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佛的好处

个人日记

佛法是茫茫人海中的慈航,是寂寂黯夜里的明灯。它教人认识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指示人生的方向,揭示宇宙的真谛,使人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安乐。把人生从生死烦恼的此岸运载到安乐寂静的彼岸。

  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所需要的。除了物质食粮资养色身外,还需要精神食粮来充实心灵。在许多的精神食粮中,佛法是最殊胜的。

  一个学佛的人可以得到很多佛法的受益,这其中的好处非三言两语所能言说。认识人生,改善命运。

  人从生到死,忙碌忙碌几十年,到底为什么?这是个值得大家思量的问题。如果是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品,那么有钱就能解决问题。一个富有的人衣、食、住、行都很优裕了,按理说,他当不必忙个不停了。但事实上是他非但没有消停下来,反而更忙碌,为了满足更高的欲望,他拼命地去追求。有时甚至为了一己之利而不惜牺牲他人的幸福而毫不在乎。

  但“人生恰似采花蜂,南来北往又西东。采得百花酿成蜜,一场欢喜一场空”。正在忙碌中的人,从来没有想到去研究这些问题,也无时间去思考它。顺治皇帝赞僧诗中有云:“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首诗提示我们反思: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这个一直是困扰人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只有深明佛理的人才知道人的生死是由业力牵引在六道中升沉来去。也只有禅悟生死的人才能改善命运,任运自在,在生死的大苦海中不被命运所束缚。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一天的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生命在诞生,也有无数的生命在死亡。作为一期生命的开始和终结,生和死贯穿了我们整个的人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我们对于生死的认识,也建立在它们相互的关系上。儒家至圣先师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他是把生命的价值建立在入世的基础上的,让人好好的做好本分之事。而逆向思维同样成立:未知死,又焉知生?正是死亡的来临,才显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促使活着的人学会珍惜人生;也正是由于死亡的必然性,不可避免性,才使人生更显得弥足珍贵。死亡的急促使得生着的人更加努力进取,不至昏昏噩噩过一生,虚掷大好光阴。

  儒家因入世而提倡伦常。要人敦伦守常,克已复礼。提倡学优而仕的人生目标。佛教主张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业,提出菩萨道自利利他的理念,把人生的意义建立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让人奉行四摄、六度、十善法,以期超出轮回,解脱生死。

  如今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欲望的峰尖上,追求色尘的享受。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有三个方面:占有、比较、竟争。为了生存,人们必须得到基本的物质条件的满足。但即使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了,占有欲却丝毫没有因此消除,相反欲望会随着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提高,希望占有更多的财富,占有更高的地位,占有更大的名望。

  古德有云:“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便思衣。----总总妄想无止足,一棺长盖抱恨归。”除了占有,人们还要为抬高自己、炫耀自己进行攀比,比较又导致了激烈的竟争,但严酷的竟争又使我人不得不活得更累,更辛苦。

  这是不知足者,古德也有知足歌:“别人骑马我骑驴,心中思想总不如。回头再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提醒我们‘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要我们少欲知足,奉行简朴而节俭的生活原则,因为欲望是烦恼的根源,而烦恼能遮蔽我们的真如佛性和般若智慧。唯有降低对物质的需求,才能在物欲横流的浊世间逸然独立,不至于汩没沉轮;也只有降低了对物质的需求,才能精勤于道业的修持,安心慕道,不会驰于六境,随逐八风。

  “戒为无上菩提本”戒律所规定的,不外乎止恶行善,让人过俭朴的生活。如果欲望减少了,我们的执着就会相应减少。正由于执着,使我们的内心失去了本有的清净,不能正确的判断,认知事物的本来面目。迷失在对外境的攀缘中,关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我们只有认识到欲望带来的总总过患,才不会有追名逐利带来的苦恼,内心才能趋于纯净和安祥。也只有这样,众生本有的佛性,智光才能得以显现。才不会辜负这难得的暇满人生。

  希望生活在当今天的人们能够好好反思,从而走人生和怪圈。欢喜欢喜过好每一天。 东

文章评论

爱卡立梅

师兄:阿弥陀佛!随喜赞叹!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