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蔚文和艺兰斋(三)

个人日记

 原文地址:丁蔚文和艺兰斋(三)作者:小泠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三)[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三)[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三)[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三)

 

 

 

 

作者:赵之谦
 ·作品介绍:三开赵之谦尺牍,在36封他的信札中静静排列。仿佛经年,故人的温润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诉说的,是断断续续,一个个赵之谦生命的片断或画面的闪回。平和悠长的夜晚,带着别来无恙的牵挂。百多年来,苏杭客班轮船缓缓航行在运河之上,坐过这趟轮船的赵之谦絮絮叨叨地说:运河船稳,船价以外,伙食花费不能预定多少。轮船究属颠簸,而皆曰渐得顺风,若九月初去则平稳之至,一切仍都自定。(第一封信)读来是久远的诗情。他感慨说:连日来忙碌,一刻也闲不得。为贫而仕亦不易如此!(第二封信)在艺兰斋收藏的赵之谦36封信札中,他发发牢骚,也感时忧世,国家大事、鸡毛小事,都历历在目。学界争论不休的赵之谦作品代笔问题也水落石出。电子时代,我们是多么怀念赵之谦信札的真情、琐碎的温馨、中国书法那惊鸿一瞥的形式美! 赵之谦书体中最为天然自如的,就是他信札的魏体行书。谨严之中带有浪漫,无拘无束的行文,多变的节奏,笔画与布白的对比,笔势飞动。在北魏造像的起落笔中又有传统的行草笔法。 赵之谦(1829-1884),字扌为 叔,号悲庵,浙江会稽人,官至七品知县,清末著名书画篆刻大家。清代碑学兴盛,赵之谦的“北魏书”灿烂夺目。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三)

 

 

·作者:杨晋
 ·作品介绍:杨晋的山水,一看有些惊心!天风里回望江南的楼台烟雨,刹那间是客树故乡的感怀。这幅山水的笔墨构图,与杨晋的山水画风迥异。远山是寥寥几笔,而树的湿润的墨色,愈来愈浓,由远次推近,一个个活着的生命,仿佛树妖在欢唱。杨晋这幅画是仿沈周的,沈周画过这样的画吗?这幅山水,它的笔墨形式是现代的,构图也是现代的,几乎是几百年后,齐白石才有了这样真正现代意义的山水画。画面上光与色的运用,笔墨效果更象印象派画家莫奈晨雾中塞纳河的笔法。 那个年代,中国山水画的现代风格,在杨晋这幅仿沈周的山水画上突然呈现,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杨晋迁想妙得,还是沈周不经意的偶一为之?看这样的一幅画,会惊心,会时空倒流。 杨晋(1644-1728),字子鹤,号西亭,江苏常熟人,虞山派重要画家。王石谷开创“虞山派”,杨晋是他最出色的学生。王石谷赴京为康熙画《南巡图》,杨晋跟随,名重京师。王石谷坐船到太仓看望老师王鉴,为王鉴画像,杨晋画人物。梅花开时,子惠弹三弦,他与王石谷作《看梅图》。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三)

 

 

作者:高其佩
 ·作品介绍:很难想象,这两幅花鸟扇面是用指头创作的。高其佩的指画扇面,两只鸟的形态落拓潇洒,而牡丹花上的题诗说,“也类胭脂画牡丹,画时日出已三竿。原来花自扶桑国,不许人家花月看”,诗写得颇有情趣。让人惊奇的是,画面突然呈现艳极的牡丹,美到极致,反倒有了良辰美景之后的自暴自弃、以及不忍卒看的凋败气息。开到荼蘼的牡丹,春风里散发着颓废之美。 高其佩(1672-1734),字韦之、韦三,号且园、南村、书且道人。先辈自山东迁至辽宁铁岭,隶汉军镶黄旗,曾任刑部侍郎。为“扬州八怪”罗聘之师。高其佩善用手指作画,他开创的“指画”成为绘画中一个重要流派。 高其佩晚年,指画声誉远播朝鲜,但他依然绘画“甲残至吮血,日匿频烧烛”。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应诏圆明园如意馆作画3年,创作了《长江万里图》等细绢工笔画。高秉《指头画说》记载,高其佩曾为兵部尚书卢舜徒写真,画一立像,高与真人相齐。画成后,卢舜徒欢喜若狂道:“神乎技矣!进乎道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