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见(汉魏遗风)“曹休”印
个人日记
最近从网上获悉,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发掘出魏武帝曹操墓之后,又在洛阳邙山地区发掘出曹休墓。如此高规格高等级的汉代古墓出土震惊了世人。报道说;遗憾的是,曹休墓已被历代盗墓贼几乎盗掘一空。然而,令人庆幸的是考古工作者经过细心发掘,在十米多深的墓道泥土里筛出了铜质瓦钮“曹休”私印一枚。许多专家仍在对曹操墓的真伪做激烈的争辩之中,曹休墓由于印章的出土,无可置疑的印证了墓主人归属。史料记载,曹休是曹操的从子(也有说族子的),经常随曹操征伐,曾统领“虎豹騎”为曹操警卫。因其饶勇善战,屡建战功,致使官升镇南将军、征东大将军,直至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负责扬州军务。后因被吴将周舫施诈降计诱其深入,结果被吴将陆逊杀得大败,不久背生恶疽而死。卒于公元228年。
墓主人印章的出现,无疑是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我想(只能是想象),也必然会引起我们的篆刻家、金石家、古文字学家及其爱好者们的极大兴趣。我用了五年时间潜心研习篆刻,资历不深,技艺也不算高明。不过,从学习篆刻一开始“印宗秦汉”这一特定的学术用语就在我脑子里形成了准矱。古人云,“论书法必宗钟、王;论印法必宗秦、汉。学书者不宗钟王非佻则野;学印者不宗秦汉非俗则诬”,因此直到今天,“印宗秦汉”仍然是我关于篆刻鉴赏和艺术取法的四字箴言。所谓秦,就是指先秦的古玺或秦小玺;汉,就是指整体西汉、东汉及汉魏时期的印玺,包括那一时期的花押印、封泥印、烙马印、瓦当和画像石、画像砖等。汉魏时期是我国篆刻史上的鼎盛期和高峰期。所以,魏武帝属下的大司马印的面世,自然是我高度敏感的不可错过的最佳赏析机遇。
网上报道说,曹休印为边长2公分的铜质方印。时隔一千八百来年了,从上传的图片上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到那是一方凿刻上去的阴文印(印拓上是白文)。元代吾丘衍在他的篆刻《三十五举·十九举》中说,“汉、魏印章,皆用白文,大不过寸许,朝爵印文皆铸,盖择日封拜,可缓也。军中印文多凿,盖急于行令,不可缓也、、、”就是说,汉魏时期的文官印都是由工部浇铸成的,曹休是军中武官,其印是凿刻而成就顺理成章了。据说,考古队把印章送交古文字专家那里,三天后得到辨识。其实,那就是普通汉字的篆写,俗称缪篆。虽然汉魏时期“曹”字有几种写法,却都不难辨认。找专家论证,也许是为了权威性罢了。
且看构图章法:汉魏时期,二字入印的不在少数,不过“大司马”以上高官私印采用二字的我还没记得有谁。一般姓名二字的,也多采用“分间布白”相对容易的四字入印,如某某印信、某某印寿、某某印鉴等,武官们还专门习惯用章字,如某某之章、某某印章等等。曹休印为二字横排,从视角上看似乎各占印面二分之一,仔细品读,其中另有奥妙。曹休二字笔画一多一少,曹字笔画繁且横画较多,占足了左面二分之一;因为字与字之间有间隙,所以较少笔画的休字所占面积必然少于二分之一,这样就使得各字笔画的间距得到统一。由于休字占横面积较小且又竖画较多,治印者顺势将休字拉长,同时每个向下笔画均做出锋状(成悬针篆),形似一队勇往直前的长矛阵,使左右两则分量均衡,同时又将横画较多的曹字主体尽量向上收紧,好似列队整齐的战车,造成左右二字如排兵布阵一般纵横互补。像这样以竖为矛以横为盾的节奏构成,也是我以前闻所未闻的篆刻绝活。休字下部全是竖尖笔,似有无限延长之意,而曹字下部没有竖笔,治印者又将曹字上部(两个東字)两侧笔画向下做竖笔延长,而且稍向内曲,使两个字在形式上得到协调,还与休字稍向外闪的竖笔相对应。由于曹字近乎方形,下部留有大面积空白,促使休字向上收敛一点做揖让,使两字的空白处也得到了调和,真是妙不可言啊!谁都知道“对比产生美”,就是用时爱疏忽。此印虽只二字,治印者却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造成对比,如横竖对比、宽窄对比、疏密对比、空灵与茂密对比、内曲与外曲对比等等,无所不用其极,真是信手拈来,大气雄浑,谐趣横生。这样的印信布局,完全可以充当统帅三军纵横沙场的将令标识。将如此构想用在将帅身上不是再贴切不过了吗。
再看刀法:此印是凿刻而成,凿刀也称为刀法。从图片上看,各个笔画刀法流走,干净利落,毫无斧凿之弊。明眼人看得出,治印者是按着书写笔画的逆向行刀的,很像石印篆刻的推刀法。即凡书写时笔画向下的必向上行刀;笔画向左的必用向右行刀、、、。使凿刻出来的字钤印效果与书写之字一般无二。这也正是治印者把握了书法的笔意,娴熟的使用了“以书法统帅刀法,刀法服从书法”的镌刻技巧,行刀的爽利充分迎合了行笔的劲朗和率意。此外,还有一处也不容忽视;从印拓上看,好像治印者在完成凿刻之后,有意在字下的边缘上左轻右重的磨了一下,看上去整体印面不失方正,但钤印后印面却略呈扁方,即打破了原来的呆板框架又使印文更加浑厚朴茂,充实饱满。难怪齐白石生前所云:“刻印,其篆刻别有天趣胜人者,为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
俗话说“高书不入俗眼”。我虽然水平有限,也有自己的拙见。在我看来,曹休印的确是汉魏治印的又一典范。其中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胆敢独造”取法自由和取法自然。只有“胆敢独造”才能创造奇迹!“自由则活,自然则古”是历代先贤效法秦汉人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秦汉人之所以能创造“超出千古”的辉煌,是由于他们有一种自由的创作空间,他们不做刻字匠,不会因为你是法人代表或是什么高官就一定要刻细致的或统一规范的字体。那种冷冰冰的毫无情感、毫无个性的印面文字根本就不是艺术。只把文字当素材“于不经意中见功夫”是秦汉人的独到之处。在秦汉人心中始终有那么一种不求雷同的“思离群”的创新意识;“因字生法”自由活泼是他们的创作圭臬,是“至功无功”,“至道不烦”“至高寓于至简”的自然天成。
文章评论
青荷红蕾
[ft=#990099,6,] 我是外行,看看热闹。似懂非懂。[/ft] [ft=#990099,6,] 向老师学习了[em]e183[/em][em]e160[/em][/ft]
天山英子
[B][ft=#ff0000,5,]不懂印中的学问,反复欣赏你的文章,才明白了一点点。敬佩![/ft][/B]
李草漫天涯
[ft=,2,]哈哈,看图片只是一枚印章而已!想不到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在里边!刘老真是博学多识,让我大大的佩服啊![/ft]
古意识君
[ft=,2,]鼓掌!!![/ft] [em]e183[/em][em]e183[/em][em]e183[/em] 倒韭文否?? 也极似悬针篆
大圣
[ft=,2,][ft=#0000cc,5,黑体]古意留痕,今人雅赏![/ft][/ft] [ft=,2,][em]e179[/em] [/ft]
皇家牡丹bsy
[ft=,2,]中国的篆字,是中国文字的启蒙,现在台湾还是写繁体字。从小开始就写繁体字。他们说习惯了。佛教文化的书法很讲究。我很欣赏!你分析的很深刻,学习了。[/ft]
几谷一人
[ft=,4,]“至功无功”;“至高寓于至简”。先生文章亦如是。[/ft]
笔情墨趣[em]e328051[/em]
[ft=,2,][url=http://hiphotos.baidu.com/%B2%BB%C0%CF%C1%FA/pic/item/7bf40e1976eb5366dbb4bdd3.jpg][img]http://ugc.qpic.cn/adapt/0/459de989-267b-1d4a-1368-1590f2eeffd4/800?pt=0&ek=1&kp=1&sce=0-12-12[/img][/url][/ft]
和风细雨
[ft=,2,]跟着你学历史[/ft]
海莲
[ft=,2,]大哥真是博古通今,才多识广啊。[em]e179[/em][/ft]
悟
[ft=,2,]集德翁之汉字,可成册而习之。[em]e183[/em][/ft]
微澜
[ft=#ff00ff,4,]赏读,受益,问候![/ft]
石溪
先生所言秦汉篆刻之法,小女受教了!拜之!加之先生对宗印秦汉之曹休印的赏析如此多面令人赏心悦目![em]e18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