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手链纹路讲解

休闲搞笑

 
图片

图片

                                          海南黄花梨分8种纹路:
       
 狸脸,鬼脸,山水纹,蜘蛛纹,虎皮纹,蟹爪纹,闪电纹,X形纹
 
           黄花梨具有绚丽的花纹吸引着广大喜爱黄花梨木的人,故有人给一些纹理起了一些名字如狐狸脸,鬼脸,山水纹,蜘蛛纹,虎皮纹,蟹爪纹,闪电纹,X形纹等,对于喜欢黄花梨的木友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这些纹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山水纹:顾名思义纹理如高山流水,动如波涛汹涌静如止水,大多在一些大件物品上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手串这些小件上面是也可以体现出山水纹的魅力,下图所示:

黄花梨山水纹


                 鬼脸纹:黄花梨树上一个树杈,反映到主干上时,会形成一个疖痕,这个疖痕就叫鬼脸,鬼脸像一张脸一样,要让人一眼看去能想象出一张脸或一张动物脸叫做鬼脸纹,鬼脸也称为"鬼脸儿" " 娃娃脸",下图所示:

                                  
黄花梨鬼脸


              鬼眼:鬼脸上往往会有鬼脸纹,鬼脸纹集合形成一只或多只眼睛叫做“鬼眼”,有的鬼眼生动,诡异,犹如魔鬼之“眼”在上图中可以形象的看到,下面也有关鬼眼图:

黄花梨鬼眼


               虎皮纹:虎皮纹似猛虎身上皮毛的花纹色彩斑斓美丽,金黄色的黄花梨或黄色的黄花梨上出现的纹理才可叫做虎皮纹,下图所示:

             

黄花梨虎皮纹


                              蜘蛛纹:形似蜘蛛,纹理如蜘蛛脚,下图所示:

 

黄花梨蜘蛛纹


                               闪电纹:多出现于树木结疤处,形同闪电划过形成不规则的纹理,下图所示:

                                          
黄花梨闪电纹


                          X形纹:纹理图案形成X形,图片如下:


                                                                           油梨与糠梨的辨别



 


油梨与糠梨属于海南黄花梨的两种类别,由于不同的生长环境它们的木质也不一样,因此就派生出这两种类别。

                                                    油梨

                     油梨,也有叫油格或者油料,是海南岛西部山上长的树,因为土地贫瘠,生长速度很慢,但质地坚硬、细腻。

特点:颜色较深、比重大,密度好,油性强,但纹理一般。

颜色:主要是深褐色,紫色,有些接近黑色。

产地:产于海南的西部,比如昌江,乐东,白沙一带。

                    油梨质感强,毛孔小,或者几乎找不到毛孔,其密度高,大部分可以沉水,一眼看去冥冥中一股贵族之气从东而来,内在的质感让人时而外乎所以,时而让人飘飘欲仙,油梨珠子与糠梨的荧光不同的是,其一般呈现玻璃质感,来得透亮。

油梨制作的珠子比较完整,不容易开裂,但是颜色深,纹理比不上糠梨层次分明、绚丽,其不好长期盘玩,因为盘玩不当容易让珠子颜色加深,最终可能会是一颗透亮的黑球(可以通过打磨表层从新展现)。故此,油梨珠子比较娇气,需要细心爱护,属于细品细赏类物品。

                                                   糠梨 

                  糠梨,也叫黄梨或糠格,是长在东部的丘陵地带、接近平原地方的树,因为土地肥沃、生长速度较快,但质地偏软且不细腻。

特点:颜色较浅,比重和密度稍差,油性也稍差,但纹理好。

颜色:主要是浅黄、金黄、浅褐色和红褐色居多。

产地:产于海南的东部和东北部,比如三亚,海口一带。

                 糠梨纹理绚丽,鬼眼迷离、层次分明,美轮美奂,如诗如画,时而精灵煽动,时而百川归海,总有耳目一新之感,糠梨做的珠子比较适合长期盘玩和佩戴,因糠梨珠子颜色比油梨浅,珠子盘玩的过程中颜色会不经意的加深,即便是布盘颜色也会有所改变,尽管如此糠梨纹理依然如旧,质感逐步增强,美不胜收。盘玩一段时间后珠子一般呈现荧光,晶莹剔透。

然而糠梨的珠子保护不好则喜裂,特别是气候干燥的北方,而且制作工艺或珠子的过程中,发生裂纹的几率很大,特别是海口一带的木料,另外由于油脂相对较低,所以糠梨的珠子棕眼稍大,即毛孔比较粗。



                                                关于小叶紫檀中的黑筋、黑线、黑斑 


图片

                  许多刚接触小叶的朋友用玉石的思维来看木头,一看到黑筋黑线就不喜欢,影响品相,还有听说容易裂,那里面到底有何讲究,今天这里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先来看一块原始木料

由此可见黑色部位多伴随裂隙而产生。


首先如何定义黑筋黑线

                 紫檀的结构是由紫檀素与木纤维发生交织而形成的,由于两种物质的交织和相互作用使紫檀的韧性和硬度比其他木材要高,木质也会更致密。木头的主要成分不止是纤维素,另外还有少量淀粉,蛋白质,水分及矿物质等。

                  对于黑筋黑线目前未有权威说法,大部分黑筋黑线都同时提及的,也是小叶的一个特点。黑筋和黑线有一定的区别,不能一概而论,黑筋多数是不规则的,多由外部因素引发,黑线就是黑色的年轮线,生长在恶劣环境当中的老料都是有黑色一圈一圈的条纹,多由自身的黑色素聚集而成。

                在紫檀的裂隙上带的颜色叫黒筋,紫檀的表皮较粗松易裂,雨水等一些杂质很容易黏附并渗入紫檀后开始腐蚀坏死形成黒筋,做成工艺品后形成的黑色块状称之为黑斑。

                   黑线其实就是紫檀中存在的一种黑色素,在紫檀中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是老料紫檀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棵真正的老料是不可能不带黑筋的,新料黑筋跟老料黑筋完全不同(这里是按照紫檀素含量判断新老料),老料颜色往往没有新料艳丽,切开后黑筋与暗红材质区域会有过渡色,新切面有的会有3种过渡色,黑色,暗红,橘红。新料因为紫檀素含量不多,所以黑筋与艳丽的红材之间没有过渡色(相当于没有PS上面的羽化效果)。再细致分辨新料的黑筋为贼黑如木炭一样,老料黑筋透着红色。


黑筋黑线是否影响品相?

                 市面上所见的所谓底子干净或超干净的通常都是新料。就我接触的很多家具料来说,带黑筋黑线的少,因为做家具多用大料实心料,所以新料占多,而工艺品特别是珠子对原木直径要求不高,故多用老料空心料。有些人对紫檀不了解,加上商家也炒作新料的干净,所以现在比较流行底色干净的料子。

                  带有黑筋黑线的珠子,经过长期佩戴、把玩、形成包浆后,整条珠子变成深紫红色,黑线也就看不到了,没有好与不好之说!笼统地认为有黑线的紫檀不是好料是对真正意义上的紫檀老料进行的误解。

所以就品相来说,在前期多少会有影响,后期基本不是个问题。


带黑线的好不好?

                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喜不喜欢之分。单颗带黑线没什么,如果一串都带黑线呢?

以前我在淘珠子的时候,就看到旁边一个人他只挑带黑线的,然后串成一串,很有一种统一的美感。有人称之为“一线天”,也不失为一种另类的审美情趣。


黑筋黑线是否易裂?

                  紫檀油性足,密度大,但如保养不当,会出现开裂的现象。曾经我在逛潘家园的时候,就看到一摊主把一堆珠子暴露在太阳底下,也没密封,北京天气干燥,当时就看到好几颗油性足密度大、无黑筋黑线堪称完美的珠子都开裂了,着实让人看了心疼,所以说再好的珠子,如果保养不当,也会开裂。只能说同等条件下,作为外部因素形成的黑筋黑斑裂的机率大一些,内部因素形成的黑线则更没有易裂的说法。所以不是说黑筋黑线就等同开裂,说到底还是个保养问题。


                                           小叶紫檀新料、老料

 


                   最近一些朋友老是在问,什么是老料啊,有什么特点啊,鸡血红底料的为什么那么贵?希望这篇贴子能成为一个普及贴,让各位木友能更加的了解小叶紫檀。


一. 小叶紫檀的历时

                说到小叶紫檀的新料和老料问题,首先就要知道小叶紫檀的一些历史渊源: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紫檀为皇家所重视。海上交通的发展和郑和下西洋,沟通了与南洋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各国在与中国定期和不定期的贸易交往中,也时常有一定数量的名贵木材,其中包括紫檀木。但是这对中国宠大的统治集团来说,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于是明朝政府又派官赴南洋采办。随后,私商贩运也应运而生。到明朝末年,南洋各地的优质木材也基本采伐殆尽。尤其是紫檀木,几乎全被捆载而去。截止到明末清初,率当时世界所产紫檀木绝大多数尽汇集于中国。

                 清代(公元1616年-1911年)所用紫檀木全部为明代所采,有史料记载,清代也曾派人到南洋采过紫檀木,但大多粗不盈握,曲节不直。根本无法使用。这是因为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明代采伐殆尽,清时尚未复生,来源沽竭,这也是紫檀木为世人所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欧美等西方人士较中国更重视紫檀木,因为他们从未见过紫檀大料,认为只可作小巧器物。据传拿破仑墓前有五寸长的紫檀木棺椁模型,参观者无不惊慕,以为稀有。直到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见到许多紫檀大器,才知道紫檀精英尽在中国。于是多方收买,运送回国。欧美流传的紫檀器物,基本上都是从中国运去的。由于运输困难,他们一般不收买整件器物,仅收买柜门、箱面等有花纹者。运回之后装安木框用以陈饰。

                   清朝中期,由于紫檀木的紧缺,皇家还不时从私商手中高价收购紫檀木。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差不多每年都有收购紫檀木的记载。这时期,逐渐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不论哪一级官吏,只要见到紫檀木,决不放过,悉如数买下,上交皇家或各地织造机构。清中期以后,各地私商囤积的木料也全部被收买净尽,这些木料中,为装饰圆明园和宫内太上皇宫殿,用去一大批;同治、光绪大婚和慈禧六十大寿过后已所剩无几;至袁世凯时,遂将仅存的紫檀木全数用光。

紫檀雕西番莲大平头案


                  从上述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制作各类工艺品所采用的紫檀老料,其生长年限一般在1500年~2000年左右,历时最多也不过500年,而且极品的紫檀我们只能在一些明清紫檀家具和明清木料商流传下来那里才能看到,而在存世不多,很多艺术品都在战乱和斗争中损毁。


二. 小叶紫檀的成材年限

                  再说说小叶紫檀的生长过程,先说下目前印度人工种植的小叶紫檀,由于土壤,人工施肥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其生长年限一般在50~100年,待其长至500px左右,就会被人工砍伐,大家都知道”十檀九空“,人工种植的小叶紫檀要是长得再粗,就会有空洞出现。会影响以后材料的加工使用,当然就会影响卖出价格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新料,大部分其制作出来工艺品,导孔粗大,材质较为粗糙,基本失去了小叶紫檀独有的韵味和欣赏价值,这种料做成手串一般被称为,同料顺纹的的通货手串。

                 而野生老料受土壤和阳光的影响其成材十分的缓慢,一般有种说法叫“百年寸檀”,对于那些能看清楚切面上年轮线的紫檀来说,平均沿半径方向每一毫米就会有3~5条年轮线,也就是说每一厘米需要生长30~50年,每寸需要生长100~160年,我们可以看到的紫檀木材,小的直径在10厘米左右,比较常见的一般在20厘米左右,超过30厘米的极少,对于直径20厘米的紫檀来说(也就是半径10厘米)其至少生长了300~500年,多了可能有500~600年,以上就是目前老紫檀野生林的普遍情况。

三. 小叶紫檀新料和老料的颜色

                    紫檀的幼苗是没有紫色心材的,只有长到一定年份的紫檀,心材才会慢慢变成紫色,从理论上说形新鲜的紫檀素应该是桔红色的,与氧气接触氧化后会慢慢变成紫红色,而质地极好的紫檀,感觉就是纯紫檀素压成的,几乎没有木纤维的感觉,雕刻和打磨时质感类似于软玉,所谓的老紫檀棕眼细密,或者几乎没有棕眼,原因就在于许多的棕眼几乎被紫檀素充满了,几乎不可见。


我将一颗老料珠子锯开做了下比较

老料手串


其中一颗备珠的切面图


新料 顺纹手串


新料备珠切面图


                   同样的原因,不少老紫檀的年轮线由于紫檀素过多几乎不可见。紫檀素密度大,而木纤维密度小,所以一般来说含紫檀素多的老紫檀,其密度就较大,干透之后也可能超过1.3,但是也有例外,有时候砍伐下来的紫檀由于存放的条件不同,会引起紫檀内部纤维的风化腐朽,而紫檀素还是那么多,其密度也会降低。

                     新料紫檀由于生长时间短,积累的紫檀素也不多,因此其密度不高,。因此只有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的野生紫檀才能被称为老紫檀。


四:结论

从上面的三个反面的介绍,我得出的观点如下。

1.新料(50~100年),就是现在所谓通货的同料顺纹,其生张年限不长,内部紫檀素积累不够,材质也较为疏松,密度较低,存放时间很短

2.目前的我们俗称的老料(300~600年),必须在野生环境下生长成材,其材质紧密,紫檀素浓郁,切下来的木屑刚刚开始呈桔红色,经过几天到1周的氧化,就会变成紫红色。


下面我将常见的一些老料底子作一下介绍。

(1)樱木紫檀,又称为瘿瘤,瘤疤紫檀,基本均为老料,一般在树根处容易看到,其木纹优美,无一重复,乃是欣赏之极品,但是其容易开裂的特性使我们又爱又恨。


(2)鸡血红底料的鸡血紫檀,为什么叫他鸡血红呢,因为其开料之后不久就会呈现鸡血般的艳红,而3天左右就会变酱红色,1周左右就会变成紫红色,一般这类紫檀直径都在20厘米以上,紫檀素极其浓郁,鸡血红底料的紫檀不管其带不带金星都是极其好的盘玩佳品,这类紫檀工艺品很容易包浆,而且包浆后呈现的基本上都是紫红色。鸡血红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