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烟深处一闲身(之二)——隐士摭谈

个人日记

 

        
        水烟深处一闲身
(之二)

              ——隐士摭谈

隐士,自古有之。他(她)们是摇曳山林间的生命风景。中国隐居者的祖师爷为河南人许由,他是贤者。那还是尧舜时代,尧有意将王位禅让给许由,却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于是逃到箕山隐居起来。尧又寻到他的踪迹,再请他出任九州长官,正在小溪边怡然自乐的许由,掬一捧水清洗耳朵,以示与外界隔绝之至。尧背转身仰天长叹而去。许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尊为隐士的鼻祖。

何为隐士?查《辞海》的解释是隐居不仕的人。就是隐居不仕之士。若按中国传统隐士的标准,隐士必具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士人(即知识分子),二是必须是隐者。最早提到“隐士”这一术语的是战国时期的荀子。隐士是早期的道家人物。

不仕,即终生居乡野林间,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

隐士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更是一种特殊社会语境的产物。隐士的产生也是有其原因的。正如孔子所言:“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如政局纷乱、社会动荡、世道险恶、人情诡诈………都是产生隐士的土壤。此时的文人就会萌发隐逸之想,于是匿迹林泉便成了一种选择。可见隐遁高卧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罢了。作为人,总是趋利避害。隐居避世,是读书人保存自身的一种方式。当然,一旦他们处于顺境、治世时,就出来做官,积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抱负,一言以蔽之:进则朝廷庙堂,退而江湖山野。当然,有的天性淡泊,崇尚自然,不善官场之道,不得已才退而结庐,悠然南山,以清贫的代价换来心灵的自适。独善其身。比如那个梅妻鹤子”的故事。宋初隐士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揽清风赏明月,宠梅妻鹤子二十年不入城市,终生不娶,以种梅养鹤自娱,后世称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可谓“任你滚滚红尘,我自朗月清风。”


                             隐士也是个江湖。有真隐也有假隐。有身隐心不隐。有人将古代隐士分为十大类:

一、    完全归隐,是真正的隐士。即使朝廷派人多次延请,他们也拒不出仕。

二、    仕而后隐。就是先官后隐。因为他们对官场不满而解冠归去。如陶渊明。

三、    半仕半隐。此类先是做官,但后来不愿做了,但辞官又迫于生计,于是再做官,却不问政事,过着实际的隐居生活,虽然不具有隐士的名分,但却有隐逸思想,如王维。

四、    忽仕忽隐。均是先做官,然后又隐居,待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又复出仕。



              
五、隐于庙堂。这类隐士,虽然做官,但不执着于政事。为随波逐流,明哲保身之流。对国家危害最大。

          
六、似隐实假。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一隐士为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

         
七、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然隐居山中,但朝中大事还要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

             
八、以隐求仕。这类人通过隐逸来博得名声引起朝廷的关注,然后出仕,即所谓的终南捷径。如唐代的卢藏用在考中进士后,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他曾对友人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嘉处。

            
九、无奈而隐。此类人实际上最热心于时局,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这一批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十、真隐而仕。此类隐士在隐居时基本上都是真隐,但当时机来临时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去。如诸葛亮。他虽躬耕陇亩,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待刘皇叔来访,便将久蕴心头、构思缜密的隆中对一泻而发,其渴望功名之心何等急切。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知识分子总是得意时仕,失意时隐。


              但凡做隐士的男人当初没有不想
(做官)的,因为在当时是体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想当年姜老太公,他隐钓于渭水之滨,为的是钓上姬昌这条大鱼,以实现其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以结束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涯。七八十了还没有放弃这个追求,天天提个渔杆到渭水边直钩垂钓。最终还真出了一番功名。周文王打猎与之相遇,即拜为师。后助武王伐纣灭殷。可谓大钩无钓,直钩钓国。

 

自古“学而优则士”、“书中自有黄金屋,有颜如玉”。白首为功名 既光宗耀祖,又兼济天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也无可厚非。只要不腐败就行。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管他真隐、假隐、身隐、心隐。说得透的还是鲁迅先生,尽管有些尖刻,他说:“说穿了,‘谋隐’就是为了‘谋官’。”比如明代的那个唐寅,科考遭冤,从此便与官场无缘。二十多岁就对人生就大发感叹:世上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由此他便给自己的人生定了位: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他三十六岁时搬进了桃花坞,从此他在桃花坞里桃花庵,成了桃花庵里桃花仙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在花下眠别人笑我忒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他真的“看穿”了么?对名利真的漠然了?但不然,这时皇帝的一个叔叔、一个想阴谋篡权的王爷一声召唤,他还是别妻弃女一路奔波投靠了王爷。本来想捞个一官半职,没想到王爷只是让他当毛延寿————为送给皇帝的美女们画像。后来王爷东窗事发,唐寅差点受到牵连,九死一生才逃回桃花坞。这时他才算彻底死了功名之心。他去世时写了一绝笔诗:“人生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仅此一例,足可以证明知识分子官心不死。

 

不过,看到这些五花八门的隐士,古今知识分子的思想太过复杂,患得患失。官瘾之大。真正淡泊名利的少之又少。难怪伟人提出要“改造”他们。只要看看当下的知识分子,有几个是社会的“守夜人”?无耻之徒太多。

 

我们看到,口口声声喊要讲气节操守最多的是文人,但最没有气节,最不讲操守的还是文人中国有句古谚语叫:老而无耻莫如冯道,说的就是五代时出尔反尔,认贼作父,历经五朝的不倒翁宰相冯道。在战乱纷起、天下无道的乱世,他不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而是有奶便是娘,放弃一切做人的准则和尊严,脸皮儿特厚,谁执政给谁当看门狗,狼虎丛中也立身。

 

以上所述,古人隐士的境界也是有高有低的。

[ 转自铁血社区

一是真正的不慕荣利,称得上这种境界的如那个梅妻鹤子”的林逋。他精通史诗,工诗文,善绘画,真宗召而不仕,与友人在山林间浅呤低唱,终老山林。为最高境界。

 

二是失意的墨客。如陶潜。尽管在历史上隐居比较出名。但不属于最高境界。他也迷恋仕途,也只做了短短几月的彭泽县令。也许他不是做官的料吧。或厌倦了官场抑或是感于官场的世故和黑暗。最后还是隐居了,而身边却有仆人伺候他的隐居的生活。

三是投机隐退。我们熟知的那个青词宰相、玩弄权术的严嵩正是此种人。在他专权之前也经历过时间不短的隐居日子。他隐居的目的是躲避当时的政治斗争,隐退养名,以求待机而出。很快,他就凭借养的名气和政治上的投机从而青云直上。这就有点无耻了。

 

            (待续)

               渔阳.9.11..33.

文章评论

江河

自古以来凡隐居者均为,说得好听是有抱负 不好听是有野心。不能实现的时候便隐居起来

渔阳

不知何故,隐士的分类到四以下复不上去。只好发在这里。 五、隐于庙堂。这类隐士,虽然做官,但不执着于政事。为随波逐流,明哲保身之流。对国家危害最大。 六、似隐实假。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一隐士为“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 七、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然隐居山中,但朝中大事还要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 八、以隐求仕。这类人通过隐逸来博得名声引起朝廷的关注,然后出仕,即所谓的“终南捷径”。如唐代的卢藏用在考中进士后,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他曾对友人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嘉处。” 九、无奈而隐。此类人实际上最热心于时局,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这一批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十、真隐而仕。此类隐士在隐居时基本上都是真隐,但当时机来临时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去。如诸葛亮。他虽“躬耕陇亩”,却“每自比于[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810.htm]管仲[/url]、[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799.htm]乐毅[/url]”,一待刘皇叔来访,便将久蕴心头、构思缜密的“[url=http://baike.baidu.com/view/6222.htm]隆中对[/url]”一泻而发,其渴望功名之心何等急切。

萧雨

从先生这里,了解到隐士这一特殊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