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拾遗 叩拜故土

个人日记

这是一个民风仍显淳朴的小镇,四面环山,在岁月的流动中显得那般悠闲自得。我重新走在小镇的街道上,目睹那一排排重新翻修过的铺面,止不住地感叹,小镇也在时代推动下不断地变化着。

岁月流逝,多少生活景象一直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仓库里,他就像锁在抽屉里的旧照片土气而亲近。一旦被激起,艳丽的色彩就会弥散开来……

这儿,是我离别二十余载的故土,也是我培植童年梦的地方。双眼不断在小镇街面上寻觅那些触动人心的旧年老景,那怕只是一点点,也会倍感亲切。

小镇之上,我的眼里不时地跳入一幢幢洋式小楼,跳入某某金银器店,或者跳过街上跑过的小轿车,我都不以为然,因为那些早已司空见惯了。我专注地寻觅着,那些都市中不再出现的东西。我知道,要想追寻童年梦,只有在这样不起眼的地方才能重显。当我看见街头小吃,虽然卫生很差,还是驻步停留,追寻当年那份香味;看见仍有着几分古气的裁缝铺子,就会走进店内,摸摸那陈旧脱漆的缝纫机;看见串街游走的“叮叮糖”小贩,总会紧紧随几步,忍不住掏掏口袋,似乎要摸出一团头发去换糖似的。总之,很多的旧景都会让我欣喜不已。

噢,我突然看见了一副更为称奇的旧景,那是个几近绝迹的手艺活——剃头担子。

老街一角,一处断墙跟上摆放着一副剃头担子。一端火炉上支着一只铜水壶,壶口正“嘶嘶”地对外冒着热气。一位八十开外的老人,个子不高,须发皆白,头戴一顶绿色旧军帽,上穿一件退色西服,下穿一条灰布裤子,脚穿一双帆布胶鞋,正在忙着为一位顾客认真理发。旁边蹲一只背篓,装着杂物。一条简单的长凳子上还坐着几位等侯理发的老汉。

我走过去和理发师傅搭话。由于我操一口乡音,而且多具乡俗俚语,使老人感到很投缘。老人一边理发,一边就像遇见了老熟人一样与我聊起来。待他理到一半时,他却停下手中活说:“这推子用得时间久了,钝了,又找不到磨推子的,只好带几把推子换着用。”他弯腰打开一个箱子,亮出擦拭得干净清爽的推子,剃刀、剪子、木梳等工具,都摆在箱盖上。他仔细地挑选完推子,活儿就又开始了,老人用的还是那种原始的手推和平剪。随着娴熟的推剪,我不时听到有节奏的“嚓嚓”声响。待他理完,老人从顾客脖子上解下围布,双手拎着围布的两角,轻轻抖一抖,头发纷纷落下。再举高用力一抖,“噼”的一声清脆的响声,围布在空中划出了一道流畅的弧线。别说,不是老匠人便抖不出如此弧线

老人告诉我他从十三岁就开始学习理发,已经干了六十多年了。如今的理发步骤和过去大不一样了。但不管怎样变化,他这样的剃头担子几乎没有了。言语间,他完成初推,接着就是洗头了。他从火炉上提过铜水壶,倒半盆热水,将顾客头发打湿,打上肥皂沫。老人又从背篓里取出一只圆型的樟木耙子,在头上来回细细地耙。樟木耙子的每一根齿都被岁月打磨得非常圆滑,也不会比老人年轻几岁,这样圆滑的挠刺头在头皮上柔和地耙着、挠着,那般悠闲惬意舒服……

洗完头后,师傅随手抽去木椅下的一块横隔板,椅背便可向后伸展,在为顾客脸上涂抹些肥皂沫后,老人又从背篼取出一把老式剃刀来。这剃刀的刀背虽然很厚,但是刀口已被磨得深凹进去,就剩下细细的月牙儿形的钢刃了。老人捏刀在“顺子”上来回用力地蹭着。在蹭刀时只见他紧紧地抿着嘴、屏住气,落光了牙的脸腮显得瘦削干瘪,仿佛很费力气。他蹭完刀子,偏头向着我笑笑:“八十多岁的人了,真的不行了。”我的双眼落在那把月牙形的剃刀上,心里生出几许感慨。

锋利的剃刀在顾客脸上四处麻利轻盈地游走,发出轻微的“吱吱”声。刮脸结束,老人又从背篓里取出了一个细竹筒,拔去盖子,从中取出了五、六枝小玩艺并分别夹在左手的指缝间。那些个小玩艺是我此前未曾见过的。见我诧异的样子,老人告诉我,这是交刀、耳捻、耳扒、耳帚及镊子,都是用来清洁耳朵的。最令人好奇的就是那把交刀,细长型的铜条,前端制成了铲状,并被磨成了锋利的圆口,言语间,老人将那交刀深深地探进了顾客的耳朵里,一丝深深地惧意似乎也插进了我的大脑。这么锋利的刀口在耳朵里不会有什么意外吧?正在惊诧间,在老人手指轻轻捻动下,交刀在耳间轻轻地旋转,耳朵里的脏物应刀而落。只见顾客眯着眼半睡半醒地在推子、剪刀等工具悦耳的交响中享受着悠然美妙的感觉……

终于,老人轻轻地在顾客身上敲打起来。只见他一双瘦削却极有劲道的手开始“噼噼叭叭”地在顾客的头部、颈椎及背部有节奏地敲打着。从头顶到脊椎、从双肩到指尖,那样子竟像是盲人按摩,使全身筋骨舒畅、血脉通顺给顾客带来健康!

 “老师傅,你理一次发收多少钱?”我问道。

“五角。”老人笑吟吟地回道。

“五角?啊呀,跟不收钱似的。你做了这么多套路,那点钱就打发了。现在发廊,简单理一下就得四五块。要是染一染吹一吹,上百元都打不住。”老人笑着对我说:“过去,我靠这门手艺要养活全家人,那是要挣钱的。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连我的儿女们都老了,并且都是儿孙满堂,不需要我来挣钱了。你不晓得,好多老朋友老顾客说他们没有地方去理发,发廊的年轻人不但收费高,而且还不愿意接受这些老年顾客。我就来了,收钱不在多少,就作当是与老朋友见面,混个时间吧。还说明我能做点事。再有,我真想把一套手艺传给人,我在这儿摆摊子,就等哪天有人来学。”

  我要离开时,老人竟有些不舍。他想了想说:“你要是不嫌弃,我为你理一次发吧。难得你还能念及我这样的手艺。”我欣然领受。有几位侯理的老人还让我先理。我推不脱盛情,也就顺了他们。在我理发的过程中,我们又聊了好久,真象老朋友似的。我突然想起挎包里的照相机,就为理发师傅摄了几张照片。我当即找个照相馆打印了几张,送回到理发担子跟前,不光送给了理发师傅,还为落入镜头的顾客各送一张。他们捧着那照片,那副高兴劲儿,只怕遇到大喜事也不过如此。

临了我说:“大爷,你这手艺真的还有好多可学的东西,你就在这摆摊,说不定就有人来学艺了。再说,你这副好心肠真的叫人感动,到了啥时侯也不会叫人忘了。”

理发师傅笑一下回答道:“难得你留下这话,我摆摊给人理发没有白摆。其实,我重来这儿摆摊都摆了两年多了,没有一个人来问学艺的事。唉,我想开了,人都要死的,何况手艺。我都这么大岁数了,断不断手艺随他去了。作当是混个心焦吧。那天我就死了,这担子也就没用了。”

理发师傅的话,让我一阵心酸,可我又不知道怎样回答他。想了半天才说出一句安慰的话:“就算是那样,这镇上的人也不会忘记你。叫人记着,还有比这更有纪念意义的事吗?”老汉听见这话,脸上绽开了孩子般的笑容。

待我重返单位时,眼前总是晃动着那推子、梳子、耙子之类,总觉得心里有点说不来。似乎在为那些即将隐世的生活画面惋惜,更为一些特殊工具和技巧不再被采纳和延用而惋惜。当然,更打动人心的还是那位理发老人不以钱重,甘心为人做事的纯朴与善良。而我那纯朴故乡的剃头担子,尚属我内心一隅深藏之一的寄托,也是我对乡里乡情的些许怀念。

 

文章评论

思侬

六一前,你重归故里,想起了童年的往事,看到了剃头担子,描写的文笔流畅,令人感慨,也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谢谢!

风清云淡

一条留言,捎去我浓浓的关怀;一句问候,带来年后上班的喜悦。无论何时何地,你的快乐总是我最大的心愿,真诚祝朋友一切顺利,工作愉快。

风清云淡

真诚的心灵相见,纯真的友情把你我相连;绚烂着的美丽,把我们的生活装点;温馨的芬芳中,飘逸着对友友的眷恋;一次次的问候中,留下的全部是真情点点..... 把真诚的祝福送给最难忘的你

南官元岚

是个文学天才啊 这文笔描写的非常细腻、感情啊,我敬佩。赞你一个。[em]e179[/em]

强珍宇

你总能发现人世间的真善美!观察的够仔细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热爱生活 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段美好记忆吧 [em]e100[/em]

天行剑

善于留意生活,才能写出这么感人的文章。

天行剑

文章短小精悍,把传统文化弘扬了一把[em]e179[/em]

寂寞白松

大家都在说保留非物资文化什么的,但你在用真实的双眼告诉人们:我们不一定要找很宏大气魄的什么才算,这些让我们熟视无睹的才是宝贵的财富。

不倒翁

[ft=#ff00cc,4,]文笔流畅,内容朴实,是作者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的结果。拜读此文,不由得回想起过去背街小巷剃头老人摆摊的场景,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回忆。[/ft]

含笑

叙事融合着抒情,让走过那个时代的人怀旧、感慨。欣赏[em]e179[/em]。

淡如菊

我们家属院门口就有一70多岁的老人,在摆摊剃头,一样的老式家具躺椅,剃刀架子,套路手法,可没有舒服耳朵的那套,老人光顾多多,一次收费五元。

泉水滴答

写的非常好,细腻详实,栩栩如生。仿佛亲力亲为,你真是太有才了。

无奈人生

文章感情真挚,描写细腻,文笔流畅,体现了文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文章,是诗是画,一幅幅童年画卷让人留恋。恭喜你,期待下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