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学习心得【三十二】

学习交流


 

整理者:辽宁舰16

 

 

九、其他修辞手法

 

我们前面讨论了“赋比兴”,下面继续讨论其他修辞手法在格律诗中的运用。

 

(一)、比拟:

 

1、比拟的概念:

 

【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就是比拟。是修辞格的一种。

 

比拟可以将物拟人、将人拟物,或以此物拟彼物,以及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的分类: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

 

【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法。

  

人类具有会思想,会劳动,会创造和富有感情的本质特点,人类对自己的这些本质特点最为熟悉,最为理解,最易接受,最易产生共鸣。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能让物具有人的某些特点,可以将事物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感到亲切,容易受到感染。

 

拟人手法主要是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把人所特有的动作、表情、感情等特质转用到物的描写上。

 

例如: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侵,侵占,长满。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荒城:荒废的城堡。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辞别远去的友人。

  

凄凄: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译文】:

 

原上野草多么茂盛,每年秋春枯荣交呈。

野火岂能烧尽生命,春风吹来绿草又生。

远漫芳香淹没古道,明丽碧翠连绵荒城。

又再送走知心好友,茂密青草盈满别情。

 

这是作者十六岁(公元808年)所作。本来是考试的习题,却成了白居易的成名作。两年后,白居易高中进士,成为那一届最年轻的进士。

 

前四句用“赋”笔,盛赞原上野草之茂盛、生生不息之生命;火烧不可断绝,逢春又发青葱。这是对生命的咏叹,对大自然的崇拜。

 

颈联采用的就是“拟人”写法: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把野草赋予人格:它用芳香侵占古道,用碧翠连接荒城。这不正是人类不畏艰辛,垦荒开疆,继往开来,而又眷恋故里,顺应自然的写照吗?

 

尾联回用“赋”法,借典《楚辞·招隐士》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意,回归主题,以茂密的原上草,寄托别情,更有嘱咐离人别忘了这离离原上草的深意。

 

可见,采用“拟人”写法,可使“草”具有人的特质,对“草”的描写更加生动,更感染读者。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两句成为拟人句的关键,是“侵”和“接”这两个人性化的动词。“侵”和“接”这两个动词都有主动施为之意义。人有思想,会通过自己的主动行为,适应并改变世界。而草则是被动地适应世界。

 

如果此两句改为:“远芳漫古道,晴翠满荒城”,这就是对自然的写实,“草”就没了主动的性质,这样的句子,只是“赋”笔而已。

 

2)、拟物:

 

【拟物】:指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的比拟手法,其作用是,把人的动作、状态、感情、思想等用物像来表达,使之化为形象的、可计量的具体形象。

 

如:

 

《望月》

(又名《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

【唐】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

 

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河南经乱: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开封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汝南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战争规模大,时间长,都在河南境内,白居易老家河南新郑,受到严重影响。)

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在此。

 

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羁旅:犹漂泊。 

寥落:冷落。 

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辞根:辞别兄弟。根,喻兄弟。 

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乡心:思亲恋乡之心。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译文】:

题译: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形影相吊分为千里离群孤雁; 
同根兄弟散作深秋随风飘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之心五地相同。

 

此诗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当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此诗倾诉了诗人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作比拟: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这一联,用的就是“拟物”手法。诗人把自己和兄弟的离愁物化为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尾联则用“兴”法,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3、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比喻重‘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

 

“比拟重‘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常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比喻不同于比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喻体和拟体不同。

 

用于比喻本体的是喻体。而用于比拟的是“拟体”。

 

比拟是直接把拟体当成本体来写;比喻是借喻体表现或说明本体。

 

比拟的本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拟体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也就是说,可以把人当作物也可以把物当作人写,本体和拟体的关系是重合,相融关系,彼此是混同的。因此,当物被拟作人或此物被拟作彼物时,我们很难确切地说出""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东西。

 

比如"青山起舞河欢笑"中的"""",我们只能笼统地说被拟作了人,至于是天真的小姑娘,还是活泼的小伙子,无法回答。

 

"阳光洒在海面上"中的"阳光",我们也只能笼统地说被拟作了可以洒的东西,至于是闪光的金子还是发亮的珍珠,也无法回答。

 

而比喻的本体同喻体的关系是类似关系,彼此不能混同。不管是明喻,暗喻,还是借喻,引喻,喻体都是比较确定的。

如,我们可以说:“他笨得像根木头。”但却不能说:“木头笨得像他。”

2)、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敌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 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3)、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

 

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

 

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喻,借厚障壁比喻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

 

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但是拟体“人”并不在句子中出现。

 

4)、语法结构不同。

 

无论哪一种比喻,都可以成为"--"式,这种主宾都全的句子,主宾之间是靠"象,是"等喻词连接的,一般说来,不用表示动作形为的动词作谓语。

 

而在比拟的句子中,一般都是"-"式。这种主谓句,主语若是由表示动植物的名词充当,谓语则由表示人的行动,感情的动词充当(拟人):

 

主语若是由表示人的名词充当,谓语则由表示动植物行为(情状)的动词(形容词)充当.(拟物)。

 

4、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

 

1)、比拟的主要效果是使表达形象生动。

 

比拟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让死硬呆板的变成活泼和有生气的,让无性格的变成有性格的,让抽象的变成具体形象,活灵活现的。客观事物经过人们合理的属性转移和合乎规律的创造性想象,而变得富有艺术魅力。如:

 

沙果笑得红了脸,西瓜笑得比蜜甜,花儿笑得分了瓣,豌豆笑得鼓鼓圆。(《红旗歌谣》):

将植物"沙果""西瓜""花儿""豌豆"等都人格化了,人的感情流露“笑”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丰收的景象.

  

2)、通过比拟,可以表现人们的想象力,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并创造某种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秦淮河失去了往日的欢笑,莫愁湖发出了撕胆的哭声.(张天明《按照人民的命令》):

用拟人方法描写了中国人民失去总理的悲哀,连江河湖泊也发出了悲哀的哭声,表达出了人民对周恩来同志无比热爱的真挚感情。

  

5、运用比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比拟要与情境相协调。

  

比拟是通过联想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手段,必然会融进表达者的真情实感。在运用中应注意情与景相协调,即情景交融。

  

如上两例的“笑”和“哭”就很好地实现了情景交融

 

2)、比拟的拟体要符合本体的特点。

  

运用比拟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以,拟体要尽量符合本体的特点。否则就会不伦不类

  

如歌声可以传向四面八方,这与鸟会飞的特点近似。因此可以说“歌声在飞翔”。但若说“歌声在飞奔”就不恰当了。

 

 

3)、比拟要避免褒贬不当。

  

比拟,不管是拟人还是拟物,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使用比拟时要注意感情色彩协调一致,避免褒贬不当。 

 

如:说“侵略者夹着尾巴逃跑了”,感情是基于对侵略者的憎恨;说“人民用乳汁哺育了我”,感情是基于对人民的敬爱。

 

4)、比拟要注意语体。

  

比拟修辞在文艺性作品中用得较多,如寓言,童话,民间故事中便较多地运用,其他文体中则少见;书面语中用得多,口语中则少见。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