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随笔【25】郁孤台下清江水
个人日记
图1、郁孤台(手机拍摄)
初读赣南(二)
孜孜以求的功名,早已灰飞烟灭;无心插柳的词章,却青史留名!
——题记
》1《
公元2015年2月23日,乙未年正月初五,上午10:00。
从蒋经国先生旧居出来往西南行走约500米,就到了赣州著名的郁孤台。
郁孤台建在赣州市区北部的贺兰山顶,始建于唐代,因树木葱郁,山势孤独而得名。李渤、苏东坡、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王阳明、郭沫若等历代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诗词。
在题咏郁孤台的众多诗词中,尤以南宋爱国大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最为著名,传诵千古。
写到这里,我必须简单介绍一下辛弃疾其人其事,以及此诗写作的背景。
辛弃疾(1140年—1206年),事实上,原来这位山东汉子(今山东济南人)的一腔热血是准备挥洒在战场上的。
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抗金队伍,投奔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并兼任耿京义军的书记长,掌管印信;23岁,义军中出了叛徒,偷走了印信,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赶两天,终于在第三天将夺回的印信连同叛贼的人头带回营中,并且带领耿京留下来的上万人的义军队伍,南下归宋。军事将领所具有的胆识、气魄和果断已经在辛弃疾的身上显现无遗。
令人遗憾的是南宋朝廷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他被削去兵权,被迫过着“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万事云烟忽过”的闲居生活。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南宋朝廷“抛弃”辛弃疾是一种莫大损失无疑。虽然辛弃疾不能挽救即将倾覆的南宋小朝廷,但是让那些仓皇南逃的皇亲国戚走得从容一些,体面一些的能力应该还是有的。应该说,南宋朝廷的“人才政策”是有问题的,至少在使用辛弃疾这个“人才”上是“失误”的。当然,南宋朝廷不这么认为。然而,也正是南宋朝廷的“失误”,使得历史上少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多了一代词宗。
辛弃疾用他豪放的词作给“是金子放到哪里都能发光”这句话又提供了一个极好佐证。
公元1176年即宋孝宗淳熙三年,在这个时间结点上,郁孤台迎来了一位客人,正是他的到来,一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不仅让所有吟咏郁孤台的名篇佳作失色,而且使得郁孤台声名远播,余音袅袅绵延至今。如此影响深远的“广告效应”恐怕是词人和郁孤台都是始料不及的,他就是辛弃疾,这一年词人35岁,任江西提点刑狱,任务是节制诸军进击茶商。
图2、郁孤台下的辛弃疾铜像(手机拍摄)
》3《
现在让我们坐下来静静的品读这首词吧!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可怜无数山。
江晚正愁余,
深山闻鹧鸪。
词作直译如下:
1、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啊,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2、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的青山。
3、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4、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究竟是一在种什么背景下,让词人写下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呢?
这里必须提到一个历史人物,就是南宋的隆佑太后。
隆佑太后姓孟,是哲宗之废后,宋高宗即赵构的伯母。靖康之耻时,因她被废已久,故未被俘北去。张邦昌一度挟持她垂帘听政,但她帮高宗登上了皇位。南奔途中,她又被人挟持垂帘听政,但她终于又把政权交给了高宗,避免了内争。她曾重用抗敌将领韩世忠和张浚。
表明,隆佑太后是位识大体、赞成抗敌的爱国的老妇人。
建炎三年,即公元1130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此时正是南宋政权存亡危急之秋。
隆祐太后从洪州即今天的南昌被敌人追赶到吉州,即今天的吉安市,又被追赶到虔州,即今天的赣州市区,终于摆脱敌人,辗转来到杭州,把政权和手下的兵马——韩世忠和张浚,交给了高宗,成为维持南宋、抵抗金兵的重要力量。
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史称隆祐:“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 。”
郁孤台,是隆佑太后被敌人追赶的最后的地方。
公元1176年,即淳熙三年,历史已经向前迈进了46年,其时,斜阳荒草,鹧鸪声声。词人站在高楼,身影凝重,他看见一江春水浩荡而去,仿佛看见大半个中原地区百姓惨遭杀戮,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隆佑太后一路仓皇逃窜,从赣江造口壁起船上岸逃到赣州。而如今,自己却空有一腔抱负,落得个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十多年的郁结之气在胸中翻涌,于是,一首千古绝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就是这样从胸中奔涌而出。
八百多年来,对辛弃疾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人们唱和不绝。毛泽东和江泽民均曾手书此词,认为其“语言蕴藉,意味深长”。
1990年10月,李鹏视察赣南期间,高兴地登上郁孤台,眺望赣州市区,连声赞叹赣州市很美。
图3、郁孤台一楼大厅江泽民书写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手机拍摄)
一架平凡的桥,一棵平凡的树,一栋平凡的寺,一座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声。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苏州的寒山寺应该感谢张继的《枫桥夜泊》。
南昌的滕王阁应该感谢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武昌的黄鹤楼应该感谢崔颢的《登黄鹤楼》。
湖南的岳阳楼应该感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
我想,郁孤台应该感谢辛弃疾,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想,这也是郁孤台的福气,是赣州的福气,是中华文明的福气。中华文化的脉搏上,从此跳跃着一个激越的音符;中国瑰丽的诗词宝库中,从此翻腾着一曲“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绝响。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穿越近千年的时光,我依然看见辛弃疾在郁孤台踽踽而行的身影,我愿意跟着他,静静聆听一个南宋男人的抱负和悲愤。我知道,那么遥远的一个朝代,那么遥远的辛弃疾已经转身离去。但是,“郁孤台下清江水”依然流淌,一如词人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千古流淌,千古流唱!
孜孜以求的功名,早已灰飞烟灭;无心插柳的词章,却在青史留名!
这就是文字的生命力!
谢谢你辛弃疾!!
图4、1965年六月二十八日郭沫若在郁孤台留诗纪念。
图5、站在郁孤台三楼南面俯瞰赣州城。(手机拍摄)
2015年3月16日 第一稿
【説明】
本文资料部分参考了《百度知识》,在此向原作者表示谢意!
!
文章评论
白云悠悠
[em]e160[/em] [em]e160[/em] 非常感谢有心的老师让我们一睹当年词人的风采。 照片也能拍的这么好。
薄雾轻纱
明月空间读雅字,醉倒多少赏文人。[em]e113[/em][em]e160[/em]早安。
阳光灿烂
文字是个活体![em]e160[/em][em]e160[/em]
新月
真棒!喜读您的游记,喜欢辛弃疾的铁骨豪放!
了无痕
辛弃疾写的词真棒!谢谢明月老师分享[em]e160[/em]
子云
从细节看,明月是“亲江派”[em]e133[/em][em]e120[/em]
一海明月
到赣州去看什么?旅游爱好者,文人雅士通常都会説,去看郁孤台啊!这确实是文化的魅力![em]e163[/em]
淑
喜欢明月老师说的“历史也是有情感和温度的”......而在你的空间,我感受到了一份真挚的情感和怡人的温暖......[em]e160[/em] [em]e176[/em]
一海明月
辛弃疾,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信州即笔者的家乡上饶。因此,虽然词人是山东人,但与上饶却是千丝万缕。当然,这种地理上的联系确实没有温度,但词人的作品特别对上饶有温度!我最喜欢辛弃疾的一首词就是: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一海明月
千百年来,郁孤台由于位于南北大通道枢纽位置,客家文化、理学文化、宋城文化、红土地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南来北往的达官显贵、贬谪官员、文人墨客几乎都要登台一游,象苏东坡、岳飞、文天祥、王阳明等满肚子“墨水”的文人,登高眺远之后自然是不吐不快,因而留下了名篇佳作不少。 为什么独独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独占鳌头,流传久远让人难以忘怀呢?
一海明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任何正义的事业,正义的力量,是任何反动势力都阻挡不住的,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就是辛弃疾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深刻的词义和它之所以“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原因!——一家之言。[em]e183[/em]
风
在此也向老师表示感谢!辛弃疾也是我极景仰的大词人,他的爱国,他的才学,以及字里行间那份忧国忧民的激愤之情。[em]e179[/em]
破茧成蝶【素心若雪】
跟着明月老师游山赏水,学习之![em]e160[/em][em]e176[/em]
梦儿
老师好,历史留给后人的文化精髓,有你传送,真好。
西岭雅竹
一路青山下,咏读明月情!春天来了,期待您更多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