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琐记之七岁前的时光
个人日记
我出生在山东潍坊市寒亭区朱里镇袁家庄(抑或是前埠下村)。母亲娘家是前埠下村的,父亲是袁家庄的。两村相距路程不到十里地。爷爷年轻时是木工,种地的同时做些木工零工,奶奶为传统农家妇女。姥爷是文化人,文革时期被打为右派,重病去世,其时母亲仅七岁,下有一妹二三岁,上有三哥,最大不足二十。姥姥大字不识一个,纯粹的山东农家妇女品质,生性倔强好强,为人耿直,乐善好施,意志坚强。后来的日子里姥姥独自将五个子女带大成人,所有的子女都有着同样的性格:坚强、与人为善。父母应该是一九七五年由媒人介绍结婚的。以上为后来听长辈说起所知。 那时的山东农村,贫穷的程度从吃饭的主食可见一斑。记得那时记事起印象最深的吃食,早餐一般都喝玉米粥,吃咸菜;午餐、晚餐红薯面蒸成的窝窝头,当时当地叫耙谷(音:pa gu),又黑又硬,好了滴两滴菜籽油炒个菜,差了还是就咸菜。小麦面粉,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偶尔家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可以吃上,记得小时姥姥疼我,可以和她一起用餐,吃白面馍馍!七十年代中后期,有当地人闯新疆捎来信息,新疆可以吃上白面!就为这,大舅一家于一九七七年举家迁往新疆,通过老乡介绍,到布尔津县红旗公社插队落户。父亲母亲将我留在老家,于一九七八年与几个亲戚也来到此地,当时要在海流滩处建水库,父亲在那里“拉大锯”(那时施工所用木料均为人工用长型钢锯加工),属重体力活,母亲在工地上做做饭,打打杂。那里的食宿条件极差,非常艰苦,住的是在平地下挖简易搭建的“地窝子”(此遗址现在仍然清晰可见),的确,吃得是白面,但饭菜油水少得可怜。时间不太长,不知何因水库建设工程取消停建,经介绍,父母插队入户到红旗公社六大队四小队,其时还为大锅饭时期,社员靠劳动挣工分,养家糊口。 我对在老家的生活记忆应该是从四岁开始有的。父母在新疆的日子,小小的我在爷爷家住些时日,再到姥姥家住些日子,总体在前埠下村时间较长,记忆较多,记忆中的小伙伴的印记深刻些。 在爷爷家袁家庄最大的记忆有三件:一为爷爷用木头给做了个小汽车,叔叔给小车的车箱里放了两节电池,前面挂了个小灯泡,成为一个在我看来太吸引太有趣的玩具,就因为它,在爷爷家呆的时间才长了些。从那时玩电池灯泡给我后来的好奇心和探奇心理产生极大影响,那个小车的样子我至今记得清晰;二为大人在场院里干活我在旁边玩耍,叔叔蹲在地下收拾庄稼,我突然发现他后腰上挂的钥匙串上有一个漂亮的折叠式小刀,类似于小型英吉沙小刀,跑过去就抓住往下拽,这一下可好,小刀本身没折叠到位,尖部露在外头,我那叔猛得一站起来,一下被我拉开了,握刀的左手四指上缘齐齐被割,其中中指基本上只连着皮了……下面的情形基本都可想象到,还好,包扎救治及时,全部愈合了,不过现在印痕仍清晰可见;三为某次叔叔到前埠下村接我,返回时天已漆黑,叔背着我从山里找捷径回家,整个黑夜的山野里只有我们两人,恐惧感一直填堵着我,回到家时才发现我的一只鞋已不知去向。 在姥姥家前埠下村的记忆挺多挺深。那也是我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姥姥自始至终都是最疼我的人。那时大舅三舅都成了家,并且都到了新疆,小姨也随大舅到新疆,并于八十年代初嫁人。在老家,我和姥姥跟二舅一家一起过。二舅家一个儿子长我九岁,三个女儿分别长我七岁、三岁、半岁,大多数的时间我都跟着他们几个玩耍。三五月的春天,跟伙伴到野外放风筝是一件趣事,但总是小心翼翼担心别掉到地洞里,那里的山野坑洞很多,一种是分布较多的农户自挖的储存红薯的地窖,很深;一种是据说抗战时期挖的地下埋伏坑道,当时听闻有人在里面捡到过红军战士的红五星帽徽,至今也不知真假。炽热的夏天跟他们拿上长竹杆,杆头绑上面筋,到树林子里粘知了(蝉),粘上一大堆回来弄净后放上咸盐在热锅里炒干,是一种不错的美味呢。下雨天,几个姐姐给我脚脖上绑上几道彩色细绳,给我说踩到雨水细绳就会变成长虫(家乡对蛇的俗称),让我好久一到下雨天都在想着绳变长虫的事,成为我搞不明白又很神秘的事,后来想应该是她们不想让我出去玩雨水而想出来招。秋天跟大人到小埠顶的农田里挖过红薯和花生,大人挖,小孩子们捡,到今天仍然记得新挖出来红薯生吃,咯嘣咯嘣又脆又甜。冬天,那里的雪不大,但也挺冷。经常跟他们几个约上他们的玩伴,把红薯切成簿片,贴在铁炉上烤,一群孩子围着一个铁炉,很用心的做着自己的美食。过春节时,每家的鞭炮都拿到大队的大院子里放,比谁家的炮响的时间长又响亮,大队里组织了高跷队,队员穿着现在看来是宋朝式的服饰,兴高采烈的踩高跷,很有喜庆味道。还记得看过一部抗战题材影片,始终记得一个场景,敌我部队在战斗,我军胜利在即,忘了是什么原因,突然一小女孩奔跑着,边跑边喊“解放军叔叔,解放军叔叔……”,突然敌人一个炮弹落在了小女孩身边,炸弹爆炸的烟雾淹没了小女孩,很清楚的记得六七岁年龄的我掉下了眼泪,并且这场景永远印记在我脑海里,至今清晰。还记得六岁上了村里的育红班(就是现在的幼儿园),学会了拼音,学会了基本算数,但班里所有小伙伴的印象都已模糊不记得了,只记得老师二十多岁,女的。这个班所学的知识,对我后来到新疆从一年级起学习成绩便名列前茅,起了决定性作用。 据母亲后来讲,这期间在我三岁左右还不记事时曾接我来过新疆一次,是在父母在海流滩水库干活期间,也就是说,我也住过那地窝子。但呆的时间不长,据母亲后来讲,我那时天天哭嚷着找姥姥,母亲便把我抱到山头上,指着南面方向远处的大山说,“咱们明天就走,翻过那山就是姥姥家了……”我便不哭,母亲便流泪。另外那时的父母在工地上的生活着实是异常的艰难,无奈,又将我送回老家姥姥那里…… 七岁那年秋天,已经在红旗公社六大队四小队落户的父母把我接到了新疆,这之前我的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已相继出生…… (后续) ?xml:namespace>
文章评论
lizhen
童年,怎么老了吗,这么感慨!
珺山
那个年代父母的艰辛﹑创业很不容易。我们现在做的只有多和父母聚聚﹑孝敬。
春川
令人心酸的童年。我从小也与父母离多聚少。
家乡美
[ft=,2,]顶一下。我的童年相对要快乐的多。(天降大任与斯人也)[/ft]
秋水伊人
[ft=#0000ff,4,楷体_gb2312]童年,简单的快乐具有穿透岁月的能力,至今仍能记忆犹新![/ft]
天马行空
[ft=,2,]靠,这么年轻就开始写回忆录了!!早了点吧![em]e113[/em][/ft]
就这样吧~
[ft=,2,]期待续~~[/ft]
飞飞鱼^_^
[ft=,2,]那么小的时候你还记得啊,我咋感觉我4岁之前的事情都不知道了,朦胧记的一些也不知道是4岁还是5岁!看你写下来真好,文笔真不错!不知道接下来的后续里是否有我呢?我刚好可以回忆一下了!我现在还特想念哪儿!快写快写!![/ft]
飞扬
[em]e179[/em]
心脏的1/2
[ft=,2,]等有时间再回去重温一下啊![/ft]
慧清
[ft=,2,]写的不错。[em]e179[/em][/ft]
荷塘月色
[ft=,2,]写的很好 真实感人 我都看入神了 想象着你小时候聪明调皮又懂事的样子 尤其是说大山后面是姥姥家那段 虽寥寥几句 但母亲的心疼和无奈 让我感动[/ft]
冰语
[ft=,2,]看你的日志想起了姥姥!时间真快都过了13年了![/ft]
戏语腾腾
[ft=,2,]点击率挺高呀,顶一个啦。[/ft]
沙发上的薯条
[ft=,2,]感觉和小说似的。[/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