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个人日记

             
         雨涤春色。水龙泽惠。楹联驱祟。爆竹烟花送瘟神。除夕尽、迎新岁。
         玉液珍馐且一醉。祝天伦相会。新景来年再描绘。
算尘事、终难遂。
                                          ——调寄《留春令·过年》
         中国人过年的习俗,具有区域和民族的多元性,东西南北中各异。春节是汉民族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有些习俗被固定下来流传至今。譬如,南、北方人过年都有祭灶、扫尘、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倒贴“福”字、放鞭炮、发压岁钱、吃年夜饭、吃年糕、除夕守岁、正月初一“团拜”、正月初三“归宁”(即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等习俗。(年糕与“年高”谐音,寓意年年高升。)
    北方人有过年吃饺子的习惯,饺子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南方人吃年夜饭有不动全头鱼的旧俗,“全头鱼”寓意“全年有余”。现在,为图方便,许多城里人下餐馆吃年夜饭,一家老少团聚一起,其乐融融。
     都说如今的年味淡了,也许是因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愈加丰富了,平日里的吃穿与逢年过节时没有多少差异;或是过年的应酬多,费用高,压力增大啦;所以,许多人有“恐年症”。有朋友说,年终的奖金还没捂热呢,就装进了压岁、拜年的红包咯。但即便如此,大多数的中国人还是不远千里赶回家乡过年,盼望着与亲友们团圆,重叙天伦之乐。
    2012年,壬辰年。壬,十天干之一,五行属水;辰,十二地支之一,生肖属龙。故壬辰年是“水龙”年。年末年初,老家接连下了几天雨,一路泥泞,和着鞭炮烟花的残余物,处处垃圾。老人说,年末年初下雨,意味着风调雨顺,瑞雨兆丰年。
      
        贴春联的来历: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贴春联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
     
      放鞭炮的习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因为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一直沿用至今。唐朝把它称为“爆竿”,后来也称为“炮仗”。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爆竹很快成为一种驱害避邪的神物。

  燃放爆竹,除了在新年到来之前希望邪去福来,祈求保佑一年平安如意,人们还用来志贺婚礼、开业以及重大的庆祝活动。

      

        关于除夕的传说:很早以前,出了一个妖怪,名字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娃儿,晚上就要去糟踏她,糟踏后还要吃了才心甘。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他喂的那条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带起那条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夕”平时白天不出来,太阳落了坡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夏历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守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出来了,它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它,“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夏历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祛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留春令,词牌名,双调五十字。前片五句两仄韵,后片四句三仄韵。  有多种变体,其正体格律是:

        

         仄平平仄。仄平中仄。中平平仄。(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押韵)    上阕

  

         仄仄平平平中仄。(押韵)仄中平平仄。(押韵)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押韵)  下阕

        

         注:“平“即阴平、阳平字,“仄”上声、去声、入声字,“中”即该处可用平声字、亦可用仄声字。

 

文章评论

夏心若秋

你真是知识渊博。看你的文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