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缤纷的今天里回望样板戏时代
个人日记
曾有人这样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话就说明着人生与戏都同步存在,只不过我们这些世人身在其位难领悟其真谛罢了。就时代而言,人生与社会的各种大戏同样交叉叠现于数不尽的舞台间,不仅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是如此,无非我们想不想去识别而已。曾记得童年的我们不仅粮食匮乏,经济拮据,而且戏也只能是那几部样板戏,到了温饱和有钱化的现代,风云大戏铺天盖地,简直可用目不暇接来形容,说泛滥倒也未必,只不过乱象多了些,让人辩别是非多了些困难罢了。处在我们这个时代,进步无可否认,层出不穷的大戏里让我们可以看清那时代的走向,因此上戏是一种说明,戏更是一种社会延伸的思路,戏更注定所处时代目的的隐喻,政府想提倡什么.宣扬什么或反对什么由此里可见其一斑。于经历而言,与我同龄的这一代履历过中国的多次政治风云,又见证过文化,文艺的一枝独秀与百花齐放,目注了历史进程中中国政治的成功与失败。社会戏是主流,而政治又唱了主角,我们老百姓只不过是每出戏中的棋子而已,我依稀记得文化大革命前后,破四旧破尽了几千年下来的历史文化瑰宝,要搞文艺,有了香花与毒草;批林又加批孔,倒台了许多劳苦功高无产阶级革命家与知识分子精英;还有了批邓,并专割那资本主义尾巴,到头来为历次政治运动埋单的是中国经济迟缓了许多年的发展代价。当大人们用无产阶级专政的一套左右生活的全部时,我们也在不管自己愿不愿意都用稚嫩的童音呼出"毛主席万岁"时,事实上我们这代人不懂为什么要这么做,说到底只是在演戏而已,这就是时代,那个年代里我们不这样做谁人会有出路呢?归根究底政治掌控着时代的一切。
人的一生难免起伏,国家也一样,跌倒了再爬起来,只不过一个来回费时费日而已。人活着难免有能令自己牢记于生的事或多或少有过,一幕也好二桩也好,总之说无者极少,我的童年就刻烙着二件铭记于心至今的他人童年往事。事件缘由其实很简单,缘自于阶级斗争而来,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童年那个年代里都是政治的狂热狂,只要行走在城乡的道上就不难发现太多民房的外墙上.围墙上都用石灰刷着标语或口号,"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这些标语我想当时中国的土地上只要能有住几户人家的小山村也会有,而且读毛主席的红宝书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的课程,只要我们属于适龄儿童,晚上又经常以夜呼队的一员走村串巷呼喊阶级斗争所要求的口号,反正在我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要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的潜意识,总之身边人稍有言行的风吹草动立马被人举报于老师或当地干部。而事实上那时候我们这个班级就有二个人因为以侮辱与咒骂毛主席,以反革命罪五花大绑于一个晒谷场临时搭建的台上,遭到了民众与我们这些学生的批判,究其由原因很简单,问题出于小孩子的多动症,乱涂乱划是那个年代孩子们的专利,某日不知是那位在一条人来人往的泥路上用树枝写了"毛主席"三个字,好事者在前面加了"打倒"二字,这话立马成打倒毛主席了,这是其一;其二好写者在墙上用粉笔写了"毛主席万岁"五个字,应该说以其本意肯定也为歌功于毛主席,可能是此人所写字的笔划没有写好,麻烦就在最后一字上,"岁"字看上去更个个"发"字,"发"与"法"至少在我们本地读之为谐音,而且"万"字亦被添油加醋的读成"犯"字,可见那个见缝插针抓把柄搞无产阶级专政年代里人们疯狂的觉悟,才十来岁的人被按在台上批斗不仅被批者铭心刻骨,我作为旁观者也永远铭记于心。事实告诉我们,那个时代必须忠于党,忠于毛主席,否则生活的出路根本不会有的。所以文化艺术出路也遵循了所既定着的政治范畴,主题必须是三忠于,文的核心必须是歌颂毛主席歌颂共产党,言词稍有歪曲香花就变成了毒草,让身后的世人狂批烂批,事实上那是时代的悲哀所在。
我的童年与少年正赶上中国动荡的年代,阶级斗争的神经无时不绑紧着,政治阵营不仅要压制地.富.反.坏.右的冒头,还要防备美蒋特务的破坏,甚至于有可能台湾内外勾结中反攻大陆。政治的忽冷忽热,或忽左忽右,连年累月中基本上都搞的是阶级斗争,总之叹息自己今天走的路线正确,而明天是错了的人大有人在,甚至于不知错在那儿,所以说文化艺术要想在这样个时代里兴盛可见其中的艰难。恰在这个时期新中国的电影从黑白片逐渐转变为彩色影片,而且电视又从根本上开始普及中国的城市乡村,因为受路线的牵制,太多的文艺作品根本不敢去超越雷池,稍有不慎说不定会招来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大罪名,于是唱得火热的革命样板戏就成了近水楼台,纷纷变身为电影展现在我们世人的目光中。在我的记忆中样板戏并不多,好象是八部吧,至于具体是那八部难以记起来了。共产党人无论从战争年代还是现代社会都反对搞些个人英勇主义,而事实上偏偏反对的东西更被吹捧,因为那可以更突出英雄无威和机智勇敢。样板戏的故事就正是这样一样状态,且剧悁都是红色经典,其实处在那个时代的国人根本不用政府来引导,该横眉冷对依然会冷对,该学习的还是会在尊敬中学习的,其实塑造的形象早成了民众心目中永远的英雄了。所谓红色经典,无非是为颂扬革命者英勇顽强不惜抛弃生命的精神,就象杨子荣不怕牺牲只身打入座山雕匪巢,于是有了"智取威虎山";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卓绝,又象郭建光用机智勇敢巧妙的打击日伪之"沙家浜";女党代表柯霜不屈不挠傲立于"杜鹃山";旧中国女性受压迫更深,"红色娘子军"造就了为翻身闹革命的红军女子连队;建设新中国往往夹带了天灾,共产党员江水英在灾难面前与群众唱了一出可歌可泣"龙江颂";流离失所多是旧社会真正写照,"白毛女"的故事让人看后更多份憎恨与痛心;"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说的是"刘胡兰"为革命不惜牺牲年青生命的壮举;同时还有李玉和李铁梅李大娘全家革命的"红灯记"。确切的说我们童年看过的戏差不离就这些,不过还是使我们这些后人记住了红色经典里的人物故事,感化着我们用感恩戴德去铭记英雄们的那人那事。
红色经典从客观上说,为歌功那些革命者的英勇无畏,又从另一方面去鞭挞反革命刽子手的血腥与残酷无情,并教化我们这些后来人成为革命英雄的追随者,或者去变成后期紧跟的情爱大片里爱的执着者,乃至近几年为歌功国民党军队的抗日大剧,因为这是我们小时候绝对不允许出现的。政治的引领,文化艺术的渐移默化熏陶,我们一辈人终究无可厚非的进入了这个充满激情纷争的现代,那亦叫大势所趋。在当年全国各地上演"红色娘子军"之期,我就闻说本地竟然导演了一起无知的悲剧,因为英雄形象也有人感到诱惑啊,正是这诱惑却葬送了一个年少小孩的命,红色娘子军里有位叫洪常青的党代表,在战斗中被国民党白匪俘获,被绑在堆满干柴的大树下活活烧死,有几个小孩子玩家家,打仗的游戏他们可谓经常玩,就是没过把做英雄的瘾,于是想到了看过的红色娘子军,其中有位自告奋勇要演洪常青,让几个伙伴找来柴禾,把自己绑于树上用火点燃,就这样几个小孩子重演了悲壮的一幕,其实这样的悲剧非此地独有,中国的其他地方说不定也上演过,因为那个时代不仅太多的人无知,而且是经济文化贫乏,祸应由此生。
"庐山恋"是样板戏后出来的情感之作,不过这部带着悲剧色彩的戏同样开启了青春男女自由恋爱之潮,抗争父母的包办席卷中国大地,庐山还成了爱情胜利的象征,正因为如此,曾爆出了一则为抗争包办一对青年男女奔赴庐山,并殉情于这个风光秀美之地,成了一起当时轰动全国的爱情悲剧。最后来"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上演,使时代的未婚先孕有了依据,以至于到现在这个时期婚恋三角精彩大戏的泛滥一片,不仅成了当代人茶余饭后欣赏品,同时成了赋予进一步向前的助推剂,这叫何乐而不为呢。在这几年我看过很多抗战电影.电视剧,有许多还是当年国民党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都是继"血战台儿庄"后逐年推出的,我亦看了电视连续剧"血战长空",都展示了国民党军军队抗击日寇的场景,其惨烈程度绝不亚于当年的共产党打击日本人,因此上现在所展现的一切击碎了我们小时候政府所说的国民党不抗日,只会杀共产党人,为什么不同的时期国家用不同态度对待国民党所做的一切,当然是缘于当年是绝对的敌人,现在都在想统战,以至于合一为一体,我想概括的是,所演变的一切都是政治的需要,当今民众的愿望,总的一句是形势所趋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