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学习心得【三十】

学习交流


 整理者:辽宁舰16

 

 

八、格律诗的章法

 

 

(二)、诗的修辞手法

 

3

 

1)、的概念

 

我们在第二十八讲初步了解了前人对的论述。回顾一下:

 

【西晋】挚虞认为:比者,喻类之言也。(《艺文类聚》卷五十六)。喻类:比喻。意为:就是比喻。

 

【南北朝】钟嵘言:因物喻志,比也。(《诗品序》)。意为:用物比喻志趣为之

 

【宋】李仲蒙认为: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胡寅《斐然集与李叔易书》引)

 

【宋】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综上众说,可见,是什么?

 

就是比喻。

 

这是自《诗经》问世以来,中国历代诗人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例如:《诗经  国风  卫风  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双手白嫩如春荑,肤如凝脂细又腻;

脖颈粉白如蝤蛴,齿如瓜子白又齐;

 

用春天草木初生的叶芽,比喻双手柔软细嫩;用凝冻的油脂,比喻肌肤洁白滑泽;用天牛的幼虫,比喻颈脖的光滑圆润;用瓠果的瓜子,比喻牙齿的整齐洁白。

 

这工整的连环比喻,将卫夫人的美丽刻画得细致入微,完美无瑕。堪称之神笔。

 

再看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cén)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zhuó)。

五花马,千金裘(qiú)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朝如青丝暮成雪,用了两个比喻:

 

早晨头发好像青丝, 油黑发亮。       

傍晚头发便似雪,白了。

 

诗仙用夸张手法与糅合,表达了时光似箭的感慨。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的关键词除了”“等,还可以用适当的动词(如这里的)来充当比喻的关联词。

 

2)、比喻的概念: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3)、比喻四要素:

 

比喻辞格有四个要素:本体、喻体、喻词和喻意。

 

、本体:

 

本体就是我们要描述的事物,也就是朱熹所说的此物

 

《诗经  国风  卫风  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在这四句里,本体就是卫夫人的领(颈脖)齿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本体就是发(头发)

 

、喻体:

 

喻体就是用来作对比的事物。也就是朱熹所说的彼物

 

《诗经  国风  卫风  硕人》的喻体就是柔荑凝脂蝤蛴瓠犀

 

李白《将进酒》的喻体就是青丝

 

、喻词:

 

喻词指用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关联词。

 

朝如青丝暮成雪里的

 

、喻意:

 

喻意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

 

如,

 

手如柔荑,喻意幼嫩,双手跟草芽的相似点是幼嫩;

肤如凝脂,喻意洁白;肌肤跟凝脂的相似点是洁白;

领如蝤蛴,喻意圆润;颈脖跟幼虫的相似点是圆润;

齿如瓠犀,喻意整齐。牙齿和瓜子的相似点是整齐。

 

朝如青丝暮成雪,头发与青丝的相似点是黑;头发与雪的相似点是白。

 

在诗词中,因为字数限制,通常不直接写出喻意,而只写出本体、喻体和喻词,把喻意留给读者去体味,更增添了言尽意不尽的韵味。如上面两例就是如此。

 

4)、比喻的类别:

 

根据比喻四要素在句子中出现的不同,比喻常用的有三种分类:

 

、明喻:

 

【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明喻的句子形式如:A B (一样 。。。) ,【即本体 + 喻词 + 喻体 + 喻意 )】

有时括号里的喻意可以省略。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

 

上述举例的《诗经  国风  卫风  硕人》中的比喻就属于明喻。

 

如:手如柔荑(省略式);

手如柔荑般幼嫩(完整式)。

 

明喻的使用条件是,本体和喻体有相类似之处。

 

、暗喻:

 

【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动词或动词短语等表判断的词或短语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暗喻的句子形式如:A B ,【即本体 + (表判断的词或短语) + 喻体】

 

                A B

 

暗喻的使用条件是,本体和喻体具有共同性。

 

《将进酒》的第二个比喻暮成雪就是暗喻。(头发)到了傍晚就变成了雪。头发和雪的共同性就是

 

、借喻:

 

【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以喻体代替本体。又叫隐喻。

 

典型形式是:B A。【即喻体(代替本体) + 论述

 

借喻的使用条件是,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

 

如:骆宾王的《狱中咏蝉》:

 

露重飞难进,风高响易沉。

 

风从高空压下,(我的声音就像)(蝉的鸣)响声那样容易被压沉。

 

指蝉鸣的声音,其实作者说的是自己对世道的不平之声。这个借喻,本体是作者的声音,喻体是蝉的鸣响。

 

借喻是古诗词经常使用的手法。作者往往把自己借喻为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扩喻:

 

【扩喻】:本体和喻体都是短句,它们常常组成平行句式,有的本体在前,有的本体在后,不用喻词,但其比喻的含义却很明朗,这种比喻的扩大形式叫做扩喻,又叫类比。

 

如: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其实是两句互为比喻:

 

人有悲欢离合,就好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自古以来就难两全。

 

或者说:月有阴晴圆缺,就好像人有悲欢离合一样,自古以来就难两全。

 

 

、其他:

 

比喻还可以分为很多种形式,如: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不一一讨论。

 

5、比喻的作用

 

、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把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这个哲理,比喻为逆水行舟,不进步就会退步,深入浅出,形象易懂。

 

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它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这种不好衡量的概念物化为一江春水,令人体会到之多。

 

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如上例,把比作春水,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如《诗经  国风  卫风  硕人》对卫夫人的连续四个比喻句,突出展示了卫夫人之美的特点,使之形象栩栩如生,为表达出卫国人对卫夫人的热爱景仰之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6)、运用比喻要注意的问题:

 

在运用比喻的时候,要注意以下问题:

 

、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或共同点。

 

这是比喻的前提。如果本体和喻体没有相似点或共同点,就没有可比性,比喻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如:太阳像大象,这样的比喻显然是不成立的。

 

、喻体要比本体更广泛常见、浅显易懂,更容易被人接受。

 

比喻很重要的作用是化深涩为浅白、化抽象为形象,以便于对本体加深理解。如果喻体比本体更不为人所知,岂不越比喻胡涂?

 

如果把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本体喻体倒置为:问君春水有几何?恰似满腹忧愁向东流,春水泛滥,大家都知道,可是你的忧愁到底有多少,谁知道啊?而且春水是有目共睹的现象,而忧愁确是抽象的概念。这样的比喻,当然是越比越胡涂。

 

、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

 

如: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前两句分别用法,描写西湖在晴雨两种气象中的美,两句间则用法,比较两种天气下西湖美的不同特点。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

 

第三、四句,诗人用西施作喻体,巧妙地说明本体西湖在任何时候都不减丰姿。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诗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以至于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

 

“欲把西湖比西子”这样的比喻,就是非常的贴切。

 

但是,如果我们这样来比,“若把南极比西子”,或者“欲把西湖比武松”会怎样呢?

 

显然,这样的比喻一点也不合适。因为南极与西施并无相似点;西湖与武松也无相似点。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