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dEEP Architects:牛背山志愿者之家
手机日志
这个项目是受东方卫视邀约的一次公益设计,为一群年轻的志愿者们在大山里盖一座房子,地点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蒲麦地村。缘起于成都的资深义工大雁和他的一群90后小伙伴们在牛背山的一次旅行。被誉为中国最美观云海之地的牛背山,有很多驴友徒步登山,但是由于还没有被开发,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存在很多隐患,救援又无法及时达到。蒲麦地村,是离牛背山顶最近的一个有人居住的小村落,村子基本呈现出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的乡村面貌,坡屋顶、小青瓦,民风淳朴。正如中国大部分的偏远村庄一样,成年的劳动力大都在城市打工,村里更多的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很多村舍也是年久失修。大雁他们希望在这里建造一个给年轻人提供公益实践的基地,来帮助遇险的驴友的同时,也可以为村里的老人、儿童提供服务和帮助。为了保证公益实践的开支,他们也需要这个房子有一定的青年旅社的功能。
改造前的房子是一个传统的破旧民居,门前一个被当地叫做“坝子”的平台,木结构坡屋顶,但瓦已坏,平台上的首层空间被厚重的墙体分割成几个昏暗的小房间,屋顶阁楼已破旧不堪,没有厕所厨房,在坝子的南侧有一个后期农民自己加建的方正的砖房,与环境极不协调且不抗震。
我们的改造策略是在完善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让这个建筑更具有开放性与公共性,可为更多的人群服务,从建筑空间与结构上,创新的同时,又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记忆与灵魂,使其与村落、与环境相协调,融为一体。
于是在一层我们保留并加固了内部的木结构,拆除了面向坝子的厚重墙体,以及内部隔墙,使一层完全开放,作为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可作为读书阅览、酒吧、会议等多种功能。重新设计的钢网架玻璃门,可以存储木柴,在完全打开的时候,将室内外融为一体。
坝子北侧的破旧猪圈被拆除,保留了木结构和坡屋顶,加建了围墙以及下水排污设施,改造为厨房和淋浴间以及卫生间,这也是整个村子唯一的一处有抽水马桶的卫生设施。
我们拆除了坝子南侧后建的砖房,还原了坝子原本的空间,并加建了一个木结构的构筑物,顶部覆瓦,可遮风避雨,增大了坝子使用率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观景平台。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尽可能的使用当地村民作为主要的劳动力,用最常见、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和传统的搭建方式,比如当地石块的砌墙方式、坡屋顶与小青瓦的延续。当然在加建的构筑部分我们采用了数字化的设计方法与生成逻辑。
面对主屋你可以看到从左至右,逐渐是由传统转变到了现代,甚至是对未来的探索。一个和背后大山、云海相呼应的有机形态的屋顶呈现了出来。
内部看似是传统的木结构,但又是一种数字化的全新表现。这里所采用的材料也是由四川本地盛产的慈竹所提炼而成的新型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耐潮湿,阻燃等特性,可循环再生,低碳环保。但对这种异形结构的加工,供应商也是首次尝试,结合建筑师的模型、图纸在施工现场放样加工,工厂预制与现场手工相结合。
主持建筑师李道德在解释这部分特殊的设计时,说到:“这个起伏的屋顶与背后的大山以及远方的云海之间存在着形式上的某种关联,但我们更希望营造的是内心与情感上的联系,当驴友或者志愿者,甚至是村民们,徒步多时至此,远远可能看到村口有这么一个小小的独特而又熟悉的建筑泛着微微的暖光,就像是航船在大海航行中看到了灯塔,是给人们的一个召唤与鼓励,有着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Q&A 建筑本身该有一种情感延续】
Q:第一次看到尚未改造的房子时是什么感觉?
李道德:我们在山上远远俯瞰村庄,整个村子就在山窝里,感觉其实挺好的,因为城市人寻找的就是这种朴实村落的感觉。因为经济不发达,道路没有被开发,房子年久失修已经大半荒废,在主体的传统木结构之下,有小青瓦的铺展。而在四川地区,这种传统民居普遍会有一个叫做坝子的平台。房子本身结构非常结实,但里面的墙特别厚,就一个小门和一个特别小的窗户,整个空间很暗,而且内部有很多的隔墙。
Q:在前期规划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有没有因此做出设计上的妥协?
李:刚开始在设计上并没有做妥协,还是希望最大程度地把项目做好,困难就是时间相对紧张,另一个就是经费问题。
Q:实地考察完后,初步的规划是怎样的?
李:最早的时候节目组说房子可以拆掉重新盖一个,但是我们看完这个村落的感觉,这其中是有一个所谓的文脉的延续的。我们不希望改建后变得十分突兀,因为无论房子本身的好与坏,它都应该有一个自己情感的延续,所以我们的基本原则还是希望在保存主结构的基础上有一些加建,有一些翻新,最终完成一个全新的呈现。
Q: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高科技全数字化设计的概念,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方式?
李:就是指这些结构不是我们平面画出来的,而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而分析出的形态。现在的计算机不只是辅助你的设计,它已经可以直接参与到设计当中了,直接决定最终的设计呈现了。尤其是那个曲线屋顶,里面每个骨架都不太一样,所以需要把图纸输出,加工的工艺也需要一种全新的方式。
Q:整个项目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外立面那个独特的异形结构,这个在设计上是如何考虑的?
李:我们希望做一个类似于雨棚的灰色空间,它介于室内与室外之间,当遭遇极端天气时,也可以在坝子里用这个空间,同时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空间的感觉。它面对贡嘎山,是一个观景平台,这个起伏的顶与背后的山包括远处的云海之间有着一种形式上的联系。而徒步多时至此,远远可能看到村庄里有这么一个小的穹顶式的东西泛着微微的暖光,就像是大海航行中遇到灯塔的感觉,是给驴友们的一个召唤与心理安慰,有着一种归属感。
Q:改造完成后,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完善,有一点节目中没有提到,也是大家普遍比较关心的,就是它的采暖系统是怎样的?
李:当时想挖一个蓄水池,通过蓄水池引进一些节能的技术,把池子里水的能量转变成电或者是其他的能量,再用到房子里。但是后来落到实际的施工与经费上时,这些理想化的想法都无法实践。所以目前淋浴方面是通过电来采暖,而公共空间还是通过最传统的烧钢炉的方式。
Q:这个作品在收获赞美的同时,受到了哪些质疑?
李:人们会觉得你没有必要在山里建那么漂亮的一个房子,可以把钱更多地花在基本功能的完善之上。这个质疑我完全能够理解,其实我们在早期也想过这个问题,异形结构到底有没有意义,但我总觉得这个建筑不是简单地为某一个人或者家庭服务的,我们希望它能够在长远的时间内为这群人服务,让大家关注到这群志愿者所做的事,甚至通过这个延伸到对农村一些现状的思考。
Q:其实我们也发现,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改造与城市化进程一样,也在经历着一个样板建筑复制的阵痛。在这方面,你的看法是什么?
李:乡村改造功能性一定是第一位的,得让老旧的村庄适应现代生活,但建筑形式一定不能是单一的一味的模仿,可以有修缮,可以有新的部分的演绎,其实可以在基本设施改造完成之后放手村民,具体小细节交给他们自己来做,不对风格做指导,只对建造安全做指导即可。
Q:对于时下大家讨论的最多的“奇奇怪怪的建筑”,你认为这其中对于尺度的界定在哪里?
李:奇怪和有个性还是不一样的,元宝什么的就属于莫名其妙,具象其实也不是问题,但关键还是建筑师或者决策者的出发点在哪里。如果真的跟这个城市有关,跟周遭的环境相融,奇特就有了可理解之处,但为了个性而个性,就是奇怪了。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牛背山志愿者之家
地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蒲麦地村
设计团队:dEEP Architects
主持建筑师:李道德
功能:志愿者之家,青年旅社,书吧,咖啡吧,志愿者办公空间,医疗室等
面积:300平米
施工单位:北京碧海怡景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完工日期:2014.11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