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方言话郐氏渊源

桃源闲侃

       
    二月二的一大清早,又是鞭炮齐鸣,那是虔诚的人们在敬天敬地呢!春风送暖,大地回春,春天是个开始的季节,上敬天下敬地,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每年的二月二除了敬天敬地,小孩子们都要洗头、剪头发,叫洗龙头、剪龙头,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还要吃一种食物——煎饼。煎饼当然是山东的煎饼卷大葱最为正宗了。按理说煎饼是山东人的传统食物,和我们东北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要说起这些,就要追溯到百年前的那次大移民,也叫闯关东。提起闯关东大家都会想起热播过的电视剧《闯关东》,这部电视剧就是描述那次大移民的艰辛历程的。

   大连和山东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大连地区复州城镇以南地区90%以上都是那次大移民时迁移过来的,就是俗称“闯关东”。因为当时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烟稀少,而山东地处中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人文底蕴,地少人多,再加上连年的灾害,造就了当时的那次声势浩大的移民潮。

   现在,复州城镇以南很少有原住民和最早原住民满族人生活,他们大多积聚在复州城镇以北的地区,而复州城镇以南地区多以山东籍的人为主。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祭祀活动多以中原文化为主。所以大连复州城以南的人们说话还残存着很多山东方言,既有北方口音,又有山东方言,听起来很有趣!

    桃源是正宗的北方旗人,不在“闯关东”之列,觉得我们这里的方言很有趣,特整理了几句生活中常用的方言,说来听听。

       邻居溜(刘)大大(大爷、大伯)平日里闲来无事喜欢放几只央(羊)看几头妞儿(牛)小椅(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卡(渴)了哈(喝)几壶小酒,也不用什么好菜,有勃菜(白菜)和都呀儿(豆芽)尺(吃),亦能一醉(贼)方休。逮(也是吃的意思)饱了,哈足了卡睡了(困了),想起门儿(明天)还要放央、看妞儿,洗洗爵(脚)就进入梦乡了。

    夜儿(昨天)呵儿(黑天)溜大大赶着他的那起把(七八)只妞儿央,回到了院子里插着小烘(红)旗儿的家里,和溜大妈唠嗑,提起了果蔫(过年)那天遇到的一个彪子(傻子)那彪子真是血彪、血彪的(特别傻)非雪(说)俺家的驹(猪)是他家的驹,借(这)把俺气的啊……

    未完待续,还有很多,一时想不起来,俺桃源是业余的非专业,不太会说,等想起来了接着 说,哈哈!

 

 

       郐姓就是本地最具代表性的闯关东之后裔

       周武王灭商纣后,将祝融的后代封到郐(今河南密县),后建立了郐国。到春秋时期的周平王二年(鲁孝公二十六年,郑武公二年,公元前769年),郐国被郑武公所灭。 郐国被郑国吞并后,其君的后代中有人就用原国名“郐”作为自己的姓氏,称郐氏;也有人因失国而去掉“邑”偏旁,用“会”字作为姓氏,称会氏。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妘姓,出自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连山氏祝融、炎黄子孙姓氏起源族谱世系》记载,颛顼帝之孙祝融约在公元前2125年建都于郐(今河南 新密 曲梁乡大樊庄村溱水东岸古城寨)。

  其第二代后裔约在公元前2093年有因居邑名称而为姓氏者,分衍有祝融氏、郐氏,后再分衍有祝氏、融氏。

  其第三代后裔即典(太典),亦称烈山氏,将都城迁往烈山(今河南密县南部、湖北随州曾都区厉山镇九龙山烈山),分衍有厉山氏,后迁厉山(今山东菏泽厉山),后再分衍有烈氏、列氏、厉氏、历氏。

  其第四代后裔即少典,亦称公孙氏。母亲即为蟜氏女安登,又称任姒,厉山氏,姜姓,后迁往姜水(今陕西岐山横水河、宝鸡一带),在公元前2027年生长子即炎帝神农氏,后生次子少典氏。

  其第五代后裔即石年,奔水氏听为妃,尊卢氏之女为妾,分衍有勖其氏。

  其第六代后裔即临魁,分衍有堇氏、权氏、不浩氏、端氏、女娃氏、邛氏、柱氏、起我氏、巨駓氏

  其第七代后裔即承云,分衍有伊氏、宛氏、陈氏、仓氏、神氏、农氏、耆氏、庆甲氏、衡氏、芒昧氏。

  其第八代后裔即明,分衍有监氏、夷栗氏。

  其第九代后裔即宜,为越南开国之君,分衍有谷氏、伯坚氏、节氏。

  其第十代后裔即来,分衍有赫胡氏

  其第十一代后裔即裹,分衍有封胥氏。

  其第十一代后裔即封胥,为赫胡氏之子,妣女娥氏。

  其第十二代后裔即依卢,妣九方氏。

  其第十三代后裔即启昆,妣有蟜氏附宝,北迁于有熊(今河南、山东间熊耳山),分衍有有熊氏。

  其第十四代后裔即黄帝,亦称有熊氏、轩辕氏,元妃西陵氏嫘祖,二妃方雷氏女节……

  如此看来,郐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比中华姓氏群体的始祖少典氏、神农氏还早两代,比黄帝轩辕氏更早十三代。

  第二个渊源:源于妘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清朝朱骏声所著《说文通训定声》中记载,“郐氏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而据河北省政协《文史精华》主编石玉新所著《华夏姓氏考》中记载:“郐氏出自姬姓,以国名为姓。”

郐.GUI,读音同"桂’.传说战国时期郐国为郑国所灭.郐国各王妃带着家人四处流浪.隐姓埋名将郐音改为GUI音.从此民间流传郐为GUI音.而当时已有郐风,郐音同"会"(KUAI).后官方一直以郐通"会",读KUAI音.至今民间,官方对"郐"字读音不同.由于当时郐风和成语"自郐以下"之典故官方一直以郐读KUAI音,可见是没有错误,而字典是由官方所订,民间姓郐的人太少,官方不知该姓读音已被民间所改.因此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

现在因千百年的民间习惯,字音现在应改GUI音,字典是应该修订了.

  今河南省新郑、密县,山东省高密县、威海市文登县,均有郐氏族人分布。文登县的郐氏族人是在清朝初期从云南迁来该县安村,以姓氏命名为郐家村。 今在河南、山东、吉林、黑龙江、辽宁、江苏、安徽、河北皆有分布。“郐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素,不乐权荣。”

  它的意思是说:我是古郐国的一位普通人,是在幽静深山老林中所生;胸怀朴素的大道,不愿拥有权势和荣华富贵。

  这是魏伯阳的自我介绍,明确地述说了他的籍贯、身份地位和志趣。

  “郐国”,是魏伯阳追述自己远古的籍贯,他采取了舍今用古的隐喻手法,舍去了籍贯当今的称谓,这是古今文人惯用的手法。“郐”,又写作“桧”,原为西周初年的封国,到春秋时为郑武公所灭,将其地并入了郑国。古郐国都城至今尚存,在今河南密县东35公里的曲梁乡大樊庄东北,溱水东岸的故城角寨子村。郐国在西周建国以后,是一个文化相当发达的诸侯国,《诗经》里有十五“国风”,其中就有“郐风”四首。

  在郐国的南邻,有一个小国叫密国,也是西周的封国,也是到春秋时,被郑武公所灭,并入了郑国。西汉时,在古郐国和密国的原址上,建置了密县。东汉时,密县属于中央直辖区河南尹(治所在洛阳)的二十一个县城之一。

  密县位于中岳嵩山东麓,三面群山(有大隗山、梅山、径山等)围绕,山谷丘陵多,平原少,起伏不平的浅山丘陵区。

  这个优美的自然环境,正是魏伯阳所描绘地“幽谷朽生”之处。由此看来,密县的古称为“郐国”无疑,“郐国鄙夫”就是“古郐国人”的谦称,而隐去了“东汉密县人”的今称,所以,魏伯阳当为“东汉河南尹密人”,也就是洛阳密县人
图片 

文章评论

走鐹菂蕗

[ft=,2,]恭喜你本空间制作的不错,大有长进,[em]e179[/em][/ft]

* 枫叶 *

[ft=,2,]或许正因俺是山东人才倍感亲切吧![em]e100[/em]遗憾的是对这些历史资料一窍不通[em]e106[/em][/ft]

YcjR

[ft=,2,]民俗历史,好详细[em]e179[/em][/ft]

不爱干活

[ft=,2,]行!,好!很好!不愧是郐家人!对郐家历史了解不少呀!这可是大多郐家人不知道的呀! [em]e179[/em][em]e190[/em][/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