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三“隔”之我见(一)
个人日记
很多联友的对句对仗格律都无误,但很多时候会存在一个问题:隔。隔在对联中是很大的忌讳。那么什么是隔呢,隔的分类有那些,如何避免隔,看了下面的内容,我想大家会有所理解。(以下内容为我在网络收集整理)
——引言
隔的正确叫法是隔意,也就是对句所表达的意义和出句所表达的意义没有关联性,甚至相差很远。
隔与不隔很难分清楚,对联的隔与不隔,根本不能理解成“春不能对秋”这么简单。《其判别的依据是上下有没有任何连接点》,隔的本意是远离了,所以本身就存在上下联意的远与近对比的相对性问题。连接点是上下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上下之间,联则不隔,不联则隔。隔的本意是远离了,所以本身就存在上下联意的远与近对比的相对性问题,换句话说,太接近就会造成雷同的感觉(也就是合掌),太远离就会造成各说各话的感觉(也就是隔)隔与不隔不是黑与白的关系,有一定的模糊空间,这个尺度是不好掌握,但是只要掌握了隔的要点,以后就会在这方面多加注意了。一个有争议的联,再好的句子也不算是佳句了。
隔的形式基本上有三种:1是字隔,2是景隔,3是意隔。
字隔,就是出对句中相对应的词或词组,差距太远,意义完全不相干。比如:锅==花 虽然锅和花都是名词,但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另外,在意境联中,春对秋,夏对冬之类,都属于字面上的隔。但实际在短联中要求较严,中长中多不考虑,也就是我们说的宽对,只要词性对即可。
再来看看景隔有哪些情况。这我在先前的一条说说中简单提到,但好象越说大家越糊涂,今天细说一下。
(一)出对句所描写的景色格格不入,不可成为一幅和谐的画面而形成的景隔。 比如出句描写江南烟雨,对句却是塞北风霜,上下的景色相差太远,这样的一幅画是不和谐了,也是无法跨越的。
(二)时间上的无法关连。
如出句写黄昏,对句就写清晨还有的把晓燕和昏鸦来相对,以及晚上对白天,雨天对晴日,这些都形成了联间的隔
(三)雅俗共存。
我们不反对雅俗的共存性,但出现在一联中,必须有其一定的关联性。比如说出句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对句也是春天的景色,但问题是,出句写花开燕翩,对句却是狗吠猫叫的,意义相隔太远了,这也是一种隔。
隔的第三种形式是意隔。意隔,是指出句和对句虽然都各自表达了完整清晰的意思,但出对句所表达的意思完全没有关联,这样就形成了隔意。比如,出句描写景色,对句在说美人化妆,虽然各自的意思都很明确,但风马牛不相及,上下之间也就相应的隔了。也有朋友把隔说成是反对,《一般来说,反对和隔是很难分清的。》我们经常看到,在对意境联时,春对秋或夏对冬,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不是说春对秋这种对法不可以,但是要看情况,不同的句子,这样对是反对,换一种句子就成了隔了。我们来仔细分辨一下,反对和隔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一般地,《出句是纯粹的写景时,适合正对或串对》,就是说出句的景色所处的季节和范围,你不要出去,在这个季节或范围内找同其他出句没有涉及的事物来对,这样呢,出句和对句就浑然地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了。如果你要反对的话,你可以以抒怀为主上联写景,《下联抒怀这个怀可以正对,也可以反对的,并且这个反对并不影响上联景色的描述》。《反对,除了意境联外,其他种的联都可以使用而不会发生隔的毛病》。有朋友说,无情对是隔了吧,其实无情对就是要求上下句完全没有关联,是典型的隔,但这个隔不是毛病,是联的一种形式。
现在来看看一些看似隔却非隔的对联。
夜月窥人,九曲河声来枕上;
晴峦盈户,五泉山色落杯中。
上联夜景,下联昼景,按照刚才对隔的理解,此联时隔了,但是出对句是从不同的时间上表现了同一地点的风景和人物在这样的景中的《情趣》,联间有一个连接点是《共同的地点》,所以此联不隔。
过如秋草芟难尽
学似春冰积不高
上联有秋草,上联有春冰,看似景隔,其实整个联是在说求学和修身的道理,关联点在:《理》,所以此联不隔。
孤屿春回,许与梅花为伍;
寒潭秋静,邀来月影成三。
此联春秋同存,看似隔,但作者是藉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关联点在:《情》,所以此联不隔。
井底青蛙着绿袄
落锅螃蟹披红袍
青蛙螃蟹,一个河里一个海中,看似隔,但关联点在:《趣》。
所以,不能简单地从一点上就说一个联的隔与不隔,要从《景、时、情、理、趣》等几个角度去考虑上下联是否有关联点,还要从作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
下面几个出对句,大家来看看哪个句子好,哪个句子隔了。
出句: 静水横舟凭柳钓
对句1:清风斜月任松簪
对句2:新亭满酒待朋来
对句3:流云斜鸢任风行
对句4:罡风立马倚槐吟
这4个对句,我的理解,一个也不隔,但只有第一个对句是合格的,其余三个均不合格。
再来看个句子:
春花花易老
秋月月长清
这个联是意境联,用春花作比喻,秋月作反衬来感慨青春易逝,是副好联。
秋月云端见
春花风里拾
同嵌春花、秋月,意思却相去甚远上下联描写了两种不相干的景色。
春花花易老==秋月月长清
秋月云端见==春花风里拾
两联相较,我们可以看出,隔与不隔的关联处之了。
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
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这是声律启蒙里的一句,这个联有一个关键处,大家再仔细看看从《景、时、情、理、趣》来看,这两幅画的关联点是什么呢?要连接起来,得有一定的线索串连起来。如果从秋季一下子切换到春季的理由是窗前小径这个特定的景点,那么就只能是在此景地引发的感悟,而不会是一种状态进行时。
这里说的是对句,这不同于成联。对句,首先判断出句。。判断出句是否是《景联》。如果出句是《景联》,那么对句中,任何与画面不协调的元素出现,都是《隔景》。所以说,现在问题是判断出句是否是《单纯的景联》,这个很重要。如果判断准确了,那么,争议也就没有了。
如何判断出句是否是景联?不一定,出现风花雪月的字眼,就是景联。
春花花易老----
秋叶叶难青
就说这个句子,我判断,不是景联。为什么呢?判断一个出句是不是景联,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出句,是否能在你的脑子里,想像出一幅画来》,这个很重要,不是太难。
春花花易老---
这个出句,在我们的脑子里有画面吗?显然没有,所以,它不是景联,是《叙事联》。这个出句,不过是阐述了,春天的花容易老而已,并没有具体的画面。所以说,这是判断是否是景联的一个标准刚刚前面我说的:如果出句是景联,那么对句中,任何与画面不协
调的元素出现,都是隔景我想,这样,大家会理解的简单一点。好了,就补充这些。还有一点,有的出句,上联能给人以充分的画面想像。画面很清晰,但在对句中,也出现了不协调的元素,这是什么情况下允许出现呢?这是《针对于同一景点在不同时间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画面出现》,比如,日出时,日落时,有不同的景观出现那么,如何解释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一种流动的画面。
刚刚讲了2种情况,一种是静止的画面,另一种是流动的画面。那么在景联的对句中,应该尽量如何做呢?我认为,当出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画面,我们在下句中,尽量去添加一些元素,一些协调的元素去完整这幅画面,比如,出句的画中是山,那么,我们在下句中画一些流水。让整幅画更有诗意与情调。这时,我倾向于上下联整个画面是静止的。但是,如果,出句给我们感觉的画面是非常完整的,我们在下句中,很难去添加什么的时候,这时,我们就要想着让这幅画流动起来。我说的,作为景联,是这两种方式我的这些对联理论,都是我自身于对联的理解,大家可以不必完全听信我的, 判断是不是景联,我刚刚说了,出句能否在你的脑子里产生一幅画面。如果能,就是景联。。。
——引言
隔的正确叫法是隔意,也就是对句所表达的意义和出句所表达的意义没有关联性,甚至相差很远。
隔与不隔很难分清楚,对联的隔与不隔,根本不能理解成“春不能对秋”这么简单。《其判别的依据是上下有没有任何连接点》,隔的本意是远离了,所以本身就存在上下联意的远与近对比的相对性问题。连接点是上下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上下之间,联则不隔,不联则隔。隔的本意是远离了,所以本身就存在上下联意的远与近对比的相对性问题,换句话说,太接近就会造成雷同的感觉(也就是合掌),太远离就会造成各说各话的感觉(也就是隔)隔与不隔不是黑与白的关系,有一定的模糊空间,这个尺度是不好掌握,但是只要掌握了隔的要点,以后就会在这方面多加注意了。一个有争议的联,再好的句子也不算是佳句了。
隔的形式基本上有三种:1是字隔,2是景隔,3是意隔。
字隔,就是出对句中相对应的词或词组,差距太远,意义完全不相干。比如:锅==花 虽然锅和花都是名词,但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另外,在意境联中,春对秋,夏对冬之类,都属于字面上的隔。但实际在短联中要求较严,中长中多不考虑,也就是我们说的宽对,只要词性对即可。
再来看看景隔有哪些情况。这我在先前的一条说说中简单提到,但好象越说大家越糊涂,今天细说一下。
(一)出对句所描写的景色格格不入,不可成为一幅和谐的画面而形成的景隔。 比如出句描写江南烟雨,对句却是塞北风霜,上下的景色相差太远,这样的一幅画是不和谐了,也是无法跨越的。
(二)时间上的无法关连。
如出句写黄昏,对句就写清晨还有的把晓燕和昏鸦来相对,以及晚上对白天,雨天对晴日,这些都形成了联间的隔
(三)雅俗共存。
我们不反对雅俗的共存性,但出现在一联中,必须有其一定的关联性。比如说出句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对句也是春天的景色,但问题是,出句写花开燕翩,对句却是狗吠猫叫的,意义相隔太远了,这也是一种隔。
隔的第三种形式是意隔。意隔,是指出句和对句虽然都各自表达了完整清晰的意思,但出对句所表达的意思完全没有关联,这样就形成了隔意。比如,出句描写景色,对句在说美人化妆,虽然各自的意思都很明确,但风马牛不相及,上下之间也就相应的隔了。也有朋友把隔说成是反对,《一般来说,反对和隔是很难分清的。》我们经常看到,在对意境联时,春对秋或夏对冬,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不是说春对秋这种对法不可以,但是要看情况,不同的句子,这样对是反对,换一种句子就成了隔了。我们来仔细分辨一下,反对和隔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一般地,《出句是纯粹的写景时,适合正对或串对》,就是说出句的景色所处的季节和范围,你不要出去,在这个季节或范围内找同其他出句没有涉及的事物来对,这样呢,出句和对句就浑然地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了。如果你要反对的话,你可以以抒怀为主上联写景,《下联抒怀这个怀可以正对,也可以反对的,并且这个反对并不影响上联景色的描述》。《反对,除了意境联外,其他种的联都可以使用而不会发生隔的毛病》。有朋友说,无情对是隔了吧,其实无情对就是要求上下句完全没有关联,是典型的隔,但这个隔不是毛病,是联的一种形式。
现在来看看一些看似隔却非隔的对联。
夜月窥人,九曲河声来枕上;
晴峦盈户,五泉山色落杯中。
上联夜景,下联昼景,按照刚才对隔的理解,此联时隔了,但是出对句是从不同的时间上表现了同一地点的风景和人物在这样的景中的《情趣》,联间有一个连接点是《共同的地点》,所以此联不隔。
过如秋草芟难尽
学似春冰积不高
上联有秋草,上联有春冰,看似景隔,其实整个联是在说求学和修身的道理,关联点在:《理》,所以此联不隔。
孤屿春回,许与梅花为伍;
寒潭秋静,邀来月影成三。
此联春秋同存,看似隔,但作者是藉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关联点在:《情》,所以此联不隔。
井底青蛙着绿袄
落锅螃蟹披红袍
青蛙螃蟹,一个河里一个海中,看似隔,但关联点在:《趣》。
所以,不能简单地从一点上就说一个联的隔与不隔,要从《景、时、情、理、趣》等几个角度去考虑上下联是否有关联点,还要从作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
下面几个出对句,大家来看看哪个句子好,哪个句子隔了。
出句: 静水横舟凭柳钓
对句1:清风斜月任松簪
对句2:新亭满酒待朋来
对句3:流云斜鸢任风行
对句4:罡风立马倚槐吟
这4个对句,我的理解,一个也不隔,但只有第一个对句是合格的,其余三个均不合格。
再来看个句子:
春花花易老
秋月月长清
这个联是意境联,用春花作比喻,秋月作反衬来感慨青春易逝,是副好联。
秋月云端见
春花风里拾
同嵌春花、秋月,意思却相去甚远上下联描写了两种不相干的景色。
春花花易老==秋月月长清
秋月云端见==春花风里拾
两联相较,我们可以看出,隔与不隔的关联处之了。
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
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这是声律启蒙里的一句,这个联有一个关键处,大家再仔细看看从《景、时、情、理、趣》来看,这两幅画的关联点是什么呢?要连接起来,得有一定的线索串连起来。如果从秋季一下子切换到春季的理由是窗前小径这个特定的景点,那么就只能是在此景地引发的感悟,而不会是一种状态进行时。
这里说的是对句,这不同于成联。对句,首先判断出句。。判断出句是否是《景联》。如果出句是《景联》,那么对句中,任何与画面不协调的元素出现,都是《隔景》。所以说,现在问题是判断出句是否是《单纯的景联》,这个很重要。如果判断准确了,那么,争议也就没有了。
如何判断出句是否是景联?不一定,出现风花雪月的字眼,就是景联。
春花花易老----
秋叶叶难青
就说这个句子,我判断,不是景联。为什么呢?判断一个出句是不是景联,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出句,是否能在你的脑子里,想像出一幅画来》,这个很重要,不是太难。
春花花易老---
这个出句,在我们的脑子里有画面吗?显然没有,所以,它不是景联,是《叙事联》。这个出句,不过是阐述了,春天的花容易老而已,并没有具体的画面。所以说,这是判断是否是景联的一个标准刚刚前面我说的:如果出句是景联,那么对句中,任何与画面不协
调的元素出现,都是隔景我想,这样,大家会理解的简单一点。好了,就补充这些。还有一点,有的出句,上联能给人以充分的画面想像。画面很清晰,但在对句中,也出现了不协调的元素,这是什么情况下允许出现呢?这是《针对于同一景点在不同时间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画面出现》,比如,日出时,日落时,有不同的景观出现那么,如何解释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一种流动的画面。
刚刚讲了2种情况,一种是静止的画面,另一种是流动的画面。那么在景联的对句中,应该尽量如何做呢?我认为,当出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画面,我们在下句中,尽量去添加一些元素,一些协调的元素去完整这幅画面,比如,出句的画中是山,那么,我们在下句中画一些流水。让整幅画更有诗意与情调。这时,我倾向于上下联整个画面是静止的。但是,如果,出句给我们感觉的画面是非常完整的,我们在下句中,很难去添加什么的时候,这时,我们就要想着让这幅画流动起来。我说的,作为景联,是这两种方式我的这些对联理论,都是我自身于对联的理解,大家可以不必完全听信我的, 判断是不是景联,我刚刚说了,出句能否在你的脑子里产生一幅画面。如果能,就是景联。。。
文章评论
谈笑有鸿儒
读完,我混沌了[em]e112[/em][em]e115[/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