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大悲古寺弘法团应邀前往黑山县大愿寺参学
个人日记
2015年大悲古寺弘法团应邀前往黑山县大愿寺参学
2015年7月10日,大悲古寺弘法团一行人员应邀来到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大愿寺参学。10日上午,由谭会长与现场大众共同交流学习,在交流开始,谭会长首先通过网络现场直播的方式与谦德学院家长进行了交流,而后针对现场同修提出的问题,结合佛法修学进行交流探讨。下午,由大悲古寺上真下一法师主法,举办了念佛法会。
一、孝养父母
有家长问: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至于不听话,忤逆父母的问题非常普遍,怎样才能把子女教育好?
这个“教”的意思就是上行下效,它底下有“子”字,像个小朋友,右边是大人,手上拿着一个小树枝敲敲你,让你明白觉悟,它是取这个意思。“育”的意思是长善救失,你有过失我要来救你,帮助你增长善心、善行,这是育。 教学教什么?教伦理,教“孝”,教育子女行孝,行孝才是走人道,《孝经》里面告诉我们:孝乃“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让孩子懂得人与人的关系,把关系搞清楚,应尽的义务都能够做到。五伦十义,比如父子有亲、父慈子孝,这是应尽的义务,应该要做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义务做到了,这个社会是和谐的、家庭是和睦的,真正是幸福美满的人生。从哪里来?教出来的。在家庭里面,子女不好管,我们做父母长辈的也要反求诸己,老祖宗讲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端正,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在起心动念处行孝、行善,所谓至诚感通,孔老夫子也讲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做长辈的没做好样子,我们的子孙就看着我们,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不孝父母,大小不分,就是不走人道,伦常颠倒了……“伦常乖舛”这家还能和谐,还能好嘛!不可能好,子孙也不可能好,现在的生活也不可能好。学因果报应不是迷信,迷信的人才会不信因果报应,真正的智者,聪明人都深信因果报应,断恶修善,所以他能够趋吉避凶。
二、尊师重道
《论语》的开篇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学”作为整部《论语》的领起,可谓意味深远,说明“学”是安身立命、经世致用的关键。古人所学乃圣贤之道,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尊师,则无法超凡入圣, “修、齐、治、平”亦沦于空谈。故《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一)尊师与明德
《礼记》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华严经》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可见,古人所学者,道也;目的是“明明德”,亦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伟大的教育家佛陀告诉我们,人的烦恼及痛苦源于人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错误认识。因为“迷惑”才会造业,因为造业而感“痛苦”。如果人能够建立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正确认知,就能随缘妙用、心想事成。通过学习圣贤教诲,可以“破迷开悟”,最终“离苦得乐”。唯有成佛(觉悟的人)才能“离究竟苦,得究竟乐”。
《说文解字》谓:“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也”。可见,师,先觉者也;弟子,后觉者也。弟子拜师,以求觉悟也。而觉悟是自性本具,必从真诚恭敬心中求得。故世尊告诫阿难:师与弟子当两俱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
《六方礼经》谓:“弟子事师,当有五事:一当敬难之,二当念其恩,三所教随之,四思念不厌,五当从后称誉之。”
《长阿含经》曰:“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给侍所须,二礼敬供养,三尊重戴仰,四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从师闻法,善持不忘。”供养师父生活所需、见面恭敬顶礼师父、服侍师父饮食起居等等,都是尊师的体现。
但是,尊师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正如《无量寿经》云: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具体而言就是“老实、听话、真干”,用“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去学习、落实老师的教诲。
如果弟子幸遇明师,却不知尊师念恩,则难得师道真谛。即使师父乃孔子、释迦再世,亦无助于弟子自性明德之开发。印祖曰: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利益是明心见性的大利益。
(二)尊师与传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即圣贤相传之道。孔子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佛陀也说自己没有在古佛所说之外增加一字。
“师道”其所以“尊严”,是因为真正的明师皆不标榜自己,而只是“为往圣继绝学”、传承古圣先贤道脉的“传道者”。这种无我的精神,正是为师者以光载千秋、万众敬仰之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重义轻利,医生和老师这两种职业最受世人尊敬。因为医生求人身命,不言财利;老师成就慧命,使人明道。
古人云:“千金不买道。”古代的老师不用学问谋利,如遇清寒而又真心向道的学生,不仅不收供养,还要补贴学生。正是师者“谋道不谋食”的品质,倍受社会尊重。
在中国古代,对师道的尊重是通过“礼”加以保证。《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从称谓方面讲,此时亲友会赠予一字,自此以后,亲友都要称其字表示尊重。即使入朝为官,天子也要称其字而不称名。可以一生称名的只有两种人:一是生养自己身命的父母,二是长养自己慧命的老师。可见古人对于老师是何等尊重!
古人入私塾读书,要先行拜师礼。而行礼者不仅是学生,连学生的父母都要向老师行跪拜礼。如果是一个家族礼请老师教育子弟,就由家中最尊长者代表族人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中国古代家道谨严,长幼尊卑秩序分明。试想,身为一家之尊的家长是怀着何等恭敬之心,才会向老师行如此大礼!而这种仪式,又会在孩子的心中烙下怎样深刻的“尊师重道”之印记?
古人言“师徒如父子”。事实上,老师对好学生的重视甚至超过对待儿女,因为老师念念令正法久住,而好学生正可担负起传承道统的责任。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圣贤之道有赖于行道之师而光大。孟子尊孔子,“虽未得为孔子之徒也”,却“私淑诸人”以求其教诲,学为“亚圣”而超于孔子门生。其原因只为“至诚”二字。所以“至诚如神”,唯有至诚之心,才能感通天地之道,感通夫子之教。可见,对老师的尊重即是对圣贤之道的尊重,更是传承圣贤学问所必须。
师道,背后承载的是千年万世的圣贤智慧。
尊师,就是尊重古圣先贤、列祖列宗。就佛法而言,尊师重道,就是尊重当人自性。唯有尊师重道,我们才能回归纯净纯善的本性,重振师道,无疑乃当今之要务;师道之隆,必须为天下之福祉!
教书育人德当先,遵依圣教做典范。
为人师表担重任,国家民族利在先。
教育子孙学圣贤,道业成就利人天。
泱泱大国五千年,全凭圣教佑平安。
举国上下齐欢颜,共宣圣教大发展。
和谐社会在今朝,德音善悦满人间。
众生闻法得离苦,依教奉行成圣贤。
2015年7月10日,大悲古寺弘法团一行人员应邀来到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大愿寺参学。10日上午,由谭会长与现场大众共同交流学习,在交流开始,谭会长首先通过网络现场直播的方式与谦德学院家长进行了交流,而后针对现场同修提出的问题,结合佛法修学进行交流探讨。下午,由大悲古寺上真下一法师主法,举办了念佛法会。
一、孝养父母
有家长问: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至于不听话,忤逆父母的问题非常普遍,怎样才能把子女教育好?
这个“教”的意思就是上行下效,它底下有“子”字,像个小朋友,右边是大人,手上拿着一个小树枝敲敲你,让你明白觉悟,它是取这个意思。“育”的意思是长善救失,你有过失我要来救你,帮助你增长善心、善行,这是育。 教学教什么?教伦理,教“孝”,教育子女行孝,行孝才是走人道,《孝经》里面告诉我们:孝乃“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让孩子懂得人与人的关系,把关系搞清楚,应尽的义务都能够做到。五伦十义,比如父子有亲、父慈子孝,这是应尽的义务,应该要做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义务做到了,这个社会是和谐的、家庭是和睦的,真正是幸福美满的人生。从哪里来?教出来的。在家庭里面,子女不好管,我们做父母长辈的也要反求诸己,老祖宗讲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端正,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在起心动念处行孝、行善,所谓至诚感通,孔老夫子也讲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做长辈的没做好样子,我们的子孙就看着我们,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不孝父母,大小不分,就是不走人道,伦常颠倒了……“伦常乖舛”这家还能和谐,还能好嘛!不可能好,子孙也不可能好,现在的生活也不可能好。学因果报应不是迷信,迷信的人才会不信因果报应,真正的智者,聪明人都深信因果报应,断恶修善,所以他能够趋吉避凶。
二、尊师重道
《论语》的开篇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学”作为整部《论语》的领起,可谓意味深远,说明“学”是安身立命、经世致用的关键。古人所学乃圣贤之道,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尊师,则无法超凡入圣, “修、齐、治、平”亦沦于空谈。故《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一)尊师与明德
《礼记》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华严经》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可见,古人所学者,道也;目的是“明明德”,亦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伟大的教育家佛陀告诉我们,人的烦恼及痛苦源于人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错误认识。因为“迷惑”才会造业,因为造业而感“痛苦”。如果人能够建立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正确认知,就能随缘妙用、心想事成。通过学习圣贤教诲,可以“破迷开悟”,最终“离苦得乐”。唯有成佛(觉悟的人)才能“离究竟苦,得究竟乐”。
《说文解字》谓:“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也”。可见,师,先觉者也;弟子,后觉者也。弟子拜师,以求觉悟也。而觉悟是自性本具,必从真诚恭敬心中求得。故世尊告诫阿难:师与弟子当两俱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
《六方礼经》谓:“弟子事师,当有五事:一当敬难之,二当念其恩,三所教随之,四思念不厌,五当从后称誉之。”
《长阿含经》曰:“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给侍所须,二礼敬供养,三尊重戴仰,四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从师闻法,善持不忘。”供养师父生活所需、见面恭敬顶礼师父、服侍师父饮食起居等等,都是尊师的体现。
但是,尊师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正如《无量寿经》云: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具体而言就是“老实、听话、真干”,用“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去学习、落实老师的教诲。
如果弟子幸遇明师,却不知尊师念恩,则难得师道真谛。即使师父乃孔子、释迦再世,亦无助于弟子自性明德之开发。印祖曰: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利益是明心见性的大利益。
(二)尊师与传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即圣贤相传之道。孔子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佛陀也说自己没有在古佛所说之外增加一字。
“师道”其所以“尊严”,是因为真正的明师皆不标榜自己,而只是“为往圣继绝学”、传承古圣先贤道脉的“传道者”。这种无我的精神,正是为师者以光载千秋、万众敬仰之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重义轻利,医生和老师这两种职业最受世人尊敬。因为医生求人身命,不言财利;老师成就慧命,使人明道。
古人云:“千金不买道。”古代的老师不用学问谋利,如遇清寒而又真心向道的学生,不仅不收供养,还要补贴学生。正是师者“谋道不谋食”的品质,倍受社会尊重。
在中国古代,对师道的尊重是通过“礼”加以保证。《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从称谓方面讲,此时亲友会赠予一字,自此以后,亲友都要称其字表示尊重。即使入朝为官,天子也要称其字而不称名。可以一生称名的只有两种人:一是生养自己身命的父母,二是长养自己慧命的老师。可见古人对于老师是何等尊重!
古人入私塾读书,要先行拜师礼。而行礼者不仅是学生,连学生的父母都要向老师行跪拜礼。如果是一个家族礼请老师教育子弟,就由家中最尊长者代表族人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中国古代家道谨严,长幼尊卑秩序分明。试想,身为一家之尊的家长是怀着何等恭敬之心,才会向老师行如此大礼!而这种仪式,又会在孩子的心中烙下怎样深刻的“尊师重道”之印记?
古人言“师徒如父子”。事实上,老师对好学生的重视甚至超过对待儿女,因为老师念念令正法久住,而好学生正可担负起传承道统的责任。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圣贤之道有赖于行道之师而光大。孟子尊孔子,“虽未得为孔子之徒也”,却“私淑诸人”以求其教诲,学为“亚圣”而超于孔子门生。其原因只为“至诚”二字。所以“至诚如神”,唯有至诚之心,才能感通天地之道,感通夫子之教。可见,对老师的尊重即是对圣贤之道的尊重,更是传承圣贤学问所必须。
师道,背后承载的是千年万世的圣贤智慧。
尊师,就是尊重古圣先贤、列祖列宗。就佛法而言,尊师重道,就是尊重当人自性。唯有尊师重道,我们才能回归纯净纯善的本性,重振师道,无疑乃当今之要务;师道之隆,必须为天下之福祉!
教书育人德当先,遵依圣教做典范。
为人师表担重任,国家民族利在先。
教育子孙学圣贤,道业成就利人天。
泱泱大国五千年,全凭圣教佑平安。
举国上下齐欢颜,共宣圣教大发展。
和谐社会在今朝,德音善悦满人间。
众生闻法得离苦,依教奉行成圣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