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卡夫卡——卡夫卡的情路之一:咖啡馆艳遇

个人日记

 

      
         孤独的卡夫卡

          ——卡夫卡的情路之一

          前言

酷爱外国文学的我,弗兰兹.卡夫卡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他有一大“怪”:就是写作不是为了名和利,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燃烧的过程。只是为了释放内心的能量。他热衷写作,却又耻于将作品公之于众。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内心有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学途径把它引发出来,我就要撕裂了!前立下遗嘱,要求将他的所有文稿和书信都交由好友马科斯烧掉。


        卡夫卡是奥地利作家————是一位业余作家。从小就爱好文学。他是犹太人。跟随父亲流浪到捷克。
卡夫卡本人就是一名异乡客。犹太民族身份伴随他一生的阴影。1918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地利皇帝退位,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宣布成立,36岁的卡夫卡成了捷克公民。

作为一个没有祖国的民族一员,卡夫卡生来就被烙上失落感和异己感的胎记。称自己“被莫名其妙地拖着、拽着,莫名其妙地流浪在一个莫名其妙的、肮脏的世界上”。而她的三个姊妹也陆续死于纳粹集中营。


         他与鲁迅同时代。鲁迅大他两岁。


        卡夫卡,中国读者有些陌生。他的作品并不多,
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作品不多,但一直以其经典作家的身份称著历史。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为纪念这位独一无二的大师,1983年发现的小行星3412卡夫卡来命名。


         卡夫卡
的作品不好懂。他的作品充斥着孤独、隔膜、冷漠、荒诞、无力、无助、扭曲……….就像一片不见阳光的湿寒地带,一丛枯萎的茅草………读他的小说,总感到昏暗幽深,晦涩低沉及变形荒诞的形象。时代的荒凉与不幸,存在之痛,死亡的焦虑,生命的虚无、荒诞与不可承受贯穿于他所有的作品中。作品的情节神秘而离奇。孤独、悲观、绝望成了他作品的基调。

卡夫卡用他手中的笔描绘了一个日渐沉沦的世界。他对泠酷现存的社会感到厌恶,看到了社会的荒谬、丑相………….他说:“每一次的变革之后,留下的只是新官僚制度的淤泥。”

 

卡夫卡在其小说中敏锐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人性生存状况,焦虑、迷茫、失落、无意义感,众多的文学理论家们努力寻找这些感性特征背后的真相。在这个意义上,卡夫卡小说常常被解读为宏观社会预言。一位捷克作家认为:“卡夫卡是一个先知,他感觉到当时社会的病态,看得见别人视而不见的东西。这解释了为何一些当权者,甚至全世界的当权者都惧怕他。”

  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

 

   我们读卡卡夫的作品,会感到一阵阵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他说:
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


         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使你身不由已地伴随着恐惧与不安,最终归于灭亡。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因此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他有句名言:
作家没有别的面孔,作品就是他的面孔。


        卡夫卡吸引我的是他的孤独:孤独的人生;孤独的苦斗;孤独的写作;孤独的作品;孤独的爱情。


        为了读懂他的作品,只好对他的人生、写作和爱情进行一番疏理。

         我喜欢真实的作品,不粉饰现实,比历史还真实。这是我喜欢卡夫卡的原因之一。

 

 

        咖啡馆艳遇

布拉格1918年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现在是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人口不过百万多一点)。当时的布拉格很小,半天时间就能走完。

 

卡夫卡就住在这个城市的黄金小巷22号。每天他都要到希贝斯卡大街的雅可咖啡馆里进行思考和写作,维持生命的就是老板送的几片面包,他从来不问世事,与政治和大事件保持距离。但他关注政治,冷眼旁观。通过卡卡夫,我们似乎体会到:艺术与生活是一对死敌。你必须做出决定,只能选择其一。或者说得更确切些:生活越倒错、越不幸,艺术才越伟大、越永恒。

                
卡夫卡的特立独行,引起一个女人的注意。她坐到卡夫卡对面,从桌子上拿起他写的稿纸,卡夫卡写一页,她便读一页。那便是《变形记》手稿。当时没有谁能读懂,这个女人是例外。

               
这个女人离开咖啡馆前,她通过酒侍,给卡夫卡留下一张便条,上面写着:我不得不承认,我喜欢上你和你的作品。

              
这个女人便是俄罗斯著名记者米列娜·杰森斯卡,是一位银行家的夫人,但是,她对卡夫卡隐瞒了这一切。从那以后,他们开始通过布拉格的邮差交流情感。

               1920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卡夫卡得知米列娜·杰森斯卡是有夫之妇,他陷入深思。之后,卡夫卡停止与杰森斯卡的一切联系。1921年,杰森斯卡再次来到布拉格,来到这家咖啡馆,但她没有见到卡夫卡。在熟悉的抹布桌下,空余一副旧刀叉。

             
杰森斯卡离开布拉格的那个晚上,卡夫卡就坐在咖啡馆幽暗的灯光里,给她写下最后一封信:现在,我已经记不起你脸庞的模样,只有你离开咖啡桌那一刹那的背影,历历在目。

                 
后来,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一个忧伤的爱情故事,降下了帷幕。

 

《变形记》写的是人的异化——一个推销员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反映了人的命运的灾难感、人的落泊的孤独感、人的关系的冷寞感。在作品中被尖锐而奇特地表现出来。

 

 应该说,人的异化是社会的异化、权力的异化酿成。

                 1924
年,41岁的卡夫卡弥留之际,人们听到处于昏迷状态的卡夫卡,还在念叨着杰森斯卡的名字。

                 
                
不横刀夺爱,不在爱的名义下苟且。卡夫卡用孤寂的一生,表达自己对爱的尊重。

 

             (待续)

 

          渔阳.6.23..30.昨日起,台风来临.
                                            
                                    
                                   

                                        

文章评论

青鸟

这倒是个值得敬重的人。

椰岛风情

[ft=,5,宋体][/ft] 先生视野宽阔,关注经典。关注实用。既有阳春白雪亦有下里巴人。文风好。没有那些无病呻吟的、空洞的、华丽的、麻醉人的“鸡汤”。知识含金量大。读先生空间,总能给人知识、思索、思想和启迪。[ft=,5,宋体][/ft]

椰岛风情

“前言”尽管写的长,却充满了智慧和思想性。“应该说,人的异化是社会的异化、权力的异化酿成。”“《变形记》写的是人的异化——一个推销员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反映了人的命运的灾难感、人的落泊的孤独感、人的关系的冷寞感。” “卡夫卡是一个先知,他感觉到当时社会的病态,看得见别人视而不见的东西。这解释了为何一些当权者,甚至全世界的当权者都惧怕他。”[B] [ft=,7,][/ft][/B]

椰岛风情

全世界都在研究卡卡夫,形成了“卡卡学”。我国研究不多。 我也喜欢卡卡夫的作品。他的作品尽管年代有些久远,仍闪动着现实的光芒。

喜乐年华恋歌

拜读佳作,受益匪浅,卡夫卡的作品蕴含着正能量,感谢您的分享,期待续,问候!

牧羊清清

我喜欢真实的作品,不粉饰现实,比历史还真实。这是我喜欢卡夫卡的原因之一。

牧羊清清

真实,正是当今社会最缺少的元素.....

晓风含露『拒闲聊』

卡夫卡不为名不为利,好像他就是为写作而生,把写作只是作为他的喜好亦或是生活方式而已,这样的作家历史上也不多见。很欣赏他的这句话“我内心有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学途径把它引发出来,我就要撕裂了!”可见他对文学的酷爱已经到了如痴如迷的地步,看来文字确实是他的知音呐。

晓风含露『拒闲聊』

另外很欣赏他对于爱的诠释不同于凡夫俗子,他的爱不是狭隘的占有而是从容的放手,是默默地藏于心间,铭刻在灵魂深处。

晓风含露『拒闲聊』

卡夫卡是个孤独但不寂寞的人,他的内心有着一处缤纷多彩的世界,他总是游弋在文学的城堡里,用他独特的慧眼描绘着这个世界。他也有七情六欲,也会花前月下,只是他比别人懂得拿捏,他不自私,还爱于他人。

萧雨

[ft=,7,][/ft]《孤独的牧羊人》唱家不少,唯云朵最美。旋律真美。到先生空间听好歌也是享受。[B][url=http://a1.qpic.cn/psb?/V12j5vCl11216b/loTA.LTmLFrbC53.9CeT1.18XlGqAmb7poc2vBOH1SY!/b/dAgAAAAAAAAA&ampek=1&ampkp=1&amppt=0&ampbo=7gKlAQAAAAAFB2w!&ampsu=2201612721&ampsce=0-12-12&amprf=2-9][img,750,421]http://a1.qpic.cn/psb?/V12j5vCl11216b/loTA.LTmLFrbC53.9CeT1.18XlGqAmb7poc2vBOH1SY!/b/dAgAAAAAAAAA&ampek=1&ampkp=1&amppt=0&ampbo=7gKlAQAAAAAFB2w!&ampsu=2201612721&ampsce=0-12-12&amprf=2-9[/img][/url] [ft=,7,][/ft][/B]

萧雨

一个业余作者竟成为世界研究热,世间只有他一人吧。中国文学仍是“老四篇”(红楼梦、水浒等)。我们缺的是反映真实的现实作品。改革30年,不少重大社会问题,竟然没出一部深刻的宏大的叙事。

雨玫

静心一刻,读老师的作品就是在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