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烈民族的苍凉思乡曲------蒙古民歌《鸿雁》

个人日记


 

音乐《鸿雁》是一首蒙古族风格的民歌,被用作电视连续剧《东归英雄》的片尾曲和主题音乐,
原唱为几个蒙古族小伙子组成的 “额尔古纳乐队” (有汉语版和蒙语版)。
在2010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上,“额尔古纳乐队”再次演绎《鸿雁》,
使得这首歌风靡全国,感动无数思乡人。

土尔扈特是我国卫拉特蒙古(明朝称瓦剌、清朝称厄鲁特)的一个古老部落。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
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今塔城),
游牧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开拓家园,劳动生息,
在这片水草肥美的草原上生活了140多年。然而,随着沙俄势力的扩张,土尔扈特部开始受到沙俄的残酷奴役压迫。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1年)春,为摆脱沙俄的奴役,土尔扈特人喊出了“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
让我们回到太阳升起的故土去!”   在年仅27岁的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3.3万户、近17万土尔扈特部男女老幼,赶畜群,携辎重,离开了他们寄居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乡,踏上返回故土的艰难历程
(居住于伏尔加河北岸的1.4万户土尔扈特部因河水提前解冻,来不及会合,未能成行,即今俄国卡尔梅克人)。

东归的土尔扈特人与沙俄派出的哥萨克追兵和围追堵截哈萨克人进行了多次激烈战斗,经过8个月长途跋涉,
终于在伊犁河畔与清朝派来迎接的军队相遇。东归途中,土尔扈特人曾经数次陷入绝境,战事连绵不绝,
许多青壮年男人战死沙场,严酷的自然环境,无数虚弱的老幼因病饿倒毙在路上。
出发时的近17万人到伊犁时仅剩下不到7万人。

回归后的土尔扈特部受到清朝政府的热情欢迎和妥善安排
(主要安置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和布克赛尔草原、乌苏、精河等地),重新开始了安稳的游牧生活。
为消除清政府对骁勇擅战的土尔扈特的戒心,渥巴锡放弃了对全部部落的统辖权。
1775年1月,回归祖国还不到四年,年仅31岁的渥巴锡与世长辞。
他给他的人民留下遗言:安份度日,勤奋耕耘,繁育牲畜,勿生事端,致盼致祷。

土尔扈特东归,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民族大迁徙,以其雄伟、悲壮震惊世界。
这次史诗般的东归,可以说是血泪历程,悲壮至极。土尔扈特人为了回归故土,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付出了重大的部族牺牲,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东方故国的怀抱。

对于惨烈的东归历史,我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和感动。《鸿雁》旋律苍凉、悠扬,让人荡气回肠。歌曲虽伤感,
但不是绝望的伤感,而是悲凉的豪情和希望。 听着《鸿雁》,我仿佛置身于茫茫草原中,席地而坐,心怀故土,把酒眺望,白云蓝天,雁阵成行,酒喝干,再斟满,一杯接一杯,一干而尽,不醉不还。

不醉不还!好样的, 男人就应该有这样的豪情。  喝酒如喝水,流血不流泪,这才是真男儿!

图片

 
 《鸿雁》汉语歌词

鸿雁 天空上
队队排成行
江水长  秋草黄
草原上琴声忧伤


鸿雁 向南方
飞过芦苇荡
天苍茫   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乡


鸿雁   没归还
带上我的思念
歌声远   琴声颤
草原上春意暖


鸿雁   向苍天
天空有多遥远
酒喝干   再斟满
今夜不醉不还 


《鸿雁》蒙古语歌词大意:

鸿雁,洁白的大雁儿,在长满了芦苇青竹的美丽湖泊中, 自由地嬉戏玩耍吧。

远方的,朋友们,是你们回来了吗?住下吧,不要漂泊了,我们一起欢乐地生活吧。
 

图片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东归纪念园


 文/董林啸

文章评论

古槐

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记载了一段悲凉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