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尚往来

个人日记

国人对于“礼仪之邦”的“自夸”,概非浪得虚名。那一套涉及方方面面的繁文缛礼,历经损益,发扬传承了这几千年,有史可证,有章可寻。上古虽有孔圣人的“礼崩乐坏”和“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担忧;及今再有“人心不古”的感叹和充满了把“礼仪”当“利益”的辛酸;而那一种气势恢宏的文化道统并不曾绝迹,长远了看,仍是值得欣慰的。
无事时手机淘宝,惊见八百元一两的西湖龙井,这之于我年前淘来的六十元一两的茉莉——这也是我迟疑数日终咬牙的决定——简直是天差地远。但我相信,这“奢侈”必有人去买,也必会当做“礼”送出去的,绝不会等到沤烂了打折的。至于“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就不是我可卑怯地妄猜了。
徒弟属于九零后的新人,标新立异,交游甚广,却时常抱怨你来我往的手头的局促。然抱怨只在嘴上,那“笑谈”竟未见的心酸。昨日车上,我接到一同事久不联络的电话,说兹订于某月某日犬子结婚喜宴,望届时光临,切切!我一时犯晕,就和徒弟多啰嗦了几句说:六年前那人结婚(二婚)叫的我,五年前我女儿圆锁没叫他,原因是此君“人品”不周,窃以为不是一路人;又说几年里一直不曾往来,却在去年春节破天荒地收到他的拜年短信;这般蛮横巧滑的硬塞皮球之举,我如之奈何?……徒弟断然说,当然要去,等女儿结婚也叫他,前后一并收回去,这才叫“礼尚往来”!
徒弟的话让我哭笑不得,却也不置可否,不免油然而生“后生可畏”的喟叹!……《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且不论时下人众,皆把“礼”当“利”看待;我的对于同事的“不发请柬”貌似失礼在先了——我不邀请,对方如何知道——或将背上“待人不周”的罪名。徒弟更不会理解我的“任性的理由”——想必大多人不会认同。其实,对于诸类事序的邀请,我是必去的;即便不能脱身也要设法“礼到”。至于将来赶上自家之事,还是另行决断的;假如让别人尴尬,我还是愿意“失礼”在先了。
“随礼”发展到这局面,对于工薪层的老百姓来说,实在是左右为难的痛心事。一月拘赶上二三,工资入不敷出,自家的“口粮”都成了问题。然而,这又能怎样呢?社会人生,总不能各自地封闭起来,老死不相往来,那样就更可怕了。我主张传统是不能丢弃的,只能做与时俱进的改良,试时地剔除因袭的糟粕,更要避免矫枉过正的弊病!当年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对“封建礼教”大张哒伐;生前一马当先,死后倍极哀荣;可对于朱安——背着“名分”苦了一辈子的女人——似有不公吧!?
“封建礼教”与我说的“礼尚往来”似是而非;“文化革命”与我的“空间日志”毫不沾边,不多赘述。文首,我提到“欣慰”二字,并非是自诩“道学先生”的“伪善”,只是我这个小人物灵机一动的思考罢了。对于传统的继承和沿袭,虽然有些离谱、变质的倾向,可毕竟把握着主题,留有契机;传统并没有弃绝,必将有待于民众心智的不断开化和文明进程的进步了。



2015.4.23

文章评论

大海洋

古人说:礼而不往是小人。[em]e120[/em]

霞光漫天

@{uin:601729730,nick:♂一笑而过,who:1} [em]e160[/em][em]e160[/em]

成就自己

这就是中国人际关系特有的“内耗”;民族的劣根性。这也是社会腐败的原因,你没有被潜规则就是幸运了

霞光漫天

@{uin:2530014663,nick:淮镇闲叟,who:1} 熊猫茶敬上![em]e160[/em]

叶开

“过去式”已经过去了,“现在式”正运行?

冷漠尘世孤独客

古人说礼乃人格,品质,精神,发自内心敬慕;今人言礼乃为物质的馈赠,为得私利而非由心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