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蔚文和艺兰斋(一)

个人日记

 原文地址:丁蔚文和艺兰斋(一)作者:小泠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一)

 (PS.久以前,我偶然看到这幅画,这篇文章,真的让我感动了好久,而王翚的这首诗也成为我最爱之一。我记住了这位可以用古典感染别人的丁蔚文。其实我们周围有着太多经典,只是我们都不懂得欣赏,空让黄金变成粪土,丁蔚文用她感性的文笔,让我们这些俗人感受倒了百年前地那份文人高雅。其实懂得欣赏已经很了不起了。)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一)

 

 

 

作品名称:书法
·作者:郑孝胥
·作品介绍:
      郑孝胥:岁月苍茫 “霜风卷地起,落叶拥蜗庐。终日澹无事,一窗宽有余。坐多知力耗,食少觉心虚。懒惰无新句,松声忽起予。”郑孝胥书陆放翁诗,有一种岁月苍茫的意境,左有“海藏楼”印,取苏轼“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郑亦称“郑海藏”。
      郑孝胥的书法,以行书最著名,这幅作品,堪称其行书代表作,陆游的诗,一定让他心有感动,也正是郑孝胥的夫子自道吧,所以一气写下来,字里行间难掩深情。 作品字势偏长而苍劲,却又矫健飞动。郑孝胥是以帖入碑,由唐宋而上溯六朝的大书家,沙孟海称其一矫清末以来赵之谦飘乏、板滞的习气。郑孝胥提出贬黜馆阁书 体,认为师古不可盲从,主张自我创造,将古代诗歌中的审美移植为书法创作的美学思想。
      郑孝胥(1860——1938),光绪举人,近代诗人、书法家,末代皇帝溥仪老师,福建闽县人。同治光绪年间盛行宋诗“同光体”诗派,郑孝胥是领衔人物, 有《海藏楼诗》八卷。上世纪20年代,书法必称“北于南郑”,即于右任、郑孝胥。“郑派”书法对日本、韩国产生深远影响,徐志摩、林语堂为郑孝胥书法弟 子。郑孝胥辛亥后寓居上海南阳路,每年光卖字润笔银圆就有万金之巨。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皇宫,郑“护送”他到日本领事馆,曾有纪事诗“手持帝子 出虎穴”句。1934年3月,溥仪任伪“满洲国”皇帝,任郑为“总理大臣”,郑写了所谓的“满洲国国歌”。郑曾经组织三十多个穷孩子留学。1935年5 月,日本人迫其辞职。故友陈衍、昌广生均与之绝交。陈衍揭隐私说,孝胥纳妾,妻不许见。孝胥借口锻炼筋骨,中宵即起,实就其妾宿也。真是有趣。 打捞“阿波丸”,发现了伪满洲国奉天市长郑禹(郑孝胥之子)家藏小官印(玉印)及郑孝胥安葬时分赠后人的圆砚。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中,《生死两茫 茫》篇即郑孝胥孙女一家文革中遭遇。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一)

 

 

作品名称:立轴
·作者:吴昌硕
·作品介绍:
      吴昌硕:诗歌里的菜根 两棵菜,真象禅宗优美的对白。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明代洪应明著作《菜根谭》。毛泽东名言“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从古到 今,中国人对哲学充满了天趣,从吃肉到嚼菜根。 吴昌硕喜欢画花和蔬果,他常常在四条屏、八条屏及十余幅的册页画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喜欢苏州东山白沙枇杷,想到枇杷的滋味,画的枇杷就挂满枝头。他 喜欢梅花,称自己为“梅知己”,写诗说,“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一片深情,离世还要葬到浙江超山宋梅亭畔。  
      吴昌硕的画绚烂苍茫,自然奔放,笔墨富于表现力。他画过同样题材的《两棵菜》,题诗亦为“花猪肉瘦每登盘,自叹酸寒不耐食,可惜芜园残雪里,一畦肥菜野风干。”仅仅是构图、笔法有所差异,可见他对这个题材的偏好。
      吴昌硕终生是一位诗人,到老吟诗不倦。这幅画,是他仿“扬州八怪”罗聘的,两棵菜的生命,从罗聘到吴昌硕,绵延了百多年。菜的斑斓的叶子,恣肆烂漫,像盛 开的花束。大的叶子,长长的题款,富于视觉张力,一只洋红的小萝卜凌空而来,跃然纸上,使构图更加完美。画面单纯而设色分明,有着一任情性淋漓挥写的快 感。 诗歌里的菜根,是生命的菜根,人生的菜根。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一)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一)

 

 

作品名称:梅花
作者:汪士慎
·作品介绍:
       汪士慎:我爱梅花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扬州梅花岭下史可法墓前,一幅巨型梅花帐刻漆螺钿落地屏气势壮观,长歌如诉,这就是“扬州八怪”汪士慎著名的“汪梅 ”了。这位汪伦后人,半生踏歌江城,清高狂傲,他梅花屏上的繁枝梅花,在南北枝头次第开放,“横枝大干走龙虬,万蕊千花心手狂”,盘旋曲折如虬龙舞空,香 雪缤纷,满是梅影花光。金冬心说,巢林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 这两幅墨梅,由湿墨阔笔画枝干,再由浓墨点苔,花梢出枝潇洒劲拔。“淡到溪云亦是崖”,画面上的花朵迤逦而来,千回百转又欲语还休。
      汪士慎墨笔梅花,多江路野梅,荒寒绝俗,花开寂寞的野水之滨。他常常为梅花歌哭:“独有梅花动惆怅,梦中明月到西溪”,“一笑山坡访梅早,何人剪冰作花开 ”,甚至,月明之夜,皎然如玉的梅花,是美人“逐梦魂来”,真是浪漫入骨。这幅画上的梅花诗说,“笔砚空游越,归来老病加。乱愁生白日,一目著寒花。却笑 孤标在,谁夸清影斜。唯君风雪里,往往忆山家。”这是汪士慎老病一目失明后的作品。“一目著寒花”的诗人,寥寥几笔,一枝寒梅扶摇直上,一枝横斜而出,却 又冷香四溢,树树香光落满衣裳。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安徽歙县人,著有《巢林诗集》,“扬州八怪”之一,五十四岁和六十七岁时双目先后失明。汪士慎最爱梅花,钤有“画梅乞米”印,与金农、高翔、罗聘被时人称为四大画梅高手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一)

 

 

作品名称:书法
·作者:蒲华
·作品介绍:
      蒲华:穿破衣服的画家 穿破衣服的画家蒲华,贫穷的画家蒲华,每天,他租住在嘉兴城一家妓院的楼上画画。 蒲华有奇癖。他喜欢躲在被子里吃螃蟹,他喜欢收藏古琴。灯一熄,只要是蟹肥季节,蒲华一定在床上吃蟹,他有了外号“蒲邋遢”。古琴,蒲华是遇即购藏,他的 居室,命名“九琴十砚斋”,想必他对收藏的古琴颇为自得。
      蒲华(1830-1911),字作英,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晚年居上海,为上海书画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游日本,书画受推崇,与吴昌硕、哈少孚交往最 密,为上海画坛极有个性风格的大画家。 他作画,气势磅礴,也写诗,有《芙蓉庵余草》诗集存世,他的狂草如龙蛇飞舞。可是,他被自己滑落的一个假牙噎死。死了也无钱安葬,最后是几个亲友集资。 蒲华是真正的名士,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作画“唯不自惜”。这幅草书,是有天蒲华看到萧子云的书法,大不以为然,随手写下“唐太宗评萧子云书云‘行行如纡春 蚓,字字若绾秋蛇’,今观其遗迹,虚得名耳!戊戌二月。”是蒲华率意而成的笔记,草书天马行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