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 种 三 摩 地

止观禅定

隆波帕默.帕默皎尊者
       Suan Santidham, November 12, 2010
      2010年11月12日

图片 



      如果我们不去开发智慧去看见真相,那确是一件令人感到遗憾的事。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迷失了,进入并长久地在贪嗔痴的影响掌控下。我们生命时间就花在这两件事上:设法抓取更多我们想要的,推开我们不想要的。而对于事物的自然本来面目,我们完全是愚痴无知的。每个刹那我们若不觉知当下身心的状态,我们就在烦恼的魔力下,我们就没有了正念。许多人禅定功夫很好,但禅定不总是有益的。正念和智慧总是多多益善的。我们需要正念带给我们智慧,需要智慧引导我们解脱。
      我们要有正念看到身心现象的生灭。正念了知现象的生起,智慧看到现象的本质。具体地说,智慧至少看到三法印中的一个,三法印是指:无常、苦、无我。因而正念了知现象的生起,智慧理解真相:那就所生起的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不会持续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一个人若他能清楚地完全地看到现象的生灭,那么他就达到涅槃的第一个阶段:入流果(须陀恒果)。他或她看到一切现象“无我”。
      然而有这么一种可能性:有正念但并没有发展内观智慧。许多人认为他们在观察心念,但仅仅是静止了他们的心。正念在观察心,但心静止不动了,不能展示它的真实特征。事实上心和其他现象一样,每一刹那生起灭去,这种生灭的特性就叫“无常”。如果心一会儿好一会儿坏,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悲伤,每种状态都只持续一会儿,这就是“苦”。万事万物生起灭去都是基于它们自己的原因,不受我们控制的,这就是“无我”,“无我” 不是完全没有事物存在的意思,那是错误地理解。”无我“意味着事物的生起是基于它自己的原因而产生的,不是因为我们想要它而产生的,我们不能掌控。试图控制心念不会产生智慧。
      入禅定或三摩地时,智慧会产生。正式地说,三摩地是产生智慧的近因。有两种三摩地,只有第二种才有助于智慧的产生。
       第一种三摩地,称之为目标调查法(āramma-n’ūpanijjhāna)。只有一个目标,心锁定在这个目标上而达到宁静。在这种状态下,心非常专注和宁静。比如观呼吸,注意力投入到呼吸上去,粘着它。又比如观察腹部的起伏,禅修者将心沉入到腹部的起伏运动中,然后安祥地停留在那里。又比如经行,如果行者将注意力专注在脚上,也是修第一种三摩地的表现。又比如如果我们将我们双手作为禅修目标,按指定的方法移动,有目的地专注在这上面,也可以达成第一种三摩地。第一种三摩地,目标调查法,又称之为奢摩它,能达到宁静的状态。甚至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心当作禅修目标时,而进入这种三摩地。因而观心不完全都是毗婆舍那(内观)。如果观心不正确,心止静了,我们就在修奢摩它,它和刻意将正念锁定在呼吸上一样,是在修奢摩它。
      心的自然属性是去知道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被知道的。如果我们观察呼吸,呼吸就是目标,呼吸是被知道的。如果我们观身体的行住坐卧,身体就是目标,身体是被知道的。贪嗔痴是被知道的对象,心是知道这些的知道者。心它本身既可以作为知道者,也可以作为被知道者,但不是在同一时间发生。所有事物相续发生,这个过程可以描述为刹那刹那的心相续的过程。此刻心生气,下一刻心知道前一刻生气发生了。生气的心走了,知道的心取代了它。心知道五蕴(见词汇表)。当心是被知道时,它当作目标。不管哪种禅修目标出现,如果我们专注于它,我们就在修奢摩它,会达成āramma-n’ūpanijjhāna, 第一种三摩地。
      如果我们希望修毗婆奢那,我们就需学第二种定,它称之为特性调查法(lakkha- n’ūpanijjhāna)。这种三摩地心持续稳定,从现象中分离出来。它让我们看到身心的特征,看到心理现象(名)和物质现象(色)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到身体不是我们的,只是物质,或运动着的元素,或只是感官输入和传译的过程。在这种三摩地中,心是稳定的,心是不粘着的观察者或知道者。“知道者”(泰语,pu-roo)作为一个常用语,多年来在泰国森林比丘传统体系中使用,也就是我现在提到的这种三摩地。二、三十年前,在泰国东北部有许多伟大的长老,他们经常使用“知道者”这个词。我们一个寺院一个寺院地去拜访这些长老。可是随着真正的大师们的人数的减少,对“知道者”的理解力也跟着减退。在这种三摩地中,“知道者”会生起。这种三摩地是看见真理看见三法印的必需条件。“知道者”是特性调查法的口语化说法。它就是修毗婆舍那的着手处。等会儿我会告诉你们怎么修,以便“知道者”生起。

      禅修时我们要知道这个特定的时候修哪种三摩地适合于我们,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我们非常焦躁不安,需要安静和休息一下,我们就练习奢摩它,目标调查法。此时,心就附着在一个目标上,不四处漫游,它很平和,毫无压力地停留在目标上。如果我们还有压力,那就不是真正的禅定。当我们有压力时心不会快乐。心放松,并且快乐地停留在禅修目标上。我们可以选择身心内的任意对象作为目标,如呼吸、腹部、念诵“佛陀”、手移动、脚移动,但我们要选择我们所喜欢的目标。如果心喜欢这个目标,它就不再会跑开寻找别的事去做了。当心喜欢它所附着的目标时,就不需要用力了。当我们的心想过不停时,如果我们强迫它停下来,它会变得更焦躁不安。注意,当我们努力想达到宁静时,心不乐意,我们反而变得更加焦虑,所感受到的压力比起初更大。通常是越想得到宁静越得不到。因而我们需要找一个令人感到快乐的目标来练习这种禅定,以达到内心的宁静。
       当我年幼的时候,我非常喜欢观察呼吸,每天都练习。心跑来跑去,寻找这个寻找那个,是因为它在不停地寻找快乐。我们决定来听法谈或读佛经,是因为我们在寻找快乐。听读完了之后,我们可能去找些可口的食物来吃,这也是心在寻求快乐。吃饱后,我们想如果休息一会儿我们会感到更快乐。身和心四处跑寻找目标,以希望不断地带来快乐感。但是心已经对它所专注的对象感到满意了时,它就不会跑开去寻找别的事了。这就正确修奢摩它的秘密。这就是我们怎样让忙乱的心停歇下来而有宁静祥和的片刻。
       奢摩它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它能使心得到休息,从而使心获得坚韧的力量。如果我们不修奢摩它,我们的毗婆舍那观禅会受到阻碍,我们就缺乏毅力和动力来持续练习。我们中有些人观心观察得很好了,他们会发现这颗心不是所有时间都走在通往智慧的道路上,它有时需要休息,它不时会自动地进入奢摩它,静静地停留某处。事实上,它入奢摩它的频率比修毗婆舍那的时间还多,智慧每次只会生起一会儿,然后它就再次进入安静的状态。

     对于那些喜欢观心的禅修者我给予一个建议:确保你也保持修习奢摩它,它是一个必需的因素。这是为了让心保持清新有力,让你在这条智慧之路上走得更好。那些不修练习奢摩它的内观行者,当他们进行较长时段毗婆舍那禅修时,他们会遇到困难,智慧只是短暂地生起一下,然后心又掉进妄想的状态里去了。那些粘着奢摩它的禅修者同样要小心,心休息得非常好之后它可能进入到一种恍惚梦幻的状态。
      年轻时我修了22年的奢摩它,非常快乐地观呼吸。当心忙乱时,我观察一阵子呼吸,使得心归于宁静。我不知道“知道者”,仅仅寻求宁静。后来我去拜访不同的寺院,不时听到人家提到“知道者”这个词,就开始对通往智慧之路感兴趣。
      知道者是指能知的心识,目标是指心所知道的对象。当我们正观察一个目标时,心跑掉去胡思乱想了,知道心跑掉去胡思乱想了。呼吸时,知道;身体移动时,知道;心从所选择的目标上离开了迷失了时,知道。持续地知道目标;当心进入到目标里去了时,知道;当它移到别的地方去了时,也知道。当心的注意力移向手臂时,知道它正在做这个;当心开始妄想时,知道。心进入目标专注于它时,知道;心离开目标迷失在别的东西上,知道。如果我们持续地及时地知到,这样,心就成为知道者和观察者。此时心作为知道者、觉醒者、喜乐者,分离出来。它是迷失者、迷恋者、进入者的反面。这些迷失者是一个虚构的世界里的思考者、愚痴者、进入者。我们要学习成为观察者或知道者,要超越思考者和这个造作的世界。
      当我们按我所讲的方法去禅修后,知道者(第二种三摩地)会生起。知道者生起时,心快乐而平静。我们不能刻意想让知道者生起。当势力积累得足够时,知道者就自然生起了。怎样理解势力呢?比如坏人,这种人不需要刻意去做坏事,因为坏的惯性已形成了势力,不善业对他说做起来毫不费力,不需要外在的推动。好人做好事也非常容易。你可注意到我们的心自然想要听法谈或读佛经,不需外在推动。同样地,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后,知道者会自然地产生。
 

      我们必须通过练习将我们从念头与虚构的世界中唤醒。思考者的反面是知道者。当我们不知道时,我们就在思考、揣译、造作。无论何时我们的心离开了目标时,简单地去知道。当心去想、看、听、闻、尝、感觉时,知道。当心落入粘着目标时,知道。如果我们这样反复练习,我们将达到第二种三摩定,特性调查法,心就处于修练毗婆舍那的合适的状态。
      对于这两种三摩地,原理相当简单。第一种,选择一个我们喜欢的身心目标。当心喜欢这个目标,它就专注于这个目标,无需另找他物。第二种,我们观察一个禅修目标,但不是仅仅知道这个目标,而是无论什么时候,当心离开了目标或进入目标时,注意知道这个情况发生了。
      比如,让我们以念诵“佛陀”为例说明两种定,我们也可简单地选择呼吸、身体、身体部分作禅修目标。若是第一种三摩地,我们修奢摩它,我们快乐地将注意力保持在这重复的咒语“佛陀”上,心最终会停留和粘着在咒语“佛陀”上,心就变得宁静平和。若修第二种三摩地,我们同样不断重复念诵”佛陀”,但我们的侧重面不同,不是通过停留在咒语“佛陀”上而达到平静,而是每次心离开“佛陀”时,知道,心过分粘着在“佛陀”上时,知道。知道者将生起,我们就能走在毗婆舍那智慧的修行道路上。心有距离地、平等地观察身心现象流过,好象我们站在河岸边,观流水滔滔而下。
      我常常喜欢用下面的话来总结什么是正确的修行,它就是:有正念,并以稳定、中立的心,如实知道身心现象。
      首先我们需有正念认出身心内什么发生了。接着“如实知道身心现象”意味着智慧看见三法印。心必须对一切现象稳定中立,以便有智慧看见三法印。我所提到的知道者、觉醒者,是指稳定的心。稳定性,我的意思是指心的觉察力有了稳固的基础,它既不粘着也不进入现象。现象生起时,它也不会迷失在喜欢与不喜欢上。它是公正的,无偏见的,平等的。
     持续不断地练习,以培养正念,发展定力,开发智慧。如果你们中任何人觉得对我所说理解上感到困难,那么请反复多次听或读我说的法谈。许多人看到了他们的人生发生了很大改变,变得更好了。这是在他们正确理解掌握了禅修的原理后发生的。
      你能否注意到比起“知道”心更容易去“想”?而当它想要”知道“时,它又投入其中过分关注。按我所讲述的方法持续地观察,我们的修行就会开花结果。我们就会非常敏锐地知道,哪些时刻该修哪种禅定。我们知道心何时需宁静,何时适合开发智慧。这没有我们想象地那么难。我已经就修法作了详细解说,现在让我们实践练习所学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