成就。凭什么成就?就凭这一点 ——福慧双修。在这个世界哪一天 才能圆满?在极乐世界天天圆满。 【解】又《净影疏》曰。 这是我们中国法师,隋朝时代 净影寺的慧远法师,他为《无量寿 经》有注解,叫《无量寿经义 疏》。他说: 【解】“证灭相应,故名为应。 “灭”是灭烦恼,“证”是证得自 性本有般若智慧现前,“应”有这个 意思,这叫“应”。 【解】又证灭故,合应供养, 故云应供。” 因为他有证、他有灭。“证”就 是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自 在现前;“灭”,灭三种烦恼,起心 动念、分别、执着统统灭掉了,这 个时候应该接受供养。供养如来得 无量无边的福报,不能不知道!所 以叫“应供”。 【解】又《会疏》曰:“万行圆 成,福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 养,饶益有情,故号应供。” 跟上面意思差不多,上面讲“证 灭相应”,此地说“万行圆成”,圆满 成就、福慧具足,具足也是圆满的 意思。 “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饶益有 情,故号应供”。在中国大的寺庙, 每一年有举行供僧——千僧斋,供 养一千个出家人,请他们来应供, 就是你中午请他们吃饭。这一千个 人里面,如果家里修供养的人真 诚、如理、如法,很有可能会有佛 菩萨、阿罗汉来应供。供斋的人, 应该把每一个来应供的出家人都看 作真佛、真菩萨,这个功德无比殊 胜。
“等正觉”的含义 【解】三、“等正觉”。梵语三 藐三菩提。 这完全是音译的。 【解】具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 这就是“阿耨多罗”是“无上”。 【解】“三”为正,“藐”为 等,“菩提”为觉,即无上正等正 觉。 所以“正等觉”就是无上正等正 觉。 【解】菩萨因行圆满而成等正 觉。 菩萨在因地,佛是证果了,所 以佛在果地。菩萨因行修圆满了, 他就成佛了,“成等正觉”就是成 佛。 【解】旧译为无上正遍知, 新、旧,是在唐朝玄奘大师以 前的这称为“旧译”;玄奘大师建立 译场,称为“新译”。这个新旧是这 么分法的。旧译为“无上正遍 知”,“正”是正觉、没有错误;“遍 知”就是什么都知道,遍法界虚空界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这个意 思。 【解】《维摩经肇注》曰。 “肇”是僧肇大师,是鸠摩罗什 大师的弟子。他说: 【解】“阿耨多罗,秦言无上。 那个时候中国也是在分裂的时 候,这个秦就是姚秦,鸠摩罗什大 师在中国翻经的那个时代。 【解】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 知。 这是旧译,翻作“无上正遍 知”;玄奘大师所翻的是“无上正等 正觉”。梵文是相同的,两位大德翻 得不一样,但是意思上都通。僧肇 大师说: 【解】道莫之大,无上也。 这个“道”是佛所证得的道,就 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大而无外、 小而无内,无上!
走现代的教学路子是“佛学”,不 是“学佛”
【解】其道真正,无法不知, 正遍知也。” 这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现前, 确确实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决 定不是学来的。这一点我们要细心 去体会,对于古人教学的概念、教 学的方法,我们才会欢喜接受。你 比如说现在学校科目很多、广学多 闻;那佛法不是的,佛法教你一 门,一生就搞一门,不能搞两门, 跟现在完全相违背。我们走哪个路 子?走现在的路子是“佛学”,不 是“学佛”。把佛的经典都变成一种 玄学、变成知识,甚至于讲它是神 学、是文化里头很有限的一部分。 我们搞了这么多年,渐渐的明白 了、接受了,佩服得五体投地!佛 法的修学目的是教你明心见性,明 心见性就是成佛。 所以“佛陀”这个名词,要用现 在的话说,在“佛陀教育”里面它是 最高的学位,再没有比它更高的 了,它是博士学位。每一个人都应 该拿到,为什么?因为你本来是 佛,你迷失了自性。所以佛法是平 等法,一切法都是自性变得,所以 一切法跟自己是一体。为什么不能 成佛?你不承认,你不相信自己是 佛,不相信自己有无量智慧,不相 信自己有无量德能,不相信自己有 无量相好,你都不相信!你要相信 了,极乐世界是你的老家,往生极 乐世界是回老家,我老家样样现 成,一样都不缺乏。回到老家之 后,你才真正有能力、有智慧、有 道行去帮助十方诸佛刹土里面苦难 众生,你知道那些苦难众生跟自己 一样,自己现在破迷开悟了;那些 众生还在迷,还不知道开悟,他跟 我们有缘,我们有责任、应该要去 帮助他,而且是无条件的去帮助 他,就像诸佛菩萨帮助我们无条 件,我们帮助别人也是无条件 的。真诚的爱心,无量的智慧、德 能、相好接引众生,真是无法不 知!
一定要“一门深入”才会开悟
【解】又《净影疏》曰:“正 者,理也。于理穷照(即彻照于理 体),故云遍知。” 完全明白了,一丝毫迷惑都没 有了,所以“遍知”。你看你一见 性,你要知道这个好处,我用一门 见性,见性之后明白了,不必要学 的,完全通达,为什么?这是你的 本能,你完全回归自性、完全恢复 了本能。你要不相信的话,你好好 回头想一想,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一 个好榜样,他一生所说的这些经 典,我们在大藏经里看到了,他从 哪里学来的、谁教他的?没有!虽 然早年头十九岁离开家到外面参 学,印度所有宗教、所有学派他都 去学习过,而且学习非常认真,学 了十二年,觉得怎么样?觉得没用 处,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放下。这 个示现用佛学的术语来说,十九岁 离开家庭是放下烦恼障(七情五 欲);三十岁不再参学了、不再学 习了,统统放下,放下所知障。二 障放下了,他在菩提树下入定,豁 然大悟,就能给我们讲十二部经。 十二部经自己通的,没人教 他,他能讲,那些外道都听不懂。 他以前参学的那些宗教、那些学 派,对他所说的都不能完全通达。 那些人也学,把它当作一种知识来 学习,为什么?不开悟。为什么不 开悟?方法不对,一定要“一门深 入”才会开悟。同时涉猎很多门,你 学杂了、学偏了,所以你只能学到 知识,你智慧没开。 智慧是什么样子?智慧是不用 的时候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起作用 的时候,别人来问,你没有不能回 答的,而且都回答得非常巧妙,启 发人的智慧,这不一样。我们对这 些地方要特别留意,培养我们自己 的信心,对佛的信心,释迦牟尼佛 决定不会骗人,句句话都是实话。 实话就是从真实心中流露出来的言 语,没有通过思想,他不用阿赖 耶、不用末那、不用意识,转八识 成四智。他用的是什么?大圆镜 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 智就是大觉,平等性智就是转末那 识成就的;妙观察智就是清净心, 转第六意识成就的,转阿赖耶,用 经题上的话来说就是觉,转末那 ——平等,转第六意识——清净。 自性本自具足,不从外来。我们要 把佛教再兴旺起来,要从这里兴, 没有几个真正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佛法兴不起来。 达摩传到中国来的禅,一定要 到第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大 彻大悟、明心见性,从这个地方发 扬光大。往上五代都是单传、都是 传一个。
我们必须从老方法真干,自己用“一 门深入”来做实验
在今天,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大家不相信佛所说的,把佛——释 迦牟尼佛也看成一个普通的人,智 慧比人稍微高一点,而不能承认他 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就难 了,难到极处,佛法在这个世间灭 掉了,这是末法时期。末法一万年 已经过去一千年,这是第二个一千 年——四十一年。 我们必须从这个老方法真干, 用自己来做实验,我就一门深入。 我们这个“一门”实际上还是两门, 但是两门是一门,那就是一部《无 量寿经》、一句佛号。以一句佛号 为主,不以经为主。经帮助——助 修,佛号主修。 我们发心帮助这个苦难的世 界,我们用什么帮助?学习《群书 治要》。学习来做什么?把它讲清 楚、讲明白、讲透彻,奉献给这个 时代的地球上的居民,男女老少各 行各业,我们奉献给他们,帮助大 家建立共识,目的是希望化解世界 的冲突,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带给 众生幸福美满的生活,自己一心一 意求生净土,没有第二个愿求。为 什么?往生到净土才是究竟圆 满。我们要发这个样的心、要立这 样的志。 《群书治要》是分我们一点 心,不怕!我们用一句佛号把它弥 补过来,放下书本的时候阿弥陀佛 就现前,不碍事,早晚要拜佛、要 念佛、要经行。 “经行”我讲散步,现在人讲运 动,毕竟是这个身体,身体需要运 动、需要活动。活,就要动;不 动,就不能活了。拜佛是动,绕佛 是动,我们有这两样就够了。这两 种运动就够了,时间越长越好,那 我们这一生没有白来!世间名闻利 养、财色名食睡彻底放下,我们的 依靠是谁?阿弥陀佛,诸佛如来。 我们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佛菩 萨知道,常寂光照的清清楚楚明明 白白,我们真干,佛真加持,这一 定是道理,海贤老和尚给我们做出 最好的榜样,不能不知道。
“明行足“的含义
【解】四、“明行足”。“明”有 多解。 此地略举几种。 【解】(一)《大论》曰:“宿 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 “宿命”是知道自己过去生中无 量劫来生生世世在轮回、在六道、 在十法界、在行菩萨道,全都清 楚。这是什么?证得究竟果位的人 他知道。 第二,“天眼”,他没有空间的 障碍,也没有时间的障碍,能看到 过去无量劫,也能看到未来无量 劫。 “漏尽”,“漏”是烦恼的代名 词,“漏尽”就是我们常说的起心动 念分别执着全放下了,没有了;不 但没有,连习气也没有,叫真漏 尽,都是妙觉如来所证得的,名 为“三明”,“三明六通”。 【解】《会疏》与《净影疏》 同之,均谓“明”即三明也。 这个“明”就是讲的前面所说的 三明。 【解】(二)但《净影》又 谓:“明是证行,证法显了,故名为 明。”是说较深。 这个意思是,“明”是你现前所 证得的,“行”是行为,你在一切法 里头,这个“法”就是惠能大师讲 的“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所 生的万法你没有一样不明了、没有 一样有障碍,你对这些法“体、相、 作用”、“因、缘、果”、“理上、事 上”,没有一样不通达,没有一样不 明了,这叫“明”,这个明的意思跟 前面说是一样,它说的更清楚、说 的更深入。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 此地。
欢迎转发
净宗学院-new.pllc.cn
净空法师微信公众号:jingkong1927
淘宝法宝流通处:http://amtbfabao.taobao.com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