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云路:中国人为什么需要宗教(图)?

个人日记

 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当他信心百倍、积极进取、成功如意时,很少躲到梦幻、艺术和宗教的世界里。当他承受不了现实矛盾的冲突和压力,承受不了现实生活的挤压、折磨时,便使自己更多地躲回梦幻、艺术、宗教的软空间里,求得一点超脱和回避。

柯云路文化学专著

《人类时间》

精华选载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宗教】


宗教,同梦、昼梦、艺术一样,都是对现实的逃离。


梦、艺术、宗教

与人类现实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相对应的,有梦的实践。

梦是人类一种非现实的、消极的实践。梦虽然在解决矛盾,但其实是用一种虚幻的解决回避了现实的解决,用虚幻的解决回避了现实的冲突。

与梦相联系的,自然就有昼梦。

从昼梦延伸出来,我们看到艺术。

当把梦、昼梦、艺术并列在一起,与现实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对立起来,我们看到人类实践已经显示出它的两大领域。

一方面,是生产实践,包括科学技术,社会实践,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方方面面的现实行为。另一方面,就是梦,昼梦,艺术。

一边是人类在现实中解决矛盾的全部行为和智慧;一边是人类在虚幻中解决矛盾的全部行为和智慧。

我们需要的是,在梦、昼梦、艺术这一边再加上宗教。

宗教,同梦、昼梦、艺术一样,都是对现实实践的逃离

宗教的精神根源


宗教在人类心理上的直接反映是软弱性,以及由软弱性上产生出来的种种依赖感。

宗教反映着人类的软弱性,运用着人类的依赖感。

如果对宗教的精神根源做具体概括,那么,它们是如下表现:

一,在人类社会中,人人都可能有忍受不了的现实生活的压力,都可能有回避现实矛盾冲突的一面,都有某种逃离现实、超脱现实的需要,都有为了逃离、超脱而使自己灵魂麻痹一下的需要,都有某种忘却的需要,都有想使自己得到安慰、抚慰的一面。

总之,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可能存在一种倾向,需要在现实的生活之外寻找一个躲避现实的空间。

二,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可能有愿望和条件发生尖锐冲突的情况,都可能有自己的欲望、野心与现实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这种冲突在梦中用愿望的虚幻达成予以解决。

而在宗教中,则用现实地放弃愿望予以解决。

三,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罪恶感。

俄狄普斯情结是罪恶感的表现之一。它在很多人身上以非常隐蔽的、但也非常深刻的形式存在着、表现着,在宗教中做出着释放,在宗教中得到一个精神上的解决。

当然,人类的罪恶感还远不止是俄狄普斯情结,还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罪恶感:有进行战争的罪恶感,有进行破坏的罪恶感,有政治领域的罪恶感,有金钱的罪恶感,有伤害他人的罪恶感,甚至还有破坏生态环境的罪恶感。

四,因此,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可能有着祈求饶恕的需要,有着赎罪的心理需要。

这种祈求饶恕的需要,赎罪的需要,便通过宗教表现了出来,通过宗教予以释放和实现。

宗教中的磕头、礼拜等仪式,不过是祈求饶恕的典型象征,是祈求饶恕的动作语言。

各种对慈善事业的捐助,也以其特有的宗教色彩隐蔽地表现了一些充满金钱罪恶感的人祈求饶恕的心理需要、赎罪的需要。

五,人类世界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歉疚感:对不起某一人,或者对不起某一物。总之,在人生中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歉疚。

当他无法使这种歉疚感得到平息的时候,宗教提供了一个特别妥当的场合。

六,正是这样或那样的罪恶感,这样或那样的歉疚感,人类社会中很多成员都有着这样或那样忏悔的需要。

忏悔是解决内心矛盾冲突的一种方式。

忏悔通过宗教的仪式、宗教的行为、宗教的祈祷、宗教的反省使人类解决各种各样的罪恶感和歉疚感在心头造成的冲突和压力。

这是人类解决自己和现实矛盾冲突的反映。

七,在人类社会中,除了罪恶感、歉疚感之外,可能还有更多的压抑情感及情绪。

痛苦的情感和情绪,烦恼的情感和情绪,不安的情感和情绪,紧张的情感和情绪,悲伤的情感和情绪,恐惧的情感和情绪,忧虑的情感和情绪,担忧的情感和情绪,牵挂的情感和情绪。

这些情绪都造成内心深刻而有力的矛盾冲突,需要解决。

解决的重要的方法,就是通过宣泄释放,就是倾诉,就是接受抚慰。

这一切,都能在宗教中得到满足。

八,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能产生对命运的不可知感,都可能产生宿命的倾向,都可能产生个人渺小的自卑心理。这种命运的不可知感、不可掌握感也在折磨着人的灵魂,也是一种内心的冲突。宗教给这种内心冲突以一个平稳的出路。

九,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还都有可能、甚至说必然对世界有着巨大的未知感,那种未知感是人类的科学、经验不能够完全解决的。

当这种未知感突破了人们求知实践的范围,突破了人们科学思维、哲学思想的范围而表现出人生根本性的惶惑时,宗教就占领了科学和哲学以外的全部空间,平息灵魂在未知的烟云中的浮躁。

十,每个人都有人生悲观的一面,每个人都有情绪非常低落的阶段。

在一切悲观情绪的土壤上,都有宗教的旗帜升起来。

十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父亲,每一个成员都需要母亲,每一个成员都需要家长,人人都有一种潜在的需要──崇拜与依靠。

这也是宗教能够从人的儿童性出发,攫取人的灵魂的原因。

十二,整个人类社会和一个人一样,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有现实的一面,也有梦幻的一面;既有有力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

人类整体软弱性的一面,可能导致宗教的产生。

宗教对于整个人类是一种自我解脱的机制;是自我祈求饶恕的机制;是自我赎罪的机制;是自我忏悔的机制;是自我安慰的机制;是自我倾诉、自我宣泄的机制;是自我麻痹的机制;是自我退让的机制。

宗教是人类生命史中的一声长叹。

十三,在社会的利益冲突中,在阶级的冲突中,宗教常常更是被统治阶级的精神港湾。

因为他们软弱,因为他们承受压迫,因为他们有更多的负担,因为他们更需要回避现实,因为他们更需要解脱,因为他们更需要麻痹自己,因此,他们从精神上更需要宗教。

统治阶级也便运用宗教麻痹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常常由于政治的需要而借助宗教。

宗教是被统治阶级的麻醉剂。

宗教是统治阶级的武器。

十四,在一般意义上,宗教是人类现实社会、现实矛盾冲突的一个缓冲区,是一个软部分,是一个软空间,是一个梦幻世界。它调节着一个人内心的冲突,调节着社会的冲突,平衡着一个人的心态,平衡着社会的状态。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宗教?

因为宗教有着以上所说的如此多的现实基础,所以,宗教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不仅没有被消灭,还在继续稳定地存在着。它作为人内心的一种需要而存在。

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当他信心百倍、积极进取、成功如意的时候,很少躲到梦幻的世界里,艺术的世界里,宗教的世界里。

当他承受不了现实矛盾的冲突和压力,承受不了现实生活的挤压、折磨时,他便使自己更多地躲回梦幻、艺术、宗教的软空间里,在这里求得一点超脱和回避。

【柯云路最新政治军事爱情小说】

【《曹操与献帝》:http://t.cn/8FtDKzy

【《曹操与献帝》书评】一向擅长以大手笔写政治小说的柯云路,每一部新书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曹操与献帝》的整体布局可以用波澜壮阔、大气磅礴形容,情节一环紧扣一环,复杂多变,险象丛生,惊心动魄,正是战争小说吸引读者的特点。但此书不拘泥于一般战争小说惊险刺激场面的描写,在人物的刻画和故事的梳理上却是细致入微,周到恰当。书中运用到《易经》、《诗经》、中医等等中国文化的章节,更彰显出作者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而在人物的造型表述中,又可见作者磊落、坦荡的的一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