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果选择私塾接受读经教育,将来的文凭和出路怎么办?

个人日记


 

孩子如果选择在私塾接受读经教育,将来的文凭与出路怎么办

1)我们看到,在社会上并不是有一个高学历就能找到好工作的,而且我们看到很多成功人士,根本没有什么学历。很多人对此迷惑不解。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人是否能适应社会,并不是看学历,而是看能力。也有人说“学历是敲门砖”,那是在能力很低的情况下,学历才有一个入门的作用。而高能力的人,是不需要学历的。所以我们在教育上要首先重视孩子的能力。如果学历和能力能够兼得,更好。如果不能兼得,那么要选择能力。

反过来,一个读经的孩子,要想取得文凭是很容易的。因为读经教育主要是13岁以前的教育,也就是在孩子没有上初中之前的教育。而小学阶段,学校并没有开任何有非常大意义的课程,不过是算算术和识字而已。所以选择全日读经教育的孩子,到升初中年龄时,复习1年的小学课程,必然能顺利升入初中。

如果真的不希望孩子接受学校的教育,还有另外的一些方案:比如:15-16岁的时候,就可以报名一个自学考试,报考大专,任何人都可以报考。大约2年大专就可以通过,再加一年专升本。就可以取得自学考试的本科学历。自学考试本科学历可以取得一个资格,就是报考正规大学研究生的资格。学生只要有能力,这是非常容易的。20岁,取得本科学历,报考研究生。23-24岁正规大学研究生就毕业了。这就有了正规的学历了。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让孩子去国外读本科。所以学历和接轨,并不是问题,都可以有办法解决。这个社会在逐渐走向开放。20年之后,待孩子长大的时候,社会的开放程度不是今天可比的。那时候我们的孩子凭的是真本事在社会上行走。凭本事行走的人,永远能站得住,而靠文凭、靠虚的架子骗取的地位,很容易倒下。

 

2)我想若让我的孩子在家自学而不想再与体制接轨,那么,对孩子的将来应怎样引导?

文章主题:请教:在家自学而不想再与体制接轨的问题

二河白道:

 各位老师好:,

     我想若让我的孩子在家自学而不想再与体制接轨,那么,对孩子的将来应怎样引导?,盼赐教.

赵升:

如果对于体制教育有了深刻的反省,对于经典教育有了本质的了解,那基本是没问题的。

体制教育的反省:五四至今,八十多年过去了,也是该到对五四影响作一反省的时候了。

自从五四取消经典以后,结果是:

一:五四以后,受新式教育的,再没出一个熊十力,牟宗三这样的人才……

甚至连鲁迅、老舍这样的也没有了。也就是说五四以后再没出一个大师,中国八十年全民教育的结果是再没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二:五四以后,佛家没落了,至今徒有其表,没人读经,哪来高僧?

三:五四以后,道家几乎没了,没有经典,何来高士?

四:五四以后,书法家几乎没了。

五:五四以后,齐白石、张大千这样的画家没了,五四以前,书画是不要说的。

六:五四以后,唱戏的没了,马连良、梅兰芳……成了历史,没有文化,连戏词都写不出了。五四以后,所有曲艺、民间艺术都消失了。

七:五四以后,中医院校多了,但中医没了。与中医相关的保健、武术等没了。…………

如此种种,一句话,中国成了没有历史,没有文化,有传统的夷狄。

基于以上反省,对于一个不能培养人才的教育体制,弃之如敝屣尚唯恐不及。读经在家自学是从错误走上正确,读几年再与体制接轨是再从对的路走回错的路。
    
至于将来该如何引导,很简单,王老师早有规划,不知岳兄信的及否?

以下是王老师规划提纲:

(主题:   读经自学接轨问题

(上课板书

十年读经   3~13   || 或从 0 ~ 10 岁以上

抽象运思期

皮亚杰:认知心理学

人类认知发展四阶段:

0~3        ---  一、感觉动作期

 3~6       ---  二、运思准备

6~12       ---  三、具体运思

12 岁以上    ---  四、抽像运思

     十年读诵:预期达到30万字 ---20万中文10万外文

               进而达到50万字 ---30万中文  20万外文  
     
十年讲习:13~23

                    (1) 消化经典

                    (2) 博习亲师

十年历练:23~33

                     (1) 行万里路

                     (2) 接物济用

人才成就: 1. 思想家

           2. 政治家

           3. 企业家

按:以上年龄阶段是大概,已过者顺延则可。乃至于成人想要有所成就,亦当有几年乃至十年埋首经典,否则此生又白来了,成人想成就,最佳是当经典老师。

    :   又如何与现在的考试制度和用人制度相适应?

    王财贵教授答:现行的考试,就需要应试,所谓应试,有两种:一种是学校的考试,一种是国家公务员考试。那么,如何与现行考试相适应呢?这个讲太多了,孩子读经以后,能力强,好学,你若给他什么学问,他就吸收什么学问。如果要让孩子应付学校考试,就给他学校的功课;如果要应付国家考试,就让他读国家考试的科目。那不就好了吗?这太简单了。

    再来,有些人就是已经打算不跟体制交往了,所以,如何与体制接轨,我说那个轨(声音拉长,与同音)不接也罢,现在已经有人不接轨了。

     如果要接轨,你说:某人的孩子自修的程度,还不能够跟一般学校的孩子比。我就告诉你,假如是全天候读经的孩子,读了一两年、两三年,而居然他的学校的功课自己读不会,不能够跟学校的比,那这个孩子本来在学校里就不能够跟人家比了,就是说他原来就是失败的了,来这里或许会成功,懂不懂!

     你看那位孩子读经读了三年,也没有考上北大。我说那没来读经就考得上北大了吗?本来就考不上北大的啦!读经还可以考上清华也不错了。怎么可以这样要求呢?我们是看一个人有没有进步,读经后,在经典上、在文化教养上有大进步,而在功课上有小进步,就已经不错了;或许在功课上也有大进步,本来有三十分,现在变成六十分,不是进步两倍了吗?但是六十分还考不上北大,如果在学校他没有读经,还是只有三十分,所以我们看事情要非常的公平。

    依照我们的实验,一个中等资质的孩子,全天候的读两三年经典,必定成为高等资质的孩子,高等资质一定是可以应试的。我们只能这样跟你保证;至于低等资质,虽然经过两三年的教育,不敢保证他成为高等资质,但是,昨天就有人写条子说,一位智能不足的四岁孩子,读经到七八岁,智能都已经超越一般的孩子,已经成为天才。

    所以,大家有一些疑问是站在不公平的基础上来问的;有些人对读经的质疑,也是站在不公平的基础上质疑的。因此我们一定要一眼就看穿。

     你读经就保证成功吗?那我们就问,那你的体制教育保证成功吗?你读经保证每个人都成为圣贤吗?世上都没有奸臣了吗?那我就问你不读经就能够保证没有奸臣了吗?怎么不自己想一想呢?这叫做恨铁不成钢,已经是铁了,你恨他不成钢。他如果是好意的,那我们心领了,谢谢你;他恶意的来攻击,这我们不心领,我们就说:你恨铁不成钢,是的,我们是铁不成钢,可我们还成为比较好的铁,你根本是一团烂泥巴,你什么都没有!他就说我甘愿做烂泥巴,那你就做烂泥巴,你就不要来骂我铁不成钢。思考要清楚,我们才能做大事。

    所以,考试怎么办?就这么办!我跟你保证,保证他比没有读经好。所以读了经,考试就比较好,比较好的意思是,我不敢保证孩子一定考上北大、清华,但是他中等资质,我就可以保证。

     再来,用人制度,就是将来怎么到社会上混一口饭吃,只不过是这样。假如他说,他将来怎么样能够登上王宫贵族之位,然后来为国为民轰轰烈烈地奋斗一番事业,如果你这样问还好,问怎样才能谋得一口饭吃,这样太小气了。

    所谓用人是什么?第一,国家政府机构用人,第二,私人机构用人。这两个用人的方式又不一样。

政府机构用人是比较须要遵守制度的。所谓制度,就是死的,用死的条文来规范活的人。为什么用死的条文来规范活的人?原来也是活的人定的,活的人在相当的明白考虑之下来定这个制度,制度死了以后就变成庸俗的规则,大人才就出不来了所以,大人才不能够在制度中出来。但是国家不得不有制度,不然,每个人都是走后门,去请托,那怎么办?所以,政府的用人很注重学历,大家都考虑这个东西。

    这样的用人,它跟考试制度有关,假如这个孩子应试能力也很好,你就不要烦恼,你如果认为,有学历就有官可做,你就去努力考高学历。读经也不见得不能考高学历。

    另外,读经不一定要有高学历,而且将来成才,对整个国家民族有贡献,更不一定是要有高学历。尤其是私人的机构,对于学历问题就看得比较淡,越是高明的国家,越是高明的企业,他对于用人,学历是更加的看淡。所以很注重学历的公司,它是永远没有前途的,因为没有学历也可以出人头地。

    再进一步讲,没有学历,在政府里是不是就不能出头呢?毛泽东什么学历?师范学校毕业,邓小平什么学历?我不知道,你知道。当然那是革命时代,革命时代才可以乱世出英雄。

     有一句话讲得很好,学历它只是第一份职业的敲门砖。你说:每一个用人单位,都要看你学历啊!我就告诉你,你在没有经历之前,人家会看你学历。有经历之后,人家就不一定只看你学历,反而更看重你的经历。然而你年青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过,所以就看学历。结果我们读经的孩子没有学历,人家有学历嘛,学历总是客观的,能够被接受,但这个接受也是姑且接受。好了,姑且接受他总占便宜嘛。所以很多人都在烦恼我们读经的孩子,没有学历,孩子去求职混一口饭吃,一定会吃亏。

    我说不一定,假如吃亏的话,也是第一次吃亏。我曾经举这样的例子,日本有一位女性叫胜田美智(音译),现在是日本的邮务部部长。根据日本人的猜测,她很可能将来能够当任首相,将成为日本第一位女性首相。胜田美智,她有相当动人的故事:在大学的时候,暑假,她去打工赚学费,到一个大饭店,这个大饭店所缺的只是清洁工,而她想赚学费,那就只好扫地,扫厕所了。越扫越不甘愿,我堂堂一个大学生,还要扫厕所,所以暑假两个月,她做了一个月,就不想做了,要离开,她就去跟她那些清洁工的同事告别,跟他们各自告别,清洁工里有一位欧巴桑(日语大嫂之意),她是长工,扫地扫很久了,这个欧巴桑正在扫厕所,她推门进去,就看到她刚好扫完厕所,扫完了,看到这个欧巴桑竟然从马桶里面,用勺子舀一勺子的水,然后喝下去。胜田美智看到这一幕,吓一跳,你发疯是不是,怎么吃这个水?欧巴桑跟她说我是为了要检查,我扫的厕所是不是干净,所以我每扫完,我就要喝马桶里的水,假如我敢喝下去,就说明厕所扫干净了。

    当场她大受感动,立刻决心我不回去了,我要这样扫厕所!所以她就这样扫厕所,又扫了一个月。学校开学了,胜田美智作为大学生,她会思考,认为这是一件美德,是为公众负责任的美德,应该告诉大家,所以她就写了信,给他们的董事长,说董事长我在这里工作两个月,我收获也很多,现在我要离开了,我想把我的成果表现给大家,说这清洁工有什么可表现的?董事长也觉得这件事情很特殊,就召集所有干部,都来看她表演扫厕所,那她就开始扫厕所,扫、扫、扫,扫到最后,她也是从马桶里舀一勺水喝下去,当场所有人非常感动,董事长就立刻跟她说:你以后你毕业,我第一个重用你。所以,胜田美智是从扫厕所出来的,扫厕所而能够当首相,这种民族是有希望的。

    我们中国或许有这种故事,我们不知道;假如都没有,中国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各位,让我们读经的孩子去扫厕所吧!假如这种扫厕所的人当了首相,全国人民都有荣耀,人家不会说你小时候是扫厕所的,从来没有人这样讲。

     很多人都是太功利了,你就只看那个学位,那学位闪闪发光,你就不知道人格之伟大,人格之美,就不知道学问的重要,就不知道培养一个有品德有思想的孩子,就只想培养一个能够拿到闪闪发光的毕业证书的孩子,这个世界很少人会饿死,尤其是中国,已经不再饿死人了,你不要怕被饿死,你就有前途。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你就下定决心,我们的孩子就去扫厕所,他会一辈子扫厕所吗?

    所以,人性的衰退,衰退到这个地步,我们读经典的人要重新恢复人性的尊严,人性不是靠那张毕业证书撑起来的,是靠你的理想,你的志气,你的智慧。我们国家缺少这种人,就常常有人问这个问题,每到一个地方就有人问这个问题。

    所以,能够看得到的,他就不会担心,看不到的就很担心的。不过我常说,有些人问问题,是问很多人的问题,替一般人问问题。我们问问题可以把这个观念解释得更清楚,也好,要不然平常我要一直讲一直讲,以后大家都知道了。当然,一讲再讲,讲多了也会渐渐有人知道,不讲不行,真理不重复,错误就会重复,错误永远在你身边。

    所以,一定要让真理一直重复,读经就是让真理一直重复,每天每天读读经典,每天每天真理就来到你的面前,发发光亮,照照我们黑暗的心灵,真理要重复,要不然,错误一直重复。

赵升:

    回培雯:反省当前体制,自文革后恢复文凭后,有多少人有文凭?中国即使都大学毕业,也仍然要有八亿农民,三亿工人,试问,这十一亿人那个家长是想让孩子读完大学还当农民或工人?但毕竟还要当农民和工人。又,就当前来说,放眼中国,初中分流有70%的人考不上重点高中,考上重点高中的仅有30%考上一本,考上一本的又有几个人毕业后能学以致用?所以普天之下,皆为保障而学实际上是大部分人得不到保障。得不到保障的结果是:大部分人学非所用,即是侥幸有保障的也是学不能致用。所以应试教育是没有结果的。所以培雯的问题是假的问题,好像是替天下人担忧,实际是不明内外之分。孟子所谓:有求之在我者也,有求之在外者也。培雯所担心的正是圣人: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一面,古往今来芸芸众生名来利往所验证的不正是孟子的这句话吗?还没有一个人有办法让众生得到完全保障,莫非培雯有办法让普天同庆?如果没有,那担心只是患得患失,将见永远不安。

又教育的目的:培养1.思想家2.政治家,3.企业家

就这问题,培雯的意思好像是:这种人是很少的,其它岂不都是陪练?或者大家都当思想家,政治家,企业家了谁当工人农民?

     实际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确实,成就人才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的。经典教育就是要把每个人都当思想家来培养,一等人成就思想家,成就不了的二等人自然有能力当政治家,三等人自然成就企业家。下次以往,士农工商各有一业。所谓:职业殊途,伦理本位。余例之曰:职业殊途,文化本位。教育的目的是:即使是农民,也要有文化涵养,而不是要天下人都不当农民工人。这是不可能的想法!但科学知识不是每个人都需要那么深的,90%的国民小学数学程度就够了。即是每个家长都不想让孩子在这90%以内,但事实是90%的人一定如此。所以,培雯所担心的是随着家长情绪起伏而有的问题,不是理性的问题。因为培雯所问自己也永远没办法解决,因为我可以反问,难道让大家都学数理化大家都能成科学家?但是,都学数理化,大部分人都当陪练的结果就是学非所用,继而导致亡国灭种。而都当思想家来培养的结果就是:都在自己的根器上能学有所得,进而造就出泱泱大国。

至于孩子有数理艺术天赋等问题,实际上不是问题,因为任何人都需要文化。从认知心理学上看:美国初中课程无非是中国小学程度,一个孩子十八岁之前老实读经是不妨碍其理科发展的,放眼中国,不是八十年都没出一个大科学家吗?退一万步,即使我失败了,我也早知道你没成功。我有机会,你是永远没有机会了!

又,培雯所担心的任何人往老实读经的模式里套会出问题,实际上是杞人忧天,自古及今,你看到哪个人老实读经十年套出毛病了?你是实践后的担心还是没做就想困难,如果你是老实读经十年而受到残害,那可以有这个担心,如果不是,那你的担心是想当然的。

又孟子所谓:稷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是能者从之,难道因为一般人适应不了要变其常道?

老师的二十年规划,目的只为培养思想家,其它都是带上去的。培雯慈悲,总为一般人考虑,但愿此释迦,孔子等圣人所没办法的事有望在培雯这里解决。

又,放眼天下,培雯真那么乐观,大伙都会听王教授的?我认为十万乃至一百万人里有一个能按王教授的理念实践就不错了,即使这千八百人都失败了也没关系得了。出十个八个人才也就够了。麒麟凤凰是不多的。放心吧!不担心出不了思想家领导时代,而担心一般人的生计,慈则慈矣,不可谓智!

又,我常说,诸葛亮读书,不一定能当宰相但有机会。不读书,却永远是农民,万万不能当宰相。

子路所谓:君子之于其仕也,行其意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柳下惠所谓:枉道而行,何必去父母之邦。有志气有见识的人是不多的,不要担心都成思想家没人种地了。我是担心都种地谋生没有思想家会亡国灭种!

老师二十年的规划是最简单有效的培养人才的方法。比应试教育简单百倍,效果高亿万倍。一般人是业障所障,福气太少,而想当然感到千难万难,问题重重。哀哉!

培雯:

      好像参与讨论的不多,其实在这里我更希望那些私下与我交流的家长都参与进来,你们的疑惑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这里说说我自己的观点,不代表其它家长:

我一直认为读经是底子,不论孩子将来从事哪种职业,成就多大,读经是成就任何学问,成就任何一种人生的底蕴,没有这个底子,其它都是漂浮挂空的,不会有深度和厚度,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学问,也体会不到人生真正的幸福。

这个底子何其重要,花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都是值得的,读经是一辈子的事,用自己的一生了悟经典的真理更是一辈子的功课。孩子们的经典学习我们应该把它拉长到他的整个人生。

对于主流教育,我越来越深感失望,小学、中学的学习是浪费时间,不说没有智慧的熏陶,就连知识性学问也学不到真东西。小小年纪就开始在浪费和折损消耗生命,这是让所有稍有些良知的人痛心所在。

而现在,读经孩子大了,尴尬的是,即使想与主流教育接轨也接不上,不是考不上大学,而是看不上现在的大学教育,感觉孩子大学四年也会是一种浪费。目前的大学是一种普及知识性教育,知识点特别多,都是些知道性知识,而不是所以然的学习,更别说深研。对研究生课程目前我还不了解,不过估计也会失望。鉴于这些了解,我完全抛弃与国内的主流教育接轨,我不是要培养思想家、政治家或企业家,只是感觉学不到真东西。

我不认为读经成不了大才就是陪练,也不希望家长们冲着这三种人才来读经,意识到孩子可能成不了这三种人才时又急急忙忙接轨教育。读经既然是一辈子的事,那么孩子如果十五、六岁了,除了读经还可以学些知识性学问,有了底子,才有能力正确运用知识,对知识的轻视我同样觉得是不理智的行为。

接不接轨,怎么接轨我看因人而异,家长自行斟酌。只要孩子能学到真智慧真学问,能拥有做人的根本,能遨游在真正的知识海洋中乐此不疲,能力大者成大才,能力小者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这样教育就算是成功了。教育应该是对生命的一种成全。个人浅见。


    
读经孩子最好的接轨时间点是

    季谦:

     下面引用由kevin 2010/06/07 08:57pm 发表的内容:

自学也可以参加考试就对了。只是要稍微想点办法。不去学校,也可以取得学历

。我们政府的政策优点就是:灵活、一切都可以商量! ...

大陆政策这么「灵活」,真让台湾同胞羡慕得要死--想到大陆,就羡慕,想到台湾,就要死。其实,说「一切都可以商量」,也不一定是走后门,乃是还有「自考」的「法规」,可以自修而考得大学的学历证书,用此证书,即可考研究所。我近年凡有家长问到自学的孩子都不上学,怎么与体制「接轨」的问题,我首先会说:那个「轨」不接也罢,如家长不放心,我会说:读到十三岁,学习的能力和学问的程度已经不错了,可以顺利接初中,但希望他能读到十五岁,更好了,可以顺利接高中。而已经长大的大人们都知道,他们曾经很用功很辛苦去读来的初中和高中的六年,是没有学到任何有益于人生的学问的。所以,以在家读书那么精进的孩子,去接初中与高中,不是浪费了么?所以,如果要接,就接大学吧,大学已分科,我们读经的孩子把人生需有的「共性学问」都打好基础了,去接受点专业的训练,是有些道理的。不过,有许多读过大学出社会做事的人,都可以反省到:他的专业技能是在从职以后才正式学会的,大学四年所学的学问,是不切实际的理科,因学校里有许多设备,还可以摩拟真实研究状况,至于文科,在学校里,上课下课修学分,是不容易学到真学问的。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国民之在家自学,只是为了功课比学校好,往往以随时去接轨为目的,他们的在家课程还是围绕着体制功课。但读经的孩子受教的方式和目的不同,我们只有一种方式;最能开发人性的教育,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培养人才。所以,读经孩子最好的接轨时间点是「研究所」,因为研究所的读书与修课的限制就比较少了,真正的研究所的学生不是要听课,而是要接受大师的点拨,自已研究,要出创意的,这才合乎我们读经孩子的一向求学的理想状态。当前大学以下的教育,皆不免浪费人才也。在大陆,各种形式的高中到处抢学生,高中以下学历证书是很容易取得的,而大学学历又可以「自考」,多方便只要孩子有读书的能力,有求学的热情,为何还要为接轨问题耽心呢?在台湾,已渐渐开放高中的自学,也有高中学力鉴定办法。最好是越过初中高中,直接上空中大学,也终于会有大学学历,可以考研究所。

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董事之一的高玮谦教授四个孩子都在家自学,大孩子已经高中年纪了,高教授一点也不紧张,他说:「我们孩子的决战场在研究所,孩子一生只要考一次入学考试就好了。」多轻松!他的大孩子以高中的年龄,已经在用研究生的方式自已研读的方式往学问世界航行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