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蔚文和艺兰斋(二)

个人日记

 原文地址:丁蔚文和艺兰斋(二)作者:小泠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二)

 

作品名称:信札
·作者:金农
·作品介绍:
      金冬心:日常生活 地点:扬州。时间:1760年前后。人物:金农、朱筠谷。
      某二十一日午后,冬心先生让友人朱筠谷再画十把扇面。信札上说,前日画的六把扇面都很妙啊,好友你这样帮我应酬,谢了!今又烦你再画十把,是给某某汪先生,中秋节要派用场的,十把扇面,繁枝梅两把、松两把、竹两把、水墨桃花两把、墨梅一把、枇杷一把。
      某初七日,冬心先生信札:前日一起吃饭,一起看花,极尽人生之乐,谢谢!今有一事着急用钱,只好问先生借或到丙兄那里找一件大约能到当铺当一两的,暂且用一下,等三四天江颖长送物来,就可以购还了。借一个布包袱包好了来。
      某日冬心手背肿痛,贴了膏药还更痛。他央老友来,关照说天雨泥泞,不敢劳你高年徒步来看我,给你备好了乘轿子的钱,万望你不要推辞。读了这一通信札,笑到肚痛,还是禁不住好笑。冬心先生啊,铁证如山,你不仅叫人作自己的假画,还借钱,钱借不到借一件东西去当也是好的,真是有辱“斯文” 啊!“借一个布包袱包好了来”,多少有趣,冬心先生经常缺钱花,冬心先生是要面子的。
      信札十余通,翁同和曾收藏。翁在其后题识大发感慨:“观此知先生所画多半出他人手,请人画亦须润笔,又从而乞贷一金以为质,其风趣可想矣。戊戌正月瓶生 ”。据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 记载:“翁文恭曾见寿门致朱筠谷前后十余札,皆请其代笔,又有杨姓,则寿门亦公然令人作伪矣。” 文学之美,书法之美,冬心先生日常生活的诗意率性与无奈,就连最最的隐私,都在冬心随手写就的信札里。这通信札,史书上多人引用,不知所终,让人怀疑它的出处,却终于流落,到了面前,只有开心二字可以形容。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二)

 

 

作品名称:山水册页
·作者:奚冈
·作品介绍:
      奚冈:西泠的月亮住在钱塘散花滩的奚冈这几日很开心。在济宁当县令的黄易,念念不忘老友奚冈,如颜延年之于陶渊明,托人带来了书信和分润的官俸所入。西泠的月亮,又大又圆又空洞。铺开画纸,奚冈意气风发,他想到了那一年,“余客邗,过江氏七砚书堂,得观松园诗老赠砚图,笔意清旷,令人有尘外想。往来胸次已四季矣。每一命笔,犹觉岚光之扑眉睫也。”(左图)此情此景,奚冈的心中已经蕴蓄四年。今晚,西泠的月亮照亮了那一个瞬间。
       奚冈的旷达耿直是出了名的,屠琴坞说他“醉后益放癫”。他的超脱绝尘、豪迈不羁,被吴谷人称做“不可一世”。乾隆游江南,杭州知府传唤青年奚冈在御跸所驻的粉壁上画些花卉。奚冈未及时赶到,知府差人拘拿。奚冈说:“哪有请人画画,却用捉贼捕盗手段的?这头可断,画我是不画的!”奚冈是童生,知府说“你哪是童(铜)生?凭你这个性,该是铁生也!” 奚冈从此就叫了奚铁生。奚冈是狂士,有次与一达官对骂,有趣的是,到最后县令也无奈,“吾岂能以贵官而辱高士哉?”
      奚冈(1746—1803),浙江钱塘人,诗画书印垂名两百年。初名钢,字铁生,别号“多得很”、蒙泉外史、散木居士等,著有《冬花庵烬余稿》。奚冈与丁敬等并称为“西泠八家”,篆刻宗秦汉古印风韵,善用切刀,印冲淡清和,使得文人自由的那样一种印风,开始逐渐向学者风靠拢,开创了浙派阳刚一路。他与方薰被称为浙西两高士。奚冈山水,由黄公望上溯董巨,下自明代董其昌、李流芳,以至清初“四王”。奚冈对李流芳的推崇,有类郑板桥之于徐青藤,所以连这本册页上也题有“词人解识李流芳”句(右图)。乾隆间,奚冈名传外夷,琉球人以饼金购其书画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二)

 

 

 

作者:董其昌
 ·作品介绍:董其昌:归隐董其昌这幅山水,主题是“归隐”。中国的士大夫文人,讲究气节,标榜“士气”,偏好隐逸的题材,归隐之后的理想世界,与陈寅恪“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一脉。 “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这幅董其昌传世之作,一派北宋董、巨气势,用笔生动潇洒,中锋直皴,大笔横点,洋溢着古雅秀润的笔墨趣味。温润柔和的江南山水,空气是湿漉漉的,董其昌用笔墨的干湿、浓淡变化描绘出江南的感觉。山川在墨色气势的渲染下,烟云流动,万顷湖面浩瀚天涯,却不着一墨。峰峦隐入天际,气势雄浑,万里江山,只取一截,一唱三叹。画面以线条、积墨创造出一种秀润而拙朴的美感。在明净的山水之间,草屋数间,是归隐的去处。董其昌(1555-1637)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他的行、楷书冠绝一代,画法出入董、巨、倪、黄,笔墨沉着痛快,意境平淡天真,后世称为“华亭派”。董其昌祖母为高克恭后裔,传说董其昌还有一小妾专为他代笔。对待赝品,董其昌说:“余心知其伪而不辩。”董其昌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是书画宗主,创“南北宗”说,影响了清以来几乎所有画派,“四僧”、“四王吴恽”、正统派、野逸派无不受其影响。董其昌一生倡导南宗文人画,倡导“以画为寄”、“以画为乐”、“以意为之”,使中国的山水画走向了注重主观精神的半抽象道路。清初顺治、康熙诸帝皆酷爱董其昌手迹,“搜罗穷海内”,使董其昌一代书风,风靡清代三百年。病中的吴湖帆读了董其昌的山水册说“一观百读,变化至深,此可谓董狐笔也”。 (丁蔚文 撰文)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二)

 

 

 

作品名称:对联
·作者:康有为
·作品介绍:
      康有为和他的书法康有为在《明袁督师庙记》感而三叹,记载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一生,建功无数,崇祯时被反间计所害,处磔刑。“晚清人物数康梁”,后人写康有为,同样感慨: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年轻的皇帝光绪喋血瀛台,康有为亡命海外。等到张勋复辟,康又成为保皇党。1925年,康有为这位清朝遗老,以69岁高龄作出荒唐事,他听信德国医生返老还童之术,移殖了动物的青春腺,因疗效不好,康与德国医生打官司,官司没完,康有为未“还童”而死。文革中,青岛的红卫兵掘墓康有为,举着康的颅骨和白发游街示众,守墓人收拢残骸埋入墓穴。现在,应该是开发旅游热,青岛康有为的墓是一处好的景点了。
      康有为32岁完成中国书法史上里程碑著作—《广艺舟双楫》,他反对清代纤弱媚好书风,张扬南北碑及造像的粗犷自然、气韵精神。这幅“力守非有党,心清得奇闻”书法作品,笔势神韵自摇,有着魏碑的奇姿异态,笔意间魏齐墓志及唐碑的风骨和大气扑面而来,这正是康有为实践其书法“有个性地兼众美”的理想,在笔法上,提按顿挫、一点一画,都有着不修边幅、精神灿烂的生命之美。一字一字看过去,是浴于沂而歌以归焉那样的一种快乐。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二)

 

 

·作者:顾炎武
 ·作品介绍:这一天是1682年的小除夕,顾炎武已在山西曲沃住了一年。北游25年,他还是第一次在一个地方“淹留”超过三个月。70岁的他,一年患了几次呕吐和风寒。快要走不动了,他想。今天是小除夕,顾炎武兴致很高。他写道:夜晚登上山岗,看见远处灯火明灭,听见狗像豹子一样的叫声。他独坐着,童仆也静默一边,坐对清泉流水,想起那时携手赋诗的情景。在感伤的句子中行文戛然而止。过了十天,正月初八,顾炎武骑马时失足坠地,翌日猝死。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又号蒋山佣,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学术大师,曾参加复社,与归庄并称为“归奇顾怪”。顾炎武提出让民获利,藏富于民,以达到小康,进入大富的富国之策。在著名的《子胥鞭平王之尸辩》中,顾炎武认为伍子胥只是鞭墓。一字之差,使后代蔑视人伦,仇对枯骨。顾炎武是个传奇人物,章太炎说他曾掘得李自成所藏窖金,《清史稿》称其雁北垦田畜牧累之千金,因无确证,成了几百年的谜。让人好笑的是,顾炎武五十九岁在山西静乐买妾,不一两年弄得众疾交侵,因傅山在太原诊脉后说他尚可得子,劝令置妾。顾炎武为此还责怪傅山。昆山人最自豪的,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发源昆山,二是写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是昆山人。昆山最宽的马路是亭林路,最美的公园是亭林公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