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03】重读《滕王阁序》
个人日记
图编:一海明月
题图、《落霞与孤鹜齐飞》(网络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题记
【写在前面的话】
甲午年腊月初五初六,公元2015年01月24—25日,与爱人驱车南昌参加小孩大舅六十寿辰庆贺,入住南昌美博国际酒店,闲来无事,游“八大山人纪念馆”,重读《滕王阁序》,不胜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想象1348年前的小王,写此大气磅礴,气势浩荡、瑰玮绝特之千古名篇时,只有18岁啊!(有史记载王勃写此序时只有14岁或不可信。)
追古思今,念天地之悠悠,真是一言难尽。惟有一遍一遍反复吟诵才子篇章,才能表达心中的敬佩之情。
与大家分享阅读快乐,无需点评,仅此纪念!
图2、今日滕王阁全景(网络)
》1《
【原文】
【Ⅰ】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Ⅱ】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
极娱游于暇日。
【Ⅲ】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
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Ⅳ】
呜乎!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1、豫章: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为汉豫章郡治。唐代宗当政之后,为了避讳唐代宗的名(李豫),“豫章故郡”被替换为“南昌故郡”。所以现存滕王阁内的石碑以及苏轼的手书都称作“南昌故郡”。
故:以前的。
2、星分翼轸: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5、襟:以……为襟。因豫章在三江上游,如衣之襟,故称。
6、三江:太湖的支流松江、娄江、东江,泛指长江中下游的江河。
7、带:以…为带。五湖在豫章周围,如衣束身,故称。
8、五湖: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皆在鄱阳湖周围,与鄱阳湖相连。以此借为南方大湖的总称。因豫章在在五湖之中,如带之束,故曰带五湖。
9、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10、引:连接。
11、瓯越:古越地,即今浙江南部地区。古东越王建都于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境内有瓯江。
12、物华天宝:物的精华就是天上的珍宝。
13、龙光射牛斗之墟:龙光,指宝剑的光辉。牛、斗,星宿名。墟、域,所在之处。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14、俊采:
文章评论
小鱼
先坐下细品[em]e100[/em]
五一晴
哈哈!懵懂,前文读得稀里糊涂,注解读得略知大意。我这营养不良的读来还真费劲。
一世情缘
爸爸是老师,初中时,就会背此篇,现在重读,竟有很多字不会写了。2012年,终于见到了滕王阁。明月老师花时间录入此篇,篇幅巨长,可见对此诗的喜爱,还有对诗人王勃如此年少就写下千古绝唱的赞叹![em]e160[/em][em]e160[/em]
雪泥鸿爪
可惜没机会去南昌凭吊瞻仰滕王阁,幸而那里面的名句还都记得。在初唐四杰中王勃才华最好,正如“红仲尼叹颜回才高命短”,王勃死的太早了。
月满西楼
兄长,咋排版成这个形式了?不熟的都断不成句了[em]e113[/em][em]e113[/em]这篇文字,虽是趋华附雅之作,其思绪飞逸、恢宏壮丽实在了得!嘿嘿...我少年时还太不理解时就被父亲要求背熟了,最喜欢后面那一首收尾诗,简直是绝美之笔!可惜,王勃以2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若不然,传世佳作还会有许多啊,真不敢想会是怎样的豪华大气![em]e160[/em][em]e112[/em]
染
古人的用字用文精简准确,还有说不尽的思维一波一波的扩散,真是今人该学的。问候一海
石风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千百年的一篇奇文。祝明月老师腊八快乐!
五一晴
前久已读到过一位空间友人写滕王阁的文章,此地真的值得一览。
淑
王勃的诗篇,除了这篇《滕王阁序》,还有那首脍炙人口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是极为喜欢! 初唐时期繁乱的文坛上升起了四颗闪亮的新星。王勃是其中最富才华的一个。说王勃肯定避不开“初唐四杰”这个称号,在唐高宗至武后初年,出现了“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个青年俊才,王勃、扬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地位都不高,用闻一多话说“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却尤其悲惨”。 王勃是隋末唐初大诗人王绩的孙辈。青年时代就“迫于家声,道未成而受禄”。相传他六岁善文辞,九岁读《汉书》,14岁应举及第中进士,(古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他的聪明才学可见一斑。王勃作品以五言居多,清新流畅,质朴自然。他及第后授朝散郎职,沛王李贤闻其名,招他为幕府修撰,出入帝王家。那时候的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一首五言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超脱了以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之意境,劝慰自己和朋友不必为离别而太过悲伤,展现了他当时的踌躇满志和旷达胸怀。 <<秋日登腾王阁鉴别序>>简称《腾王阁序》是王勃的代表品作之一,王勃写《腾王阁序》时,是在他卷入朝廷朋党之争获死罪遇赦后,前往交趾*(今海南,父亲被他牵连贬官处)途中路经洪都(今南昌市)巧逢一个姓阎的都督大宴宾客时临别赠言即兴之作。他之所会在高朋满座,胜友如云的宴会上“敢揭鄙怀,恭疏短引”是想能在这次宴会上引起人们注意,寻找一个重回朝廷的机会。但是,没有。即使他写下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也仅仅是引得那群“高官厚宦“的几声惊叹而已,始终没有得到一个人的挽留。一向年少气盛、自负才高的王勃的心情可想而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他孤身落寞的离开洪都府,前往交趾的船上,又恰遇明月高悬天际,他独坐船头对影独酌感叹自己“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在他酒酣耳热之际一时兴起随影起舞不慎失足落入海中,结束了他充满遗憾且短暂的一生,时年27岁,给后人留下了无限叹惋。
阳光灿烂
明月老师的话居然被楼上诸亲当耳旁风?
清月淡雅
明月老师,你家真是文识精彩,文人如云,欣赏,拜服[em]e183[/em][em]e183[/em][em]e183[/em][em]e160[/em]
郁石
明月老师创作辛苦[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