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 观

如是法语

                                                       作者:如是  ((2015-06-19 09:02:32)
    四念住禅修就是观察身心终极本质的一个过程,在观察中,不能以思维进行解释,观察是一种专注的行为,不能有别的东西掺杂进来。观察中如果不断地有知识解释等产生,一是缺少了专注,这是定力缺失的表现;二是缺少直观,不断地进行文字或思维上的解释会损害直观。
    世间的心理习惯强调寻找事物的原因,因此多数人会在四念住的禅修观察中采用这种方式,运用心理上的探讨和知识解释,但这不是直观,这是错误的修法。真正的禅修观察是没有解释,也没有比较,只是专一地觉知所观目标。要在禅修中实现观察,必须要直观——与目标直接相见,不能加进既成或预设的概念。如果观察正确,所观目标的本质是自己显现出来的。
    一般来说,禅修者对所观目标投注的思维或所要寻找的答案,都来自于人类的知识范畴,如果出自于这里,其中任何的答案都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是专注而纯粹地进行观察——直观,只要能够正确地观察,身、受、心、法的“无常、苦、无我”的本质是自己显现出来的。
    四念住的观察需要与真正的身、受、心、法直接接触,而不要把人类对这些事物的认知概念挟杂进去。例如生气、哀伤、挫折、悲痛等,禅修者必须要直接接触这些情绪,而不是当这些情绪在内心显现时,只是一味地想摆脱它们。如果只想着摆脱这些负面的心理或情绪,就无法对它们实现直观。

    真正的观察是与目标直接相触,而不用在其中挟杂你的解释、欲望和排斥,例如焦虑,多数人无法真正地感觉到它,人们面对它时的态度排斥或逃避。当这一类型的痛苦产生,心的习惯反应先是排斥或者逃离这种情绪,接着就是用一大堆人类的知识来解释或找出它的原因,如果这样,你就接触不到焦虑,接触到的只是你的解释和一大堆的排斥、反感等心理。焦虑会消失的,因为它是无常的,所有的情绪都是无常的,但人们也许会误认为因逃避或排斥而使它消失或减弱。没有直观,你就无法了解事物,因为你并没有真正地接触到它。
    禅修必须要与身体、感受、贪或嗔直接相见,与这些直接相见是相当困难的,例如身体上的感受,如果你能在感受生起时保持关注,痛苦就无法生起,但如果关注的晚了一步,排斥某种感受的心理一旦参与进来,痛苦就产生了。本来,身体上最初反映出来的只是一些较轻微的感受,如果以没有解释、没有排斥和贪爱的平等心来觉察这个感受,你就能见到真正的身体上的那个感受,而并不会产生贪欲。如果有贪欲加杂于其中,你就看不到最初的那个感受。看不到真的感受,你就无法了解它。
    观照的心如果迟缓一步,没有贪欲快,贪欲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在见到那个感受后就制造出各种痛苦。但在观照快速的情况下,贪欲没有机会显身,而观照是占据主导地位;观照引发智慧,让你对所观之物有认识,这非常重要。从以观照为主导的禅修来看,负面情绪是如何被及时的直观中止了的。如果每次直观都能中止大量的负面情绪,心就能摆脱巨大的负担。
    所以禅修的关键在于直观,只有直观才能认识所观目标的本质而增长智慧;而实现直观必须要保持平等心,即不贪爱不排斥的平衡心态。直观就是当察觉到身体上的诸多痛苦时,而觉察的心不受其影响,此心能直指那种痛苦而并不产生排斥的心理,这让觉察很纯粹并保持一段时间;多数时候,身心的实相就是在这样的直观中显现出来的。这就是说,心有能力观察到纯正的身体或是身体上的痛苦,而不是被心理放大后的意识的产物。前者是直观,后者则不是。

    要完全不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观察的心要非常地敏感,并有能力保持与所观目标的直接接触。在实际的观察中,这非常难以体会和把握,因为它非常微细。这需要多练习,这种练习范围很广,但一般都属于定力方面的;练习能帮助禅修者在某种程度上对观察的目标保持平衡而中立的立场。如果训练出了这种心理状态,在观察身体、感受、思想时,心就能观到它们纯粹的本相,而不是被心扭曲之后的现象,这就实现了佛陀所强调的“如实了知”——直观。
    例如当身体有一些疼痛时,要保持心不受到疼痛的影响,这是实现观察的一条原则。当心理上遇到问题时,而现实又无法解决,要保持心不受这种情形的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就会带来更多的内在或外在的冲突,让问题越来越多,而观察也就无法实现了。因此明智地观察身体、感受或是痛苦时,保持心理上不参与进所观目标,让观察的目标保持它的纯粹性。这就是实现直观,在这种观察下,身心的实相比较容易显现。

    在观察心理上的痛苦时,它相当复杂,如果要实现直观,就需要更清楚、更敏感和更平等的心。因此在四念住的修行中,一般强调先从观身开始,佛陀排列的四种念住“身、受、心、法”是一个次序,越到后面的观察,越需要更清晰、更敏感和更加平等的心。如果从身念住修起,会给后面的观察打下基础。
    实现直观,平等心的训练相当重要。当面对身体时,你能观察它的无常、苦、无我,当面对感受时,你也能觉知任何一种感受的无常、苦、无我。当面对痛苦时,也能保持冷静,观察它的无常、苦、无我。身体以及心理的本相就是无常、苦、无我,平常人们观察不到,源于人们没有直观。也有更多的人在观察中参入了太多自己内心的成分,以为自己观察到了,其实那只是自心的一些贪欲、期望、批判和倾向罢了。这并不是直观,而是心参与进所观的目标中,从而无法看到所观目标本身。

    直观的起点就是先要看到纯正的身心,然后观察才能开始。如果观察者陷入各种世俗的心理中,或是世俗的习气过重,心就无法平衡和纯粹,直观也就难以实现。因此修行者需要有一颗淡泊、敏感而平等的心。禅修者如果陷入世俗太多,他的心就受世俗的污染,当面对身心时,他根本无法进行直观。世俗的心拒绝直观,它只会把禅修拉向另一个方向,即更多的分别和计较。
    要想在四念住的修行中有所进步,就需要一些防护,不要涉世太深,以免受太多世俗观念的影响而让你的直观之心无法生起。佛陀教导的防护六根,是禅修者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不要看不需要看的事物,不要听不需要听的声音,不要接触不需要接触的气味,不要品尝不需要尝的味道,不要触及不需要的碰触,不要思维不需要想的问题。如果能这样修,禅修者就能逐渐摆脱身上的世俗习气,而摆脱世俗习气对实现直观很有帮助。

                         如是
                         2015-6-19

文章评论

大森林

最后一段谈个人体会。防护六根。如果分别六根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只捡平静的心来训练如实关照,效果是不是会减落。那怎么在“触”后的那个“受”不起习性反应。“不落地狱怎么知道天堂的滋味”。不成熟的体会!!!多包涵!!

宗强

@{uin:847697614,nick:君子兰} 哈哈,很高兴朋友对佛教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