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水画欣赏

个人日记

  宋代山水画走向全面成熟,名家辈出。北宋前期以李成、关全、范宽为代表的北派山水独盛。北宋中期,郭熙全面总结前人传统,从意境到技巧都有划时代的提高。北宋后期,全面开花,青绿山水有赵令穰、赵伯驹、王希孟,水墨画则有米氏父子创“米点山水”,改变了以线造型的传统。南宋,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变化,山水画构图以边角式代替全景式,以秀美代替壮美,山水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北宋初期的山水画,以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其中尤以李成影响最大,被推为“本朝第一”。

 

               宋代山水画欣赏

             关山行旅图  北宋 关仝 绢本水墨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取高远构图,自山下仰山颠,隆冬时节,树木枝槎裸露,近景为山脚下客栈,各色客商或歇脚,或行进,繁忙一片。山间烟霞蒸腾,溪流无痕,虚实相生。

    关仝,生卒不详,长安人。后梁画家。山水师荆浩,有出蓝之誉。多写关陇一带山川,全景式构图,山峰险峻,石体坚凝,杂木丰茂,有干无枝,显示出北方阔叶树特有的粗放,人称“关家景致”。在北宋初,与李成、范宽并称山水三大家。今存作品主要有《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

 

             宋代山水画欣赏
             山溪待渡图  北宋 关仝 绢本设色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描绘关陇(华山一带)景色,全景式构图,给人以近在咫尺、迫自以寸之感。


             宋代山水画欣赏
           匡庐图  北宋 荆浩  绢本水墨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荆浩,生卒不详。唐末隐居太行山洪谷中,自号洪谷子。今传作品《匡庐图》,画作描绘太行山景色,全景式构图,陡壑高峰雄伟峭拔。山间清泉倒挂,林麓屋舍、桥梁林木,烟岚缭绕其间。
  除此而外,荆浩还有一篇《笔法记》流传至今。记述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经验,其中提出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有形病可医、无形病难治等理论,具有重要价值。荆浩开创北派山水,影响深远。

 

             宋代山水画欣赏
               层岩丛树图  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144.1厘米横55.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巨然是僧人,钟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详细生平已很难考证,主要活动在五代末至北宋初。他是钟陵开元寺的僧人,后因善画山水而出名,成为南唐后主李煜的座上客。他在绘画史上与荆浩、关仝、董源并称为四大家,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此画山峦起于画幅的左下角,取侧入之势。山峰层峦叠嶂,山势奇峭险峻,林中小径,曲折环绕,虚实相生,意趣深远。另外,画中勾皴兼具,笔墨秀润,深得山水之真趣。本幅无作者款印,不过有明代董其昌的题识,称此为“僧巨然真迹神品”。


             宋代山水画欣赏
               秋山问道图  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165.2厘米横77.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无款,以立幅构图画重重叠起的山峦,下部清澈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山中,山坳处茅舍数间,屋中有二人对坐,境界清幽,前人谓巨然之山水,善为烟岚气象,“于峰峦岭窦之外,至林麓之间,犹作卵石、松柏、疏筠、蔓草之类,相与映发,而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竹篱茅舍、断桥危栈,真若山间景趣也”。


             宋代山水画欣赏  
               溪山兰若图  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185.4厘米横57.6厘米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此图高耸云表的山峦雄居于画幅上部,山头布有矾头状的卵石,犹是巨然本色,下部冈阜林木葱郁,掩隐楼阁屋宇,前部有坡岸溪水,展示一片宁静清谧的意境。画幅右上有“巨五”编号,当是六幅通景屏风中的第五幅,仅为大幅山水的一部分。画上钤有宋“尚书省印”、清“安仪周家珍藏”及“乾隆御览之宝”。


             宋代山水画欣赏
               萧翼赚兰亭图  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144.1厘米横59.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无款,《石渠宝笈初编》定为宋人画,画上端山峦起伏而多变化,山麓林木间露出宅院屋宇,前临溪水板桥,山峦坡岸以短笔披麻皴画成,图中皴擦点染诸法兼备,笔墨细腻富有层次。明代张丑叙及此画:“丙子阳月望前二月,作同朝延世兄访吴能远氏,话间承示宋裱居然绢本《萧翼赚兰亭图》立轴,上有‘宣文阁印’、‘绍兴’小玺,纪察司引,其画山水林木,满幅皆用山水墨兼行法,止人物屋宇稍微设色,笔法奇古,渐开元人门户,故是甲观。”


             宋代山水画欣赏
               山居图  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67.5厘米横40.5厘米  日本阪斋藤氏董藏

    此图无款,亦未见历代著录,画法苍劲,笔墨厚重,层峦叠翠,叶茂林森,奇峰崛起,烟林清旷,咫尺千里。画群山丛林溪流桥杓竹篱茅舍的山居景色,笔墨松秀粗放,绘画技法以干擦为主,略施烘染,气韵潇洒,运笔自然,有山似梦雾,石如云动之感。右上钤有“天历之宝”大印,右下有明纪察司半印,可知曾为元、明内府收藏。


             宋代山水画欣赏
               雪 图  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103.6厘米横52.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无款,宋明时曾为宫廷收藏,画上钤有“缉熙殿宝”大印、明纪察司半印及乾隆诸收藏印。诗堂上董其昌题:“巨然雪图,董其昌鉴定。”明末为王时敏,后归昆山徐氏所有,清代收入内府。表现奇峰积雪高出云表,其下坡陀冈阜松杉萧疏,山脚寒车马行旅,峰峦从上至下,全以焦墨直皴,树欹屈多之势,坡石微用卷云法,已是李郭画派风貌,故此图绘制时代已在巨然之后。

 

             宋代山水画欣赏
           万壑松风图  北宋 巨然 绢本  墨笔  纵200.7厘米横70.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绘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作者的构图与其他山水稍有不同,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着的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表现了画家怀有丰富的绘画技巧。从此画的艺术风格看,当是画家的晚期作品。


宋代山水画欣赏 寒鸦图  北宋 巨然

 

             宋代山水画欣赏

               龙宿郊民图  董源

  《龙宿郊民图》是董源重要的传世作品之一,它描绘了居住于江边山麓的民众庆贺节日的情景。此图以山为主,右侧的两座大山占据了画面的大半,山顶且有矾头。山下水面空阔,溪流蜿蜒,树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树头挂起了灯笼,溪边又有两条舟船,上竖彩旗,数十人自岸及舟联臂排列,似正在表演庆贺的歌舞。山下道路上点缀着一两行人,似在赶路,又似在游览。这幅图画的用意应该是表现清雅的江南山水中居人生活的舒畅和愉悦。在董源的山水作品中,这似乎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即使是以表现山水为第一目的,他还是情不自禁地要画出居人的生活图景,并将此中透出的生命活力感染给无言的山山水水。此作技法池以披麻皴和水墨渲染为主,画山形时先勾出轮廓,再用长披麻皴手法,以中锋笔自上而下左右披拂,线条大致平列,但也时时交叠会合。山上的矾头则作空心点皴,呈现草木葳蕤情状。在皴染基础上画家又给山石敷以重绛色,同时将山头染为青绿。这样就将李思训的精于设色和王维的擅用水墨巧妙地结合起来。后人称赞董源“神品格高,无与比也”。以《龙宿郊民图》验之,他的画的确不愧为有“品”有“格”的上乘之作。

 

    李成(919-967年),字咸熙,先世为唐宗室,唐末战乱,隐居山东营丘,故人称“李营丘。”能诗,善琴书,尤长于山水画。李成一方面继承荆浩以来全景式的传统,另一方面开创“平远寒林”画体。笔势锋利,墨法精微,有“惜墨如金”之誉。画山石以卷云皴,画树枝形如鹰爪。他的山水画多带荒寒之气。如《读碑窠石图》(王晓画人物),描写荒凉的古坟前,一骑驴长者昂首研读碑文,书童持杖侍立身旁。从石碑之高大和龟趺座之讲究来看,墓主人生前定是显宦,如今业已败落,后代无人来修葺坟茔。《寒林平野图》、《小寒林图》等,取平远构图,鹰爪树、卷云皴、鬼面石的特色明显。《晴岚萧寺图》全景式构图,山石以短条皴,树枝如鹰爪形,形象风格已固定。

             宋代山水画欣赏
               寒林平野图  北宋  李成  绢本墨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成“师荆浩未见一笔相似,师关仝则叶树相似。”而且由于他独特的创造才能,他在宋代“三家山水”中影响最大。李成对山水画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擅长表现山川地势与季节气候的丰富变化,并有所寄托感喟。他创造的“寒林平远”的形象已从荆关一派宏伟壮丽的面貌中脱颖而出。本幅绘长松两株,杂以枯枝寒树,松树枝作蟹状,右上角有宋徽宗题“李成寒林平野”六字,前有“御书”半玺,画上端有乾隆题诗及收藏印鉴。


             宋代山水画欣赏
               晴峦萧寺图  北宋 李成  绢本淡设色  纵111.4厘米 横56厘米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晴峦萧寺图》上半部两座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萧寺下及寺右边三四座小山冈,皆有树生其上,画的最下处是从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成的溪水,一木桥架其上,山脚下有亭馆数间,人群来往。用笔坚实有力,画山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都有李成画的特点。画原为明末清初梁清标旧藏,一时尚难确定,但属北宋李成画风无疑。

 

             宋代山水画欣赏  
               读碑窠石图  北宋  李成  绢本水墨  纵126.3厘米横104.9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图置境幽娄,气象萧瑟,是对荒芜日久之名胜的描绘。坡陀下古奇木仄参差,苍干瘦枝虬屈俯仰,藤葛攀援。背景空无一物,杳冥深远,寓无限悲凉于其中。平台上有一大碑伫立,龟座龙额,很是庄伟。碑前一人戴竺骑骡,仰观碑文。旁有一童子,持杖而立。此图画树石先勾后染,清澹明润,饶有韵致。据碑侧王晓人物,李成树石“疑书一行”历来被认为是李成的作品,但近年美术史家及鉴赏家们又据南宋周密《霎烟过眼录》一书所记,当时阅李成观碑图已仅存半幅之事,推测此幅全境应是在原本未散夫前摹出。周文所记补人物者为王崇:而此幅作王晓,似有不合,但据现今幅式及双拼绢的情况看,周文记人物已佚,应是指右边拼接之一绢已失,周亦当未见右幅上的疑书,而他之所以知是王崇补人物,或是出于传闻﹝且王崇亦不见于其它著录﹞误记。此图文经《大观录》《墨缘汇观》等书著录。

 

             宋代山水画欣赏  
               乔松平远图  北宋 李成  绢本墨笔  纵205.5厘米横126.1厘米 日本澄怀堂文库藏

    本图表现冬日寒冽窠石坡陀上挺然生长着的长松老树,背后映衬平川远山,坡石壮如云头,送针细利,笔墨清润,树根部隐然可见李成款识,识者以为系后世添写,但本图鲜明地显示李成画风本色,处于宋元李郭画派中之高手当无疑议。画上钤有“怡亲王宝”、“明善堂览书画印记”、“淮阴鲍氏所藏”等印。

   《宣和画谱》说他擅长描写“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云雾之状”。其作品有:《盘车图》、《渔乐图》、《寒鸦图》、《山水图》等。宣和御府所藏有一百九十五卷,真伪难辨。只有翟院深的摹本,非常近似,可以乱真,但缺少神气。现在保存的宋画中有他和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


宋代山水画欣赏 茂林远岫图  北宋  李成  绢本水墨  纵45.4厘米横141.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宋代山水画欣赏

    《茂林远岫图》近景轻舟泊渡、行人车马往来其间;远景宫殿密布,塔影隐现,知去城郭未远。飞泉水口,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李成的艺术对后世的山水画画家影响很大,把李成画派推向一个新阶段的画家是宋神宗时期画院的名家郭熙。此画历经南宋贾似道、元代鲜于枢、明项元汴等名流收藏,后入清宫内府,上有百多方收藏印迹。

  此图画法苍劲,笔墨厚重,诚属北宋高手之作。拖尾有南宋向冰跋称为李成作品。李成继承荆、关传统,善于表现北方山川的雄伟气象,作品传世绝少,此卷流传有绪,尤为珍贵。但近年有的绘画史家认为它可能是北宋另一名画家燕文贵之作。

 

             宋代山水画欣赏

              小寒林图  北宋  李成  绢本墨本 纵40厘米横72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近景画坡陀上生有松树数株,松干挺直,枝杈虬曲多姿,林木笼罩于烟霭雾气之中,其后为平远景色。前隔水有行书“李成小寒林图”题识,接缝处钤有宋高宗乾卦印,画心处有明纪察司半印,前后有梁蕉林收藏印多方。《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宋代山水画欣赏
               群峰雪霁图  北宋  李成  绢本淡设色  纵77.3厘米横31.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成(919—967)是由五代入宋的画家,本来是唐朝的宗室,在唐末避乱移居山东营丘,世家出身使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因不曾入仕,便寄情于山水。他的山水画师法荆浩,也学过关仝,但青出于蓝。此图无款,表现山高雪密瀑布寒泉,冈阜一亭翼然,左方飘绫上有高士奇题诗,中有“毫端师造化,画史重营丘”句。画上钤有乾隆、嘉庆、宣统等印。


             宋代山水画欣赏
               寒林骑驴图  北宋  李成  绢本淡设色  纵162厘米横100.4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市博物馆藏

    此为张大千氏大风堂旧藏,在大立轴上画文人骑驴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随。画上古松有凌云之势,间有枯树寒溪,颇有意趣。诗堂处张大千题以“大风堂供养天下第一李成画”。画幅下端又缀有长题,其中云:“米元章《画史》云宝月大师李成四幅,路上一才子骑马,一童随,清秀如摩诘画《孟浩然骑驴图》,此云骑马,一时误书耳。”又云“松枝劲挺,松叶郁然有阴,荆棘小木无冗笔,不作龙蛇贵神之状,即此图也。”


             宋代山水画欣赏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绢本墨笔   纵206.3厘米横103.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溪山行旅”可以说是中国北宋山水画中的杰作。经过五代对文人画的开创,到了北宋初年,依据着不同的地区,画家以大自然真实的山水为对象,开启了山水画恢宏的气度。
  范宽大约活跃在北宋初期,他主要活动的范围以陜西的华山、终南山为主,黄土高原上大山直立起来的气势成为范宽绘画风格的来源。这幅画近景的部分占画面下方的三分之一,两侧巨石之间开辟出一条留白的道路,一队驴子驮着货物,行旅的客商自画面右侧进入,正缓缓行进,点出了“行旅”的主题。
  画面最精彩的部份是以上方三分之二的巨大空间推出一座正面的山壁。山壁陡立,近于方正的长方形,有如一块纪念碑矗立着,成为大山精神的不朽象征。
  山壁间一线瀑布,直深而下,在构图上帮助了大山垂直线的准确,这一线瀑布的下方,留白渲染出的云烟也正是前景与大山隔开的一带深涧,彷佛还可以听见水声激湍,飞溅成一片烟雾,而大山静定,是永恒不可动摇的庄严。大山以极浓密如雨点般的笔触密密构成,传达了黄土高原大山紧密的质感,也有人称这种点法为“两点皴”。北宋时代,属于宫廷的画家仍有传统工匠的职业习惯,并不意识到是受社会重视的“艺术家”,他们画了一张好画,甚至不敢在画面留下名字,就用隐晦的方式把名字藏在左下角的树丛间,一直到近代才被发现“范宽”二字。


             宋代山水画欣赏
               雪景寒林图  北宋  范宽  绢本水墨  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雪景寒林图》以三拼绢大立幅图写北方冬日雪后山林气象,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山川、林塑如诗景象,为其代表作之一。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皴擦、渲染并用。他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林树,结实、严紧,用细密的“雨点皴”表现山石的质感。皴擦烘染时,注意留出坡石、山顶的空白,以强调雪意。

  目前学术界对《雪景寒林图》是否范宽真迹尚有争议。长期以来。此图流传不明。图上之印“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都具有宋代特点,可见宋代藏于宫中。从此至明代,不知流落何处。明末清初,被收藏家梁清标收藏,图上有“蕉林”“蕉林收藏”朱文方印两枚和“观其大略”白文一枚。其后见录于《墨绿汇观》,有“安氏仪周书画之章”、“思源堂”白文方印两枚和“麓印”朱文方印一枚。大概与此同时,押有“乾隆御书之宝”,说明此图曾被清宫收藏。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又流落民间,被收藏家张翼购得。今有“潞河张翼藏书记”朱文方印和“文孚嗣守”白文方印两印。此图描绘了北方壮美的雪山景色。画中雪峰屏立,山势高耸,白雪皑皑。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流水无波,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其山取盘桓向上高远之势,其水造平静冷凝之态,其树画深郁寒峭之意。从此图可以体味到,作者已不拘于刻形着物的风格,脱离真山真水,表达出一种写胸中块垒,传意中山水的倾向。


             宋代山水画欣赏  
               雪山萧寺图  北宋  范宽  绢本淡设色  纵182.4厘米横108.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无款,王铎题为范宽之作,《雪山萧寺图》描写雄奇壮伟的山岳。画面的结构,都是千岩万壑,深涧曲折,山峰矗立,险不可登。在山岭上,点缀了小树木,溪旁有突兀的石块,显得极其深厚、沉重和峻峭。元人曾曰:“宋人写山水,其超绝唐代者,董源、李成、范宽也……范宽得山之骨法。”另外,此画笔力老健,结构布局独具特色,线条劲厉,墨韵扎实,真实体现山峦的厚重雄奇。

    范宽,又名中正,字仲立,陕西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卒年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此幅采用全景似构图,画面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画中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萦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地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笔墨浓重润泽,皴擦多于渲染,层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皴余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

 

             宋代山水画欣赏  
               临流独坐图  北宋  范宽  绢本淡设色  纵166.1厘米横106.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无款,表现的是崇山峻岭的山野景象。山中点缀溪流飞瀑和楼阁寺观,气势恢弘,云烟浮动,近岸秋林老屋旁有一老叟在临流抚琴。画幅上有明洪武时苏伯衡等人的题诗,钤有“式古堂卞氏”、“天目吴元让图书”、“王献臣印”、“希代之珍”及乾隆等收藏印。《式古堂书画汇考》和《石渠宝芨续编》著录。


             宋代山水画欣赏
               秋林飞瀑图   北宋  范宽  绢本设色  纵181厘米横9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学画初期,取法于荆浩、李成,后来立志革新,移居终南、太华诸山中,朝夕对着真实景象,创意构图,最后终于领悟到“山川造化之机”,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此图无款,旧传为范宽所作。图绘秋山栈道瀑布流泉,远处岩关列岫隐约可见,气势磅礴,景色宜人。著录于《石渠宝芨三编》。

 

             宋代山水画欣赏  
           夏山高隐图  北宋 范宽


             宋代山水画欣赏  
               雪麓早行图  北宋  佚名  绢本淡设色  纵162.5厘米横74.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本图写大雪过后深山巨壑的早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着骡队行旅,左方山坳处有山村茅舍,右方则建有水磨,山间瀑布流经磨房注入溪涧之中。此图旧题为范宽所作,从画风看应为宋时范宽传派画家的作品。当时“关陕之士唯摹范宽”,据文献记载,师法范宽较为著名的画家有黄怀玉、纪真、商训、宁涛等人,元代汤垕《画鉴》中认为范宽的弟子中“黄(怀玉)之失工,纪(真)之失似,商(训)之失拙,各得其一体。若怀玉刻意临摹其雪山,遇得意处,深浅未易断也”,此画当是黄怀玉一流所作。

 

             宋代山水画欣赏  
           江行初雪图(局部)  北宋 赵干


             宋代山水画欣赏

             高士图  北宋 卫贤

 

    三家山水是中国古代全景式山水画的高峰,能准确表现北方山水的雄伟,同时传达出大自然震撼人心的感受。三家之后,北宋山水画开始多元化发展。突出的有高克明、燕文贵、许道宁和释惠崇。他们约活动于真宗、仁宗时代。高、燕、许继承关李范三家传统,并有所创造,如高的苍润,燕的精致,许的简括。

 

             宋代山水画欣赏 
               雪霁江行图  北宋  郭忠恕  绢本设色  纵74.1厘米横69.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无款印,画雪江上大船两只,船之结构及船夫劳作之状被刻画得精妙入微。此图已经裁割,画面已不完整,画上有宋徽宗题“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笔”十字。郭忠恕(?—977),字恕先,河南洛阳人,五代宋初文字学家及画家。少年时即显示出非凡的才华,举童子科及第。后周是召为宗正丞兼国子监主薄,又因纵酒肆言时政而流配登州,死于途中。郭忠恕擅长界画,造型准确,严谨精密,被推为“当时第一”。


             宋代山水画欣赏
               明皇避暑宫图  北宋  郭忠恕  绢本墨笔  纵161.5 横105.6厘米  日本大阪国立美术馆藏

    此图无款识,传为郭忠恕所绘,画幅题签:“郭忠恕越王宫殿图,穰梨馆藏。”画中宫室建筑宏伟壮丽,结构复杂,细密精工,造型准确,避暑宫背山面水,景色宜人。图中山石呈卷云状,已是北宋中期郭熙画派的风致,故此图绘制时间应晚于郭忠恕,当在宋元之际。画幅右下钤“过云楼收藏印”著录于《穰梨馆过眼录》。


             宋代山水画欣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