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还未达到终点就停止修行》

大德开示

                                                                      帕奥禅师


      
《不要在还未达到终点就停止修行》:虽然五盖烦恼,可以暂时被禅那镇伏,以及被观智暂时断除,但如果它们还没有被道智根除,那么在未来,这些烦恼还是可能会生起。因此,你不应在还未证得任何道智之前就停止奋斗。


       否则,当失去禅那及观智时,各种危难就可能会降临在你的身上。为了显示持续不断地奋斗到证悟圣道与圣果的重要性,我应当举出记载于注解《分别论》的《迷惑冰消》里的故事:据说,有位已断除诸漏的阿拉汉长老,想要去大塔及大菩提树礼拜。


       在一位帮他提行李、拥有各种禅定与神通的沙马内勒陪同之下,他从村庄来到大寺,住在“友善支”的僧房里。当比库僧团在晚上去向佛塔礼拜时,他并没有去礼拜。为什么呢?已断除诸漏的人,对三宝是非常恭敬的。因此当比库僧团礼拜回来之后,在市民吃晚餐的时刻,阿拉汉长老独自出去礼拜佛塔,而没有通知沙马内勒。


       那位沙马内勒心想:“为什么长老在这非常时刻独自出外呢?我将找出原因。”所以,他就跟在他的戒师长老后面。由于长老没有转向(即没有运用神通心路过程),所以他不知沙马内勒的存在,该长老从南门进入大塔的范围之内。


       那位沙马内勒跟在他的后面也走了进去。在凝视大塔时,那位长老取佛陀为所缘而进入了喜悦之境;全神专注地,他以一颗充满喜悦的心向大塔顶礼。在见到长老顶礼的神态时,那位沙马内勒心想:“我的戒师以充满喜悦的心向大塔顶礼,如果得到花来供养佛塔,他又会感到怎样呢?”


       顶礼佛塔之后,那位长老起身站着,合掌高举在头上,凝视着大塔。当时,沙马内勒咳了一声,以告知自己的存在。长老转身看着他,问说:“你在什么时来到这里的?”


       “尊者,我是在您向大塔顶礼的时候来的。您很喜悦地顶礼大塔。如果得到花来供养佛塔,您会觉得怎样呢?”


       “很好,沙马内勒。没有其他地方,像这座塔聚集了这么多的舍利子。有谁不想获得花供养这无比的纪念塔呢?”


       沙马内勒说:“尊者,请等一下,我很快就会回来。”当时,他就进入禅那,以神通到达喜玛拉雅山,把自己的滤水器装满了鲜艳的花朵。在长老还未从塔的南门到达西门之前,他已把装满花朵的滤水器,交到了长老的手中,说:“尊者,请做供养吧!”


长老说:“这些花太少了,不是吗?”沙马内勒说:“不必怕,尊者,在省思佛陀的功德之后,把它们拿去供养。”


       长老从西门的阶梯走上去,开始在上围平台供养鲜花,把该平台都填满了鲜艳的花朵。那些花掉了下来,把第二围平台也填满,深达膝部。


       从该处下来之后,他在最下一围平台做鲜花供养,而那一围也都被他填满了。看到那也满了,长老就下来,把花朵撒在地上,而填满了整个佛塔范围。


当那也被填满时,长老说:“沙马内勒,花还没有用完。”沙马内勒说:“尊者,把滤水器反转向下。”


       长老就把它反转向下,再抖一抖,而鲜花也就此完了。他把滤水器还给沙马内勒,然后右向佛塔及象墙绕三圈,在四个门之处礼拜。


       在回去僧房的途中,长老想:“这个沙马内勒真是神通广大,他是否能够保持他的神通呢?”在知道沙马内勒无法保持神通之后,他向沙马内勒说:“沙马内勒,现在你真的是神通广大,但在以后,当你失去这些神通时,你将喝瞎眼织女的手所煮的稀饭。”


       由于年纪轻的过失,沙马内勒并没有受到戒师的话激发而请教:“尊者,请为我开示一个禅修业处。”但听而不闻地走开,心想:“我的戒师,到底是在说些什么话呀?”


       在礼拜了大塔及大菩提树之后,长老叫沙马内勒帮他拿钵及外衣,在行走了一段日子之后,到达了“古跌利帝须”的大寺。


       那个沙马内勒,并没有跟随在戒师之后去托钵,而只是问:“尊者,您是去哪一个村子?”然后,当他知道他的戒师已经到达村口时,他拿起自己的钵,以及他戒师的钵和外衣,再从天空中飞过去,把钵及大衣交还给长老,然后进村托钵。


       每一次,长老都警告他:“沙马内勒,不要这么做。凡夫的神通是不稳定的,在取不适当的颜色所缘为目标之下,它们就会即刻消失。而在失去宁静的成就之后,人们是不能坚定地继续其梵行生活的。”


       但是,那个沙马内勒不想听到这些话,心想:“我的戒师,到底是在说些什么话呀?”而依然故我。在四处礼拜佛塔之下,过了一段日子之后,这位长老来到“古巴维那寺”。


       当长老住在那里的时候,那个沙马内勒还是像以往一般作为。有一天,有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美丽织女,从古巴维那村出来,走进一座莲花池里,一边摘花,一边唱歌。


       当时,那个沙马内勒正好飞过莲花池上空,而有如迷失的瞎眼渔夫一般,被她的歌声迷住了。当时,他的神通即刻消失,而他就像折了翅膀的乌鸦一般。但由于该定的功德,他并没有直接掉落水中,而像慢慢下沉的棉花子一般,轻轻地飘下,停在莲花池旁。


       沙马内勒迅速地赶去把钵及外衣,交还给他的戒师,然后转身赶回来。长老心想:“这就有如我之前所预见的一般,他的确已经受到障碍,是不会再回来的了。”长老什么都不说,只是进村托钵。


       那个沙马内勒赶回来站在莲花池旁,等那个青春织女从水中上来。她刚见到那个沙马内勒在空中飞过,而现在却回来站着等,所以她知道,他肯定是由于自己的缘故,而不再乐于修梵行了。


       于是,她就说:“请往后退,沙马内勒。”他照着办了。她就从水中出来,穿好衣服之后,走到他的面前,问说:“尊者,这是为什么呢?”


       沙马内勒说出自己的经过。她则以各种方法,指出在家生活的危害,以及出家梵行的利益,但她的一切努力,都无法消除沙马内勒对梵行生活的不满。


       她心想:“他是为了我而失去神通的,我不应现在就舍弃他。”所以,她叫他在那里等。织女回到家里,把一切经过告诉她的双亲。


       他们也都来到莲花池旁,以各种方法劝告沙马内勒,但他还是不听他们的话,所以他们说:“别以为我们是属于上等家庭。我们只是织工而已。你是否能够做织布的工作呢?”


       那个沙马内勒说:“居士,如果我成为在家人,我将会织布或织篮子。怎么样?不要连一条在家人的布,也舍不得给我。”


       给沙马内勒一条布包围下身之后,那个织工把他带回家,然后把女儿嫁给他。学会织布之后,他就和织工们在大堂里做工。


       其他人的妻子,在清晨准备好食物之后,把它带到大堂里。但他的妻子,却没有直接过来。当别人放下工作用餐时,他只能坐着不耐烦地玩弄织布机。


       过后,当她来时,他就骂她:“你这么久才来啊!”当知道男人的心,被她们所绑时,即使他是一个转轮圣王,女人都会视他为奴隶。


       所以,该织女如此回答:“在别人的家里,存放着火材、树叶、盐及各种东西,也有从外请来助手及佣人,但我只是独自一个人。你不懂得自己的家里,有什么东西或没有什么东西。如果你愿意的话就吃,不愿意的话就不要吃了。”


       他说:“你不但在下午才把食物带来,而且还以话来伤害我!”在盛怒之下,又找不到其他东西打她,他就从织布机抽出织布棍丢她。见到织布棍飞过来,她转了半个圆圈。


       那织布棍的尾端是尖的,而当她转身时,它刺进了她的眼角。她即刻举起双手掩住眼,而鲜血,则从伤口中流了出来。


       在那个时候,他想起戒师长老的话,而开始放声大哭,说:“哎呀!我的戒师,就是因为这件事而说:‘在未来,你将喝瞎眼织女的手所煮的稀饭。’现在,那位长老所预见的已经变成事实了。他是多么有远见啊!”


       于是,有些人就说:“够了,朋友,别哭泣。哭泣是无法修复已经破损的眼睛的。”他说:“我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哭的,而是为了我戒师所说的这件事。”然后,他把一切经过都告诉他们。


       从上述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失去禅那及观智,的确会带来厄难。所以你不应学习这个可怜的例子,而应持续不断地修行,直到体证圣道及圣果。


       《关于本那居士善业现世报的故事》:业可以分为四种,即现法受业、次生受业、后后受业、既有业。现法受业,是指会在当生产生果报的业。次生受业,是指会在下一生产生果报的业。后后受业,是指会在下一生之后的未来世中产生果报的业。既有业,是指所谓的“虽然有这种业形成,但是过去没有产生果报,现在没有产生果报,未来也将不会产生果报。”


       在这些业里:
       一、七个速行心当中第一个速行心的思,不论是善的或恶的,都称为现法受业。就欲界众生而言,第一个速行心是七个速行心当中最弱的一个,它可能会在当生结成果报。若是没有在当生结成果报,则它称为既有业。意即虽然有这种业形成,但是过去没有结成果报,现在没有结成果报,未来也不会结成果报,而只是有业的名称而已。



       二、达成目标的第七个速行心的思,称为次生受业。就欲界众生而言,它是七个速行心当中第二弱的。所谓达成目标,是指完成布施等或杀生等目的。当这个思,获得适当的助缘及受到前面那些速行心重复(习行)的资助时,就可能会在下一世结成果报。若是没有在下一世结成果报,则它称为既有业,即只是有业的名称而已。


       三、在第一与第七个速行心之间那五个速行心的思,都称为后后受业。它们具有潜在能力,可以在下一生之后的未来世中结成果报,例如在因缘成熟时造成投生,形成结生识刹那的五蕴等。只要它们还未结成果报,它们的这种潜在能力,就还会一直潜藏在名色相续流当中,无论再经过多么长久的生死轮回,它们都不会变成既有业,直到般涅槃为止。


       当第一个速行心的思,由于未受到负面妨碍及得到殊胜助缘而具有效力,并且明确地以适当的优先业行而生起时,它即会在当生结成果报,如此称它为现法受业。因为当那个思如上述那样有效力时,它能帮助在同一速行刹那中的相应名法。


       由于它对未来展望的力量弱,并且由于缺乏其他速行心的重复资助,所以它的果报小,也不像另外两种业那样,能期待到未来世的机缘。它只能在当生结成单纯的果报,不能造成未来世的投生;正如不能结成果实的花,只是单纯的花一样。


       相反地,次生受业(第七个速行心的思)与后后受业(中间五个速行心的思),分别能够造成下一世与更远的未来世的投生,它们所结成的果报也比较大。


       若是不能结成果报’:业,只有在适当的因缘条件聚合时,才能结成果报;若缺乏适当的因缘条件,就无法在当世结成果报。以布施为例,若想要第一个速行心的思,能在当世结成果报,布施者就必须要有德行。


       接受者,也必须是刚从灭尽定出定的阿拉汉或不来圣者。所布施之物,必须是以正当的方法取得。布施者在布施前、布施时与布施后,都必须有坚强的意愿与欢喜的心,他也必须对业果法则深具信心。如果这些条件不具足,第一个速行心的思,就无法在当世结成果报。


       为了得到更清楚的了解,我想讲述发生在佛陀时代的一个故事:本那居士,是优多罗难陀母的父亲。他是王舍城的贫穷人,替富翁须摩那做工。然而他与他的妻子,都对沙利子尊者有很强的信心。


       在一个节庆的日子里,虽然他的主人允许他放假,可是他仍然到田里去做工,因为他实在太穷困了,连稍微享受一下的条件都没有。当他在田里忙农活的时候,沙利子尊者走过来,坐在距离他的田地不远的地方,进入灭尽定。


       本那居士见到了沙利子尊者,他感到很欢喜。等到沙利子尊者出定之后,他就供养尊者清洁牙齿用的木枝及水。然后,沙利子尊者就离开了。那时,本那的妻子为丈夫送饭来,遇到沙利子尊者。


       她心里想:“有时候,我们有物品可以布施,可是找不到接受的人;有时候有接受的人,但是由于我们非常贫穷,没有物品能够布施。今天,我真的是太幸运了,不但有这位尊者作为接受者,而且又有物品可以布施!”


       于是,她很欢喜地将带在身上的饭,都供养给沙利子尊者。然后,她回家去再重新煮饭,之后再带去给丈夫。本那居士,听说妻子供养了食物给沙利子尊者,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吃完饭之后,他就小睡片刻。


       醒来之时,他发现自己刚才耕过的田地,全部都变成了黄金。他将这件事报告给国王,国王就派出车辆去取黄金。然而,当国王的部下,宣称要为国王拿取黄金而动手取时,黄金立刻变回泥土。只有宣称要为本那拿取时,才能取得黄金。


       于是,那些黄金全部都归属于本那居士所有。国王还赐给他一个封号──“多富长者”。他建造了一栋新房子;在新屋落成典礼时,对佛陀与僧团做大布施。当佛陀宣说随喜的谢词时,本那与妻子及女儿优多罗全部证得入流果。


       在这个故事里,本那与妻子都是有德行的人;他们所供养的物品,都是以正当方法取得的;他们在供养时有清净无染的心;他们对业果法则有坚强的信心;他们在供养之前、供养之时与供养之后心里都很欢喜;而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接受者沙利子尊者,是刚从灭尽定出定的阿拉汉。


       由于所有的必要因素都已齐全,所以本那居士那次供养的意门心路过程中,第一个速行心的思,在今生今世就结成了很大的善报。这种业,称为“现法受业”。虽然这种果报,好得似乎令人难以相信,但是与他的第七个速行心及其余五个速行心的思,将在未来世结成的果报相比之下,这种现世的大善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第七个速行心的思,成熟时称为“次生受业”;它会产生下一世投生天界的殊胜微妙善报。而中间五个速行心的思,成熟时称为“后后受业”;它们会在更远的未来世,产生极为殊妙的善报,而且会持续很长久的时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