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蔚文和艺兰斋(四)

个人日记

 原文地址:丁蔚文和艺兰斋(四)作者:小泠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四)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四)

 

 

·作者:郑板桥
 ·作品介绍:清康熙年间的板桥,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秋风昨夜窗前过”,他看见清风在竹叶间穿行,看见竹子摇曳的样子。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但板桥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 板桥这幅《竹石图》,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他的叶子,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在构图上,板桥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竹的纤细清飒的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这种丛生植物成为板桥理想的幻影。板桥的竹子,连“扬州八怪”之首金农都感叹说,相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啊。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四)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四)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四)

 

 

作者:王绂
 ·作品介绍:1410年明成祖永乐八年(庚寅),王绂供事文渊阁,退朝家居时,他穿上道士的服装,焚香煮茗,遇客至即呼酒倾倒。谈及隐居故乡无锡惠山的时日,坐着轿子,到僧人的房舍里煮茶及至宿夜,采风顿发。 他画了这幅《秋树鼓琴图》。也许秋天的落叶萧瑟、 烟云渺杳更让人思念无所寄,微茫的天际,是地老天荒的苍凉。王绂的画,可说学到了倪云林的真髓,笔势的纵横洒落,古木萧疏,一种高逸之气。只是倪云林从来不画人物,而王绂的人物继承了王叔明、盛子昭的风格。 明代宰相王鏊曾题王绂《水墨玉立湘滨图卷》,有“金陵月夜闻箫声”句,说的是王绂在月下听见箫声,画了一幅《竹石图》,一早寻访到吹箫的人,不料是个大商人,送了王绂一床昂贵的红氍毹,还请他再画一幅以凑成一对。王绂大怒,将画要回当面撕掉,退还礼物。 王绂(1362-1416),元末明初,江苏无锡人,绂一作芾,字孟瑞,号友石、九龙山人等,诗书画兼长,十岁能诗,十五岁弟子员(秀才),19岁受人牵连发配山西朔州(大同)戍边,二十年后得以南归,永乐十年(1412)拜中书舍人。 这幅画,明代书法家邵宝题字,经明代画家吴宽、清代画家张之万等递藏

 

 

[转载]丁蔚文和艺兰斋(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