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各种妙方
个人日记
| 1)病从脾胃生——血虚(人参养荣丸,归脾丸,八珍颗粒)。主讲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大内科副主任王新月教授,教您从脾胃入手,补血养气。100减7减7减7…,连续减5次7,您能答出是多少吗? 如何回答觉得有困难,那么就意味着计算能力的下降,您知道这和血虚有什么联系吗?包括您的记忆力下降,都和血虚有关系!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防微杜渐,预防血虚的发生呢? 大家可能知道,人到了一定年纪,特别是女性,很容易出现面部皮肤颜色发暗,没有光泽,有时像蒙着一层不干净的黄气,即使使用了各种护肤品或美容产品,但也不能让皮肤的色泽回到如前。文学作品里通常把这种状态称为黄脸婆。 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女性到了三十五岁的时候,由于阳明脉衰,就会出现面色萎黄,脱发的现象,这样的表现则跟血虚有关。 血虚都有哪些其他症状呢?血虚患者容易出现心慌、健忘、多梦、眼睛干涩、肢体麻木、皮肤干燥等表现。血虚患者心悸也是在活动后加重,或发作次数增加。由于血虚主要是因为血液对于脏腑肢体的濡养功能减退而引起的,所以表现为眼睛干涩、肢体麻木以及皮肤干燥,同时血虚引起的疼痛多为隐痛、空痛,疼痛得到按压后能够减轻。 血虚分为两种类型:心血虚和肝血虚。心血虚典型症状——动则心悸,失眠心烦。肝血虚典型症状——头晕目眩、眼干眼涩、视物昏花。王教授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判断自己属于那种类型的血虚。 既然血虚分为心血虚和肝血虚,中药治疗是补肝血还是养心血呢?答案都不是。中医认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意思就是说血虚的时候用药不是立马就能补上的,而是要通过补气的方法才能补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治疗要从健脾益气出发。也就是治疗血虚的方法,其实是补脾的过程。 血虚如果不去管它有什么样的危害呢?见图片
归脾丸女同志吃的多,如月经不调,提前或月经淋漓不断的、更年期病人、心慌、气短、失眠、多梦,偏于养心安神,另外还具有引血归脾的作用。 八珍丸是一个平补气血的方子,由四物汤和四君子汤组成,就是补气血的,能够调和荣卫,滋养血气。 (3)病从脾胃生——湿邪(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 教您从脾胃入手,补血养气。如果问,一年有几个季节呀?恐怕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能答对:春夏秋冬,四季。但在中医里,除了春夏秋冬外,还有一个“长夏”。什么时候是长夏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最后18天,是长夏,与中医的脾相对应。《内经?6?1素问?6?1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就是说脾主长夏,既每季的最后18天,但现在几乎没有人再认可这种说法了。另一种说法,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六月,为长夏。此时气候多阴雨而最为潮湿,加之酷暑刚过,闷热难受。为什么要和大家说长夏呢?因为我们今天所要谈的证候——湿热,常见于夏季的最后一个月——长夏。 可能有人会问,湿热常见于长夏,这时候就说是不是有点早呀?其实不是。湿邪一年四季都有,而且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为什么呢?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如果湿气和热相结合,就会导致一些短期难以治愈的疾病,那是相当严重的。 如何知道自己体内是否有湿邪呢? 湿邪和热邪结合是最常见且最严重的一种病症。今天王老师为我们挑选的三大妙方,都有相应的中成药,而且临床效果非常好。 二妙丸,由两味药组成,它到底秒在何处呢?首先药物的配伍很妙,方子由苍术和黄柏组成,苍术是一味古老的中药,首见于中国最老的一部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久服苍术能够轻身延年。在古代医方中,有很多方剂都将苍术作为延年益寿之品。苍术气味雄厚,健脾燥湿,芳香辟秽,能够胜四时不正之气,用苍术和艾叶烧烟,熏屋能够净化室内空气,对结核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都有杀灭作用。苍术是燥湿健脾之要药,燥湿效果最好的就是苍术。黄柏这个药清热燥湿,而且药性作用的部位偏于下,黄柏为阴中之阴药,气味俱厚,能够利湿不伤阴。因为一般清热燥湿药最容易损伤的就是阴分,朱丹溪本人的学术观点也是强调滋阴,因此这两位药物的配伍绝佳,此妙之一也。之二就是指二妙丸的疗效绝妙,朱丹溪使用本方治疗湿热下注等各种疾病疗效很好,也正是这样,他把本方记载到自己的著作里,并且改名为二妙丸。妙之三在于本方组成简单,留有很大的加减运用的空间,由本方加减而成的三妙丸、四妙丸也有奇效,此二妙丸又一妙处也。
均可以治疗:关节红肿热痛、湿疹痒痛、脚气肿痛、带下色黄、味臭、阴部瘙痒、小便短赤、现代多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重症肌无力、下肢进行性肌萎缩、阴囊湿疹、盆腔炎、宫颈炎等有以上表现者。 湿热常常表现为一种体质,很难短时间去除,因此往往需要长期用药,多数燥湿清热的药物药性都很强,因此用药应加以注意。由于此类方药组方简单,几乎无毒副作用,长期服用,非常安全,是燥湿清热的首选药物。 (4)病从脾胃生——阳虚( 理中丸,附子理中丸) 脾阳虚的调理。 常听《养生堂》的观众可能已经都知道,舌体的淡胖,口水比较多,是属于阳虚的典型舌象。很多人会说,那没事,阳虚就是怕冷,我多穿点,注意一下就是了。其实不然,阳虚不仅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更多病症的并发,同时还会出现很多方面的疾病。 脾阳虚表现:食欲减退、舌苔水滑、四肢不温、大便稀溏、四肢浮肿、舌淡胖嫩、胃痛而喜温喜按、腹胀等。 治疗脾阳虚最重要的中成药就是理中丸。理中丸是由三味补气健脾药+一味温阳药组成的。 理中丸配方:干姜、甘草、人参、白术 补阳需要以补气为基础。因为气是阳的基础,气虚严重会发展为阳虚,而温阳必须从基础——补气开始。 脾肾阳虚表现:五更泄泻、少腹冷痛、腰膝酸软、小便不利、形寒肢冷、面色苍白、面目肢体浮肿、舌淡胖、苔白滑。 由于人在出生以后的所有生命活动都需要依靠脾胃的运化吸收功能来维持,阳气的充盛也需要依靠脾阳的强健来维持。 前面提到的通过补气来补阳的理中丸,但是病情进展了,药也要有所添加。附子理中丸 (5)病从脾胃生——痰邪。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大内科副主任王新月教授做客《养生堂》,教您从脾胃入手,补血养气。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引致诸多病证的发生,症状表现各不相同。脾是主管人体水液代谢最重要的脏腑,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或者思虑过度都会导致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使多余的水分不能排出体外,在体内聚集时间长了就形成了痰。所以说,无论是有形之痰还是无形之痰,都是由脾运化失常导致的。那么,如何知道我们体内是否有痰呢? 我们体内的痰邪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看的见摸得着,无形之痰随气血运行到达全身各处,所以无形之痰更要加以重视! 有形之痰的症状很常见,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嗓子里有痰,抽烟的就不说了,经常咳嗽吐痰,那些不抽烟的人也是如此,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儿就是吐痰。如何用非处方的中成药来缓解我们的症状呢? 方中主药半夏和陈皮,选取半夏和陈皮应以陈旧者为佳,故名二陈。相传为仙人罗办种于石龙腹上,只有一株,每片橘皮的真品价值一两黄金,每年采收的时候都是广东省巡抚派亲信前往监督,并作为宫廷特贡品,送入宫中。所以陈皮是一味非常好的药,有健脾化痰的作用,平时大家就可以用陈皮泡水喝。 服用二陈丸,也有个注意事项,需用药引子送服,因为化痰的药物都过燥,所以要用一些有酸敛的药物调和一下。
《病从脾胃生》1、血虚,血虚危害、人参养荣丸、枣姜水、归脾丸、八珍丸 《病从脾胃生》2、气虚,气虚的危害、肺气虚、脾气虚、黄芪汤、补中益气丸、四磨汤 《病从脾胃生》3、湿邪,湿邪的危害、自测湿邪法、治疗湿邪方: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 《病从脾胃生》4、阳虚,脾阳虚及其危害,“理中丸”;脾肾阳虚及其症状、“附子理中丸” |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