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修辞手法

个人日记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修辞手法简介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寄寓(寄辞手法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隐喻。

  1.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又称:顺拈)。

解析

  修辞手法,就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常用修辞特点

2.1 比喻

  1、定义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修辞手法

  3、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的裙。

  ⑵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王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⑶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⑷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作用

  ⑴化平淡为生动;⑵化深奥为浅显;⑶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2.2  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动。

  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⑴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

  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⒊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⑵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例句:

  ⒈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⒉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⒈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⒉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2.3 夸张

  1. 1.定义
  2.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3. 2.种类
  4. ⑴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5. ⑵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6. ⑶超前夸张。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曹雪芹《红楼梦》)
  7. 3.用法
  8. 鲜明地表达诗人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9. 4.运用时注意问题
  10. ⑴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11. ⑵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⑶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

  的修辞。

2.4 排比

  1.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2.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3. 增强语势,突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5 反复

  1.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2.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3. ⒈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4.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5. ⒉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2.6 对偶

  1.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2.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3. 主要方式:
  4.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5.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7.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8.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2.7 设问

  1.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2.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3.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2.8 反问

  1. 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2.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3.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2.9 借代

  1.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2.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3.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 方法:
  5.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6.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7.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8.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
  9. ③具体代抽象
  10.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11. ④工具代本体。
  12.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13.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14.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借喻与借代辨析· 矛盾修辞法矛盾修辞法(Oxymoron)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用两种不相调和,甚至截然相反的词语来形容一件事物,起到一种强烈的修辞效果,使得所表达的语义更强烈。由于这种修辞格往往能造成一种“出人意外的,引人入胜的”效果,因此,它的使用频率,特别在文学作品中是相当高的。1、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矛盾修辞法可以产生出两种强烈的修辞效果。  第一,出人意料。由于两部分语义相互矛盾,合并使用有悖常理,所以矛盾修辞强烈碰撞读者的神经思维,起到意想不到,启发思维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化理解奠定了基础。例如英语的cruel kindness,汉语的“真实的谎言”和“甜美的复仇”便是矛盾修辞法的具体表现。读到上述那样的矛盾词语组合读者肯定会有出乎意料的感觉。  第二,引人入胜。矛盾词语的冲击会激发读者进一步深化理解的欲望。在仔细推敲这种看似矛盾的语言表达之后,读者会发现矛盾修辞法所表示的语义矛盾不仅符合逻辑,而且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意蕴丰富且深刻。举例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是徐志摩于1924年陪泰戈尔游历东瀛岛国日本时写的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这首玲珑之作表现了浪漫诗人的灵动与风流情怀。诗中末尾的“甜蜜的忧愁”作为全诗的诗眼,就是运用了矛盾修辞法。这里,诗人采用对立情绪产生的矛盾效果,浪漫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真可谓悠悠离愁,万种风情,一切尽在不言中
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
 天地万物,都具有某种程度时空上的规律性和对称性。因此,诗词艺术出现对称之美,是非常自然的。诗词中的对仗字句可以增加文意的表达力量,显得声调铿锵,让人们能更容易地欣赏其音韵和含义的巧妙安排,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仗也称对偶,是律诗要求的格律之一。就是说,不论是五律、七律其中间两联都必须是对仗的;至于长律,除首尾两联外,中间所有的腹联都必须对仗,否则就不成其律诗;对于律绝则是可对可不对,不作格律要求。 
       对仗,就是由两个相对的句子构成一付对联。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所举的: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就是一幅绝妙的对联。律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所以其对仗的对联,只要五言和七言就够了。 
       如五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如七言: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都是很好的对仗。对仗相对的两句,上句是出句,下句是对句。作一付诗的对联,一般要遵守下列规则: 
①出句和对句的字要平仄相对,特别是二字音节的后一字和句尾的单音节字,必须相对;句中的平仄还要交错,这是律句的要求; 
②出句和对句中的字不能相重; 
③二句之间相对应的词应是同类的。 
前举两副对联都是符合这些要求的。各两句音节上的字都是平仄相对,句中的平仄也是交错的;对句之间无一重字;相对应的词其属性是相同的。 
应当指出,律诗的对仗如第①条规则所要求的,既须出句对句相对,而且每句的本身又必须平仄交错,也就是律句的要求,这一点和一般楹联要求还有所不同。再举一首五言诗: 
《楚江怀古》 
〔唐〕马戴  
露光寒气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 竟夕自悲秋。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都是对仗的,但第三句即颔联出句是“一一|一|”,对句是“一| |一一”,“庭”和“兰”是两个平声字,似不相对;但在律句的变体中“一一一||”句型是可用“一一|一|”代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是允许的。诗词对仗,除了声律的要求外,还要求词类的对应性; 也很重要。 
清·李渔在其《笠翁对韵》中曾有这些例对: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 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 
玉笛弄残仙子月,紫箫吹断美人风。 
        从这些例对中可以看出,对应词的属性都是相同的。汉语很早就把词按不同的属性作了分类。不过古代的分类和现代汉语的分类不完全相同。有关类书对词作了如下的分类: 
①名词、②动词、③形容词、④数词、⑤代词、⑥颜色词、⑦方位词、⑧连接词、⑨副词、⑩助词。 
       在这里特别把颜色、方位各作为一独立词类,这是与现今的词类不相同的,说明诗词中特别对这类词的重视,因为它们体现着诗所看重的形象。个别词和现今的词类归属也不相间,如几、独、数、众、群、孤等字也可做数词使用。 
       格律诗对名词的分类特别重视,在《诗韵合璧》的 “词林典腋”中,把名词分为三十门;这种分类,过于繁琐, 也不易掌握运用。大体可分为以下十三类: 
(1)天文、(2)地理、(3)时令、(4)宫室、(5)服饰、(6)器物、(7)植物、(8)动物、(9)政事、(10)人伦、(11)人事、(12)技艺、(13)形体。 
        此外,在传统诗词中还重视使用联绵字,这些联绵字 又多是双声(前两字同声母)叠韵(后二字同韵母)字。如:魑魅、魍魉、鹦鹉、鸳鸯之类是名词性的联绵字;澎湃、踊 跃,是动词性的联绵字;依稀、仿佛、磅礴是形容词联绵字。还有一些重叠字,如漫漫、萧萧、泱泱、瑟瑟,恢恢等也应按其词性分类。 
这种分类就是为了对仗使用,一般要求以相同的词类来对仗,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余类推。在名词方面还要求按相同的门类对仗,但也难全做到。 
根据对仗用词分类的宽严程度,对仗可分为“工对”及“宽对”。 
①工对:要词性一致,句型相同,特别是名词要按细分类对仗,才能称为工对。如: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颔联,残云对疏雨是天文相对;太华对中条是地理相对;归、过是动词相对。词性相同、词类相当,颈联也类似;可以称做工对。又如: 
送瘟神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中间两幅对联,无论从词性、词类上看都很工稳贴切,也是很好的工对。 
②宽对:单从对仗上看,工对虽属上乘,但作好却不容易,如以词伤义过份追求形式工整而损害了词意也不可取,只要诗的内容意境好,对仗上放宽一些,也未尝不可。这种放宽要求的对仗,便称“宽对”。 
如杜甫《月夜》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各词不同类,不同属性,但相近,还可算是对仗。 
还有一种称做 “邻对”的,即以不同类但相近的词相对。 
如白居易的《感春》“巫峡中心郡,巴城四面春”,中心与四面是方位与数目相对。杜甫的《寄贺兰铦》“相随万里日,总作白头翁”,万与白是数目与颜色相对。 
从不同的角度又可把对仗分为正对和反对、本句对。 
①正对:一般是以相同的道理说明的对仗,这种形式很多,如: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杜甫《王命》: 
血埋诸将甲,骨断使臣鞍。 
②反对:构成对仗的两词组的意义相反,如: 
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又如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这类反对也不少。 
③本句对兼对句对,如李商隐《当句有对》: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 
池光、花光与日气、露气是本句对;池光,露气,与不定,初涵,乱,干,又是对句相对。 
又如杜甫《白帝》: 
高山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也是类似的情况。 
还有几种变相的对仗: 
(1)借对:这种对仗从词的一般意义或词类上看本不相对,但其中的词有另一种意义和属性,借以作对仗都可以合律。 
例如杜甫的《曲江》: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七十是数词,而寻常这里并不是数词,但如果把寻常分离开来,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借寻常的另一属性来与七十相对,就是借对。 
又如刘禹锡的诗句: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石头”在这里指“石头城”,系地名,与“江底”属性不同,但从字面上看却很工整。 
(2〉流水对:也称“串对”,一般的对仗是出句对句两句之间的对仗,有一种对仗是把一句分成上下两句,这种分开的两句,各句不能单独存在,只有两句相连才有完整的意义,而且上下两句不能互换。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储光羲的《寒夜江上泊舟》 
一夜苦风雨,自然生旅愁。 
王维的《辋川闲居》 
一从归白社, 不复到青门。 
(3〉扇面对:这种对仗是隔句相对,也叫“隔句对”。 
即一句与第三句、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 
如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缭纱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又如郑谷《遇裴晤员外》诗句: 
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无。 
今日还思锦城事,雪销花谢梦可殊。 
交错相对,亦很工整。在这里,就是一、三句相对,二、四句相对,十分工整。 
(4)错综对:对中不拘泥于位置,按平仄类系可以颠倒换位,错综地构成对仗。 
如李群玉的《杜丞相筵中赠美人》: 
裙拖六幅湘江水, 鬓耸巫山一段云。 
湘江与巫山相对,六幅与一段云相对,因律句平仄要求,必须换位相对才能符合平仄粘对的规则。 
又如,孟浩然:《舟中晚望》的颔联: 
舶舻争利涉,来往任风潮。 
这里是舶舻对风潮,利涉对来往,都不在相同位置,而是交错相对的。这种错落开来的对仗反而别有风致,并又开辟了一条对仗的生路。 
对仗中的避忌:有以下几种情况,应当避免: 
(1)合掌:就是同义词相对,像人的两个手掌相合一样。如晴空对碧落,凤阙对皇宫,玉兔对圆蟾等。 
(2〉同义对:是指词异而义同的典故相对,如苏武杖节,汉卿牧羊,字面虽不同,而所指是同一典故。 
(3)雷同:律诗中的两幅对联,其对仗方式应避免雷同。 
如:颔联是 
名词 动词 名词。一一一| | 
名词 动词 名词。| | |一一 
颈联是: 
名词 动词 名词。| | 一一| 
名词 动词 名词。一一| |一 
读起来就会有雷同之感,就设法使两联的词性序列有所差异才好。

二、词的对仗 

由于诗、词句式有所不同,词的对仗也不同于诗的对仗,其差异主要有: 
①律诗的两付对联,在平仄上有所约束,出句必须和对句相对;词的平仄由词谱来定,其对仗可以平仄相对,也可以不相对。 
②律诗的对仗有一定的位置,而词的对仗,位置不固定。 
③诗的对仗不能同字相对,词的对仗却可以不拘。 
④词的某些词牌在一定位置上虽常用对仗,但也可以不用,不算格律要求。 
⑤词的对仗不限于五、七言句,凡相对两句字数相等者皆可对仗,还可以带领字对仗。 
可见词的对仗灵活多样,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有自由的。 
关于第①、第③点的例子,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城对河是平对平,内外对上下是仄对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第二字同是里字。 
又如《忆秦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则是①、③两种情况兼备。 
第④种情况的实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上下阕头两句:“明月别枝惊鹊,半夜清风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通常是对仗的;但张孝祥的《西江月》开头两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却不对仗。 
又如《沁园春》的四句对仗可以有两种方式,其四、五、六、七的句式是: 
例①: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陆游) 
例②: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刘克庄) 
上两例中“幸、唤”是领字可不计,例①是一二句、三四句相对;例②是一三句、二四句相对。在这里也可不对,如: 
例③: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刘过) 
词的相连两句如果字数相同,便有对仗的可能。 
如:《南歌子》的上下片第一二两句:“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已改煎茶花,犹调入粥饧”(苏轼)。 
《临江仙》的一二两句:“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晏几道)。 
《鹧鸪天》的第三四两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 
《浣溪纱》的下片一二两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踏莎行》的上下片一二两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秦观)。 
以上所举多属律对,而且多用在上下片的首联,这种对仗称为“虾须格”。同样的词牌同样的位置也可以不对。 
如:《浣溪纱》的下片前两句:“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韦庄)。 
《临江仙》的一二两句::“饮散作者自便,自由度是很大的。 
以上举的多是律对,即平仄互相;词中平仄同声相对的例子也不少。 
如:《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贺铸),川、城皆平,草絮皆仄。 
《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李煜),断、乱皆仄。 
《鹊桥仙》“东家娶妇,西家归女”(辛弃疾),妇、女皆仄。 
《满江红》“风入户,香穿箔,花似旧,人非昨”(侯寘),户、箔、旧、昨四字皆仄。 
可见如果是非律句对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都是不须论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韵脚和韵脚相对。在格律诗里,除首联外,韵脚绝对不能与韵脚相对,而词却可以,因为词的一个句子的韵脚不一定表示句子的终点,于是就可能对仗。前举例中已有了一些,再举几例: 
《醉太平》“态浓意远,眉颦笑浅”(戴复古),远与浅对。 
《一剪梅》“春到三分,秋到三分”(吴文英)分与分同字相对。 
《谒金门》“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冯延巳),倚与坠对。 
《一剪梅》“江上舟摇,楼上帘招,……风又飘飘,雨又潇潇。……银字筝调,心字香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多句韵脚相对。 
扇面对在词中常被使用,《沁园春》的四字句就多数用此对仗形式,见上例。其它词牌也有:《玉蝴蝶》“水风轻,草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柳永)。 
《风流子》“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土花缭绕,前度莓墙”(周邦彦)。 
《绮罗香》“才忘了,还著思量;待去也,怎禁别离”(张炎)。 
《东风第一枝》“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史达祖)。 
这里面有律句平仄相对,有拗句平仄同声相对,但错落有致,读起来很有韵味。根据以上所列举的对仗的各种形式,可以看出词的对仗是多么灵活变幻、丰富多采。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徐昌图)。 
余类推,说明这些地方是否对仗,可由
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

设问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即自己提出问题,再由自己作答。其好处是避免行文中的平铺直叙、呆板无味,于自问自答中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情趣盎然。诗词中也常常使用设问,把诗性诗味撩拨得跳动起伏,引人入胜。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的《蝶恋花》是一首描写春闺愁怨的词,一开始便把愁苦孤寂之情放置在深不可测的庭院之中。这庭院到底有多深呢?诗人连用了三个“深”字叠加发问,以加强力度,紧跟着回答道:哎呀!深得好像杨柳隐现在烟雾缭绕之中,帘幔幕帐也重重叠叠,数也数不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有名的状写离情别绪的词作,依依不舍地送别友人,便多情地发问:今天晚上你将在什么地方酒醒呢?然后以设想作答:当你从船舱里探出头来的时候,只见两岸杨柳,晓风轻拂,残月朦胧,这是一幅多么凄清的画面啊。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方回的《青玉案》把不可捉摸的“闲愁”刻画得如此形象、真切、生动,就是用了设问加博喻的手法。先以设问提出问题,接着以博喻手法连用三个意向作答:像一川烟草,密密层层,匝地皆是;像满城风絮,漫天飞扬,穿帘入户;像梅子黄时雨,连绵不断,无休无止。黄庭坚激赏这首词,赞曰:“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正当中。”陈亮的《水调歌头》借送章德茂使金的机会,抒发了他的爱国激情。遍地皆是胡人的气味,我们英勇无敌的气势哪里去了,这种浩然正气何时才能畅通发扬?这是问;金人的命运没什么好说的了,我们的国运却如日行中天,光芒万丈。这是答。对大使这是壮行,对国人这是鼓舞。

今人诗中也用设问,“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毛泽东的《蝶恋花》以设问手法把先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状写得淋漓尽致。而他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则通过轻松的答问:“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点明了大军的行军方向,把红军勇往直前的气势状写得酣畅淋漓。

诗中设问运用得最让人激赏的当数贺知章的《咏柳》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请问那岸边绿柳,千树万树的柳叶柔细如眉,是谁用神奇的剪刀将它裁剪得如此美丽,如此诱人呢?啊,原来是那二月春风的吹拂,它于一夜之间,将这满世界的柳叶剪裁得宛如少女之眉一样柔美可爱、动人致极。看来,会读诗,不光读懂诗意,还要积极配合诗人的设问调动,主动参与诗人的审美创造,从而读出更深更美的诗韵诗味来。

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