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有篇课文《米芾学书》。文中:
米芾小的时候,曾经跟村里的一位私塾先生学写字。这位先生拿出一本字帖给米芾,说:“你天天照着字帖写,写好送我批阅。”米芾学字三年,不知写了多少张纸,可是字仍然写得平平常常。后来遇到一个秀才,向秀才求教,秀才答应教他,但要求他用一种“五两纹银一张”的纸。米芾拿着五两纹银买的那张纸,不敢轻易下笔,只是在那里认真地琢磨字帖,把字帖上的字一个一个地都印进了自己的心里。结果是,再写字,马上就写得“漂亮”了。
文章借秀才之口说:“学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是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现在,你已经懂得写字的窍门了。”
几天过去了,秀才要走了,米芾依依不舍地送别老师。分手时,秀才送给他一个布包,说:“不枉师生一场,我送给你这包小小的礼物。但你千万要在回家后打开。”秀才说完上路走了。米芾目送秀才远去,直到看不见他的背影才回家。回家打开布包一看,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原来这包里正是那买纸的五两纹银!
米芾后来成了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一直把这五两纹银放在案头,时刻铭记着这位苦心孤诣教他写字的秀才。
显然,文章肯定的是秀才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即“学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是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
秀才的这段话,也有些道理。不过,从整篇文章看,则是一种误导。
“心领神会”就能写好字吗?不能。写字,除了心中有样子之外,还要有“手力”的训练。即朱光潜所说的“筋肉”功夫。心里虽有字的样子,但若没有大量的练习,心中的样子不能变成纸上漂亮的字。苏轼早就说过,心中虽有样子,但若没有大量的练习,“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还是不成的。苏轼说的是作画,但写字也是一样的。
心中有样子是一个方面,大量的艰苦的练习是另一个方面,两者结合,字才能写得好。这两个方面,倒是“不能相互否定”的。
把两者割裂开来,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这就是一种误导。
文章评论
闲云野鹤
猫是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