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黄沙星夜 之九 贝都因人与定居

流言浪语

     贝都因人是指荒漠游牧的阿拉伯人,目前到底有多少无法确切统计,估算最少有一千万。他们史上身着长衫、腰插弯刀,处于半原始的部落公社阶段,住的是帐篷,忙的是放牧、狩猎、劫掠。最大愿望是多生儿子,每个男人可以娶27个女人,不过那仅是历史上在眼前晃荡的胡萝卜,只有极少数头人才能达到如此远大宏伟目标。
 图片
    事实是女人不是绝对的弱势群体,虽然不能让丈夫保证一夫一妻,也
具有选择丈夫的自由,男人家暴了,女人还有离婚的自由,丈夫对那个娇妻偏爱不公了,可以告到族长那里去,不知道算不算一点点出气口。
图片 
     骆驼是贝都因人的一切,如:饮食、交通、贸易、彩礼、赎罪金、赌注、酋长的财富,人家可不是以金钱计算的,那些劳什子钞票在沙漠中没用,骆驼是唯一被接受的通用计算单位。而且骆驼还浑身都是宝:驼乳可解渴,驼肉可充饥,驼皮可做衣服,驼毛可做帐篷,驼粪可做燃料,就是驼尿也不能浪费,直接把脑袋伸过去洗头,是杀虱子的良方。
图片 
     贝都因人几乎全都是穆斯林逊尼教,说阿拉伯语,二战前在北非沙哈拉沙漠和中东阿拉伯沙漠游牧。他们不接受任何外界制度,除本部落酋长外,没人可以对他们指手画脚,什么政权、制度、纪律、权威,只要不是酋长说的,都不属于他们脑子中的概念。许多国家发的护照给他们转手都拿去生火了,因为人家根本不认为自己是哪个国家的人,政府、公民的概念到死也刻不进记忆中。唯一能约束他们的,是前人的惯例和公意认可的事,和血债血偿的天经地义。
图片 
     唯一能把他们组合到一起的纽带是血缘家族,再用家族结合成部落,社会结构是:人-家族-部落。组成部落的目的是为仇杀抢劫时的势力需要,当任何家族不需要这份势力,或家族足够大时,家族就=部落了。
 图片
     虽然本性中他们不承认自己归属哪个国家,当遇到两国间战争时,也难免被卷入进去。例如中东战争时,以色列行列中有贝都因人出现,叙利亚方面也有贝都因人影子,其中原因很复杂,有世仇、有地理、有利益、有血缘等等因素。
 图片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他们在沙漠中充当赚佣金的向导或一次一结算的雇佣军,上午埃及给钱了就带路找以军,晚上以色列给钱了就持枪射击埃军。感觉就像中国旅游区店主,不管是北京来的还是上海来的,只要掏钱就卖给你东西。
图片 
     贝都因人内部女人负责砍柴、挤奶、做饭、生育;男人只管放牧、打仗、家庭。由于是血缘为纽带,所以近亲婚姻是最基本状态。崇拜
坚忍不拔,追求吃苦耐劳,部族争斗勇于玩命。在没有利益冲突情况下,他们都表现出热情好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特征是享受自由带来的,所以他们宁愿过艰苦的游牧生活,也不肯过定居的城市生活。虽然很多国家甘愿出资金、土地,贝都因人还是调转骆驼,屁股冲着你扬沙而去,所以西方称贝都因人是精神贵族。
图片 
     不喜欢定居的原因,生活习惯可能是一个方面,常说的换位思考未必真的让我们完全理解得了,假如说,把已经在城市化三代的人扔到大沙漠中去,不知道怎么生火,不知道怎么睡觉的感受来看待他们,或许就多了一份理解。
图片 
    
他们和外界最多的接触有两种:一种是用畜牧产品换回来椰枣、粮食和日用品,还有就是绑票抢掠。中国在埃及的工人就被绑票过,还是花钱买来骆驼送给长老解决的。将来那位仁兄若想感受被绑票的奇遇,可以恐怖地区满足了
 图片
     随着二战后独立国家的建立,边界警戒的加强,贝都因人游牧范围,再也没有先前那么自由了。百余年的隔绝,造成各地生活、文化的差异越来越大。已经使得相当一些人开始转向定居生活,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当精神贵族的。
图片 
     改变了生活环境,视野变了,思维也难免不一样,有些年轻人改变了信仰。以色列人做得非常聪明,不断给予愿意改变生活的贝都因人提供条件,虽然也有许多人
犹太人反对这种做法,但是大佬们还是高瞻远瞩看到,与其把他们推向阿拉伯,还不如拉向以色列,甚至绝不可以有阿拉伯人服役的军队,也能接受不信仰伊斯兰教的贝都因人加入。
图片 
     以色列人的努力不是没有成果,许多贝都因人和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人是亲属关系,心里很同情亲戚们的处境,更有人利用封锁大搞走私,一来帮助了亲人,二来自己腰包也鼓起来了,可是谈到喜欢,绝大部分贝都倾向于以色列。
图片 
      还有个比以色列工作做得还好的沙特,上世纪初可以说沙特就是贝都因人国家,全国90%生活在游牧中,伊本国王本人就喜欢这样的生活,常年征战的主力部下中,贝都因人是绝对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也是高瞻远瞩的人,刚当上国王就着手搞定居点,作为国王,他知道某些道理,今后的继承者未必能驾驭得了这些人,现在用战利品把他们聚拢来打出个王国,明天他们也能抢了王国当战利品,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让他们定居下来(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
图片 
      沙特自发现大片石油以后,奇缺产业工人,这笔钱被外来务工人员挣去了,贝都因人能定居来挣下这笔钱,王国等于没掏钱就稳定了。经过耐心教育,七十年代开始迎来转化的高峰期,大批贝都因人在
西兰河谷、哈立德地区定居,王国免费给他们提供水泵、拖拉机、农具、种子、燃料、资金和土地,提供低息贷款购置汽车,饲养牲畜给补贴,还开设加强社会技能的各种培训课。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目前还生活在沙漠中的贝都因人,还不到全国总人口的5%。
图片 
     穆斯林、阿拉伯历史故事、内在因素千头万绪,为啥拿出一个章节,大谈特谈正在减少的贝都因人呀?原因有四:
     1. 贝都因人是早期与先知合作的主力力量,先知若是没有贝都因人的支持,可能还需要在艰难困苦中经历一段时间,伊斯兰身上一定会带有贝都因人的基因,那么好好认识贝都因人,虽谈不上是终南捷径,也绝不是左道旁门。
图片 
 
     2.  
阿拉伯人和贝都因人是两个民族还是一个民族,没查到权威结论。仅知道在一战之前,没有几人知道"阿拉伯人"这个名词,更应该说是这个词是西方人给中东地区人的笼统定义。既如此,贝都因人就应该是今天还在沙漠中放牧的阿拉伯人。进一步讲,可否认为贝都因人更是过去阿拉伯人的写照,假若如此,那对贝都因人的认识,就太重要了。
图片 
     3.  沙特和以色列在对待贝都因人政策和持久上,
给我们上了一课,人家能让给钱都不爱定居的贝都因人走出沙漠,我们可是哪有好效益就去那里的人民呀。假若也有持之以恒的长久计划,把维稳资金换成各种优惠条件(山地育林、疆藏现役退伍军人、考公务员、二孩政策、汉藏通婚、自愿者留居),向疆藏广大地区转移汉族,开发适合当地生存的项目,也不需要大批人口转移,每年两地各五万就可以了,若干年后会大大提高国家安定指数(可能跑题了)。
图片 
      4. 一二战副产品的阿拉伯独立运动,摩洛哥王妃出镜和贝都因人正在走出沙漠,三个毫无相干的故事,能告诉我们些什么?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谁也没有决绝于之外独尊,中国从民国到今天日日发生新变,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也是这个大潮中一份子,也在随着大潮发生着点点滴滴微妙变化。当前看着越来越激烈的极端事件,可以有些头绪了吧。
图片 

文章评论

搬运工王建文

不管哪个民族都不可能与整个世界隔绝开来,都必然会与世界的潮流发展而改变。朋友的博学让人钦佩[em]e183[/em]

招待所

好喜欢贝都因人的沙漠生活,真实,自由,彪悍!为什么要改变呢!可惜啦,何必趟世上这趟浑水,有你如何没你又会如何呢!

那一抹淡紫

贝都因人是否有点类似吉普赛人啊?当然他们是绝对不同的两个民族,维持生计的方法和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喜欢无拘无束的自由和浪迹天涯的游荡。

招待所

若也有持之以恒的长久计划,把维稳资金换成各种优惠条件(山地育林、疆藏现役退伍军人、考公务员、二孩政策、汉藏通婚、自愿者留居),向疆藏广大地区转移汉族,开发适合当地生存的项目,也不需要大批人口转移,每年两地各五万就可以了,若干年后会大大提高国家安定指数(可能跑题了)。------长治才能久安,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却是需要有长目光的人去掌控,去做的!现在的领导都讲究为官一方造福一方,图的都是短平快的效应。

淡泊(茹)

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无论怎样生活,应该由他们自由选择。

秋霜

矛盾,矛盾,还是矛盾,都在矛盾中。

秋霜

难以想象,没有石油他们怎么生活。

仁安

习惯了在沙漠生活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