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不杀戒的功德、说话要说到用处,废话无益
个人日记
大乘以不杀戒为首,淫戒次之。小乘以淫戒在先,杀戒居次,厌离生死,必须断淫欲故。菩萨利生为事业,宏法是家务,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普度九法界众生,皆成佛界,开显有情的自性,本来平等,由是杀一条性命,就是杀未来诸佛,过去父母;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此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尔杀尔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这里所讲“男女”通指六道皆有男女故。心地观经中有报众生恩,指近说飞禽走兽,羽毛麟甲,就远说六趣四生,此等众生,从无始来互为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儿女,但今妀头换面,睹面不识!由是不但不知报恩,并且互为杀害,背恩亡义,真可怜悯!
如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说:“生养不得杀生,死亡不得杀生,结婚不得杀生,祝寿不得杀生,宴客不得杀生,祭鬼神不得杀生!”详看放生文可知了。地藏经说:“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三世因果经说:“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戒杀放生人”所以不杀生的功德,就能感无病长寿和众生有缘,及世界和平等报,下再引诸经论作证:
(一)罪福报应经说:为人长寿无有疾病,身体强壮,从持戒中来。喜杀生者,后生水上浮游也,朝生暮死。
(二)正法念经说:若先世有杀生业,寿命短促,疾速命终。
(三)毗娑沙论说:若人持不杀戒,于未来世决定不逢刀兵灾劫。
(四)楞伽经说:诸恶罗刹,闻佛说法,悉舍恶心,止不食肉,递相劝发菩提之心,护众生命,过护自身。
(五)大庄严论说:有数比丘旷野中行,为贼所掠,剥脱衣服,触恐比丘告人追捕,欲尽杀之,中有一人语曰:比丘之法不伤生草,还以生草缚其手足而去。比丘等恐犯禁戒,不断草缚,相与伏处,待人解救!至于次日,国王出猎,见而问之,得其实情,国王为所感动,解其草系!说偈赞之,并延比丘至国,从受皈戒。
(六)苏摩王经说:释迦往昔曾做大力毒龙,力能返国移山,一日受斋戒,静卧山上,被人剥其皮,赤肉在地,又被诸虫唼食,自知持戒,后果晒死!
(七)大庄严论:一比丘抵卖珠家乞食,恰巧一粒真珠落地,被鹅所吞,珠师以为比丘盗去!逼打鲜血淋流,鹅来吃血,无意打死!比丘才说珠被鹅吞腹中,剖之果在,珠师向比丘自责坦白!并证其戒德。
别被命运拖着走,要把命运牵着走
中国人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据此,一切有命,当听天由命。但是,中国人又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佛教对命运的看法,契合于上面的第二种说法。
佛教核心理念是因缘说,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讲的就是:命运,其上下沉浮,取决于因与缘,取决于因与缘的好坏优劣。好因好缘,一结合,果就好就优,命运就浮就上。这也说明:命运不是固定的,不是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创造的。当新的因与缘被创造了,其命运的不可避免的改变也就发生。那么,旧的因与缘靠谁改变?新的因与缘靠谁创造?当然,答案是:内力——我们自己的努力;还有,外力——他们的加持。
由此推之:我们与他们才是命运的创造者,才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命运自己本身。命运,不是我们与他们的主人,我们与他们更非命运的奴隶。命运,只垂青于不服命运的人。基于此,佛陀不赞同甚至反对算命。虽然,历朝历代不乏高僧名僧算命,但只是以之作为方便法门而已。
在佛陀遗教中,就提醒我们:占相吉凶,仰观星宿……皆所不应。在戒律本中,算命被认为是邪命之一种。
曾经,有太白山人,说自己识天识地、知天文知地理,还擅长算命。有次,慧忠国师就问他:请问山人,你住的太白山是雄山还是雌山呢?对此,太白山人茫然不知所对。
慧忠禅师又在土地上写了个“一”字,问之:这是什么字?
太白山人答:“一”字。慧忠禅师说:土上加“一”,应该是“王”字。
禅师又问:三七共多少?太白山人说:二十一。慧忠国师道:是十,为何非是二十一不可呢?
太白山人一时哑口无言,从此不敢自夸长于算命。当时,唐代宗在旁。代宗因此高兴地说:朕有国位,不足为宝,朕有国师,国师是宝。
因缘千变万化,造何因缘得何果。未来果永远是个不定数,当我们不断地在创造着新的因缘的时候。如果,一生命运早已定,那我们努力何用?我们为善何用?我们修证何用?我们的努力、为善、修证就是为了改变命运。
为此,无需算命。算过去,已无意义。因为,过去已经过去。算未来,未来的未来,也算不准,因为,我们每时每刻的身口意作为都不断地影响着未来的走向。好好把握此刻,好好做好当下,才最重要。实在要算,自己算算自己的命,自己最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在做什么,要做什么,将做什么。
别被命运拖着走,要把命运牵着走。
说话要说到用处,废话无益
禅宗提倡不立文字。为了说明宗旨,不得不用了文字这一方便法门,就如渡船,是为了上彼岸,就如钓钩,是为了捕到鱼。但禅宗一直反对废话。看历史上的禅师,多是寡言少语的,既使说话了,也是点到为止。律宗中,也有修禁语的法门。
记得,墨子有个学生叫子禽,一次,他问墨子:“多话到底是好是坏呢?”墨子说:池塘里青蛙,整天叫呀叫,从没有人注意到他,而报晓的雄鸡,每天只在天亮前叫三遍,人们却对他很注意,因为,听到鸡叫,人们就知道天要亮了,所以,说话要说到用处,废话无益”。
有一天,经宝志公推荐,梁武帝请善慧大士讲金刚经,大士升法座,只将挥尺一拍桌子,就下座,宝志公问武帝:你明白了吗?武帝说:不明白。志公说:大士已经把金刚经讲完。
一天,院主请惟严禅师上堂说法,大众聚集起后,禅师沉默了一会,就回方丈室去,关上门。院主追在后面问:和尚答应我上堂说法,为什么不说一句就回方丈室去。禅师说:讲经有经师,讲论有论师,讲律有律师,还要我干什么。
中国话说:一切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当年,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佛陀便因此把正法眼藏传给了迦叶,就是如此。有些事,是辩不清楚,也讲不清楚的。
有个著名的希腊诡辩例子就说明这一点:
老师问学生:一个人很爱干净,一个人很脏,他们到了一浴池,谁会洗澡呢?学生:当然是脏的。
老师说:不对,是爱干净的去洗,因为,他已养成爱干净的习惯,而脏人对脏根本不当一回事,根本不想洗。
学生忙改口说:老师讲得对,是爱干净的去洗。
老师又说:不对,是脏人去洗,因为,他脏,需要洗了,所以就去洗了。
学生又改口:当然是脏的。
老师却又说:又不对,是两个人都洗,干净者已养成习惯,脏人有必要洗了。
学生又只能改口:是的。
老师竟又改口说:还是不对,是两个人都没有洗,因为,脏人不爱洗澡,干净者不需洗了。
曾经,有人向苏格拉底请教演讲术,他为表明自己基础扎实,就滔滔不绝地自讲起来,等他讲过瘾,停下来征求苏格拉底意见时,苏格拉底要求收他双倍的学费,那年轻人很惊诧地问为什么,苏格拉底告诉他:因为我要教你两门功课,一门是如何闭嘴,另一门才是怎样演讲。
慧忠国师临终前,人问他后事,他说:佛早就讲得明明白白,依教奉行就可以了,还要我讲什么。
临终的人,再不讲,就没有机会了,因此,凡临终者,再吃力都想说点什么,但慧忠国师临终时却不想讲,我们大家都活生生的,讲话的机会,多着呢,何必废话。
不为明日而忧
刚才来了位信徒。她带着小孩,有点忧心的样子。一见到我,就要我帮她提升小孩的学习成绩。她的那种急迫、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让我马上感受到——什么是天下父母心啊。
我不专业地建议她:多鼓励小孩努力、培养他兴趣、坚定他信心;多给他创造条件与环境;多给他介绍正面的典型事例,给予榜样的力量;同时,为他让他多拜拜文殊菩萨,从大智大慧的文殊菩萨那里得到加持。
事后,我在想,古人不是这么说的吗!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这也让我想到——今日自有今日事,不为明日枉忧愁。是啊,明天自有明天的太阳,明天的月亮,明天的山,明天的河,明天的希望,明天的梦,以及明天的生命与生活。
我们平时,都在赞叹犹太人的聪慧与能力。犹太人对“一日”的定位,就让我惊叹。他们的一日,是从今天的日没时开始算起,到明天天亮时结束。有书《塔木德》说:与其明亮开始,黑暗结束;不如黑暗开始,明亮结束。这,是多么有境界的话呀。中国人常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君子不忧”。对呀,忧都无须,何况还是明日的。
我虽信仰佛教,但对兄弟宗教,也很敬重。兄弟宗教的博爱与宽恕,也令我敬仰。《圣经》就说:“不要为明日自夸,因为今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知道”,“不要为明天忧虑,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
是啊,今日不知明日事,忧什么!明日不知后日的事,愁什么!如果,今日就为明日忧愁,就如今日已有担子,还把明日担子又搁在今日肩上,那还挑得动吗?那还不折断腰折断腿吗?
佛法,告诉我们,诸法是运动无常变异的,每时每刻,刹那刹那。这就意味着,前念、现念、后念,虽相续,却不同。当我们在热烈地谈论“此刻”时,这“此刻”已经成为了过去。今天,也一样,终将成为昨天。而昨天,是过去式。佛法说,过去的已经过去。所以,对此刻,对今日,我们有能力担当多少,就多少!这就够了。佛教丛林中,选拔执事人员,历来以尽心尽职为好,至于能力大小,不太被在乎。为此,对待此刻,对待今天,就如同对待明日一样,我们也无须忧虑。只管活于当下,只管担当于当下,这就好了。
有人说——不伤逝昨日,不忧愁明天。不为明日忧,不为昨日悔。这大概也是这种意思吧。
有位妻子,老担心丈夫驾车技术不精,怕出意外。有次,要出行长途,丈夫说开车送她,她不放心,不让送,就去坐其他熟练老司机开的车。不料,中途意外,车仰马翻,她也中年逝去。可是,车技始终不佳的丈夫,开了一辈子的私家车,却活到了90多岁,寿终正寝。丈夫生前,人问他,车技不好却平安行驶的原因。他说:开车时,不想明天的事,不想等下的事,不想安全的事,不想不安全的事,但注意开车于当下,但小心开车于当下。
不过,我要特别提醒的是,我说这些,不是要你从此——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或者: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
至于,在“不为明日忧”与“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两者人生态度之间,如何平衡把握,如何辩证对待,就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了,希望你能亲自去书写并书写好。毕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终,还得靠你自己。
慧晶QQ 108120001
http://user.qzone.qq.com/108120001/infocenter
文章评论
挑灯看剑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