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精神分析语录(转)

个人日记

曾奇峰精神分析语录
1.短板效应在家庭中同样适用。亲密关系的质量往往是由夫妻两人中早年有更糟糕的亲密关系的那个人决定的。早年过得糟糕的人,对家庭影响更大,还会让过得相对不糟糕的那个人有内疚感。

2.挑剔,是为了避免潜意识里跟别人过近的距离。有时候挑剔别人,是怕跟别人融为一体,这也是很多人吝啬表扬的原因。

3.从精分的层面,矛盾的事物都是一回事。如,爱和恨是一回事,渴望亲密和对抗亲密也是一回事。

4.凡是父母标榜”为孩子好,为孩子的利益”,本来应该离婚而不离婚,其实是为日后“攻击”和伤害孩子做准备,因为今日的妥协都会在日后对孩子进行“报复”(吃了亏要在孩子身上找回来)

5.一个单亲妈妈,如果过于自我强调单亲妈妈这一事实,是为以后家庭出点什么问题做准备。

6.多子女家庭,如有一个孩子被虐待,他的受伤害程度只能排第二(心理上),受伤排第一的是旁观的孩子,因为受虐者的攻击性可以释放(针对施暴者),而旁观者的攻击性释放出不去,就变成了自我攻击--内疚。

7.任何“受伤害”都是施与者和接受者双方“合谋”的结果,没有合谋就绝没有受伤。

8.佛教作为信仰是个人自由,但有些人信教有病理性的特点,这很不好,也是对宗教的亵渎。例如,有的人觉得我捐了钱给佛,佛就会对我好一点(把佛变成受贿者,而不是本来的施爱者)。精分上这是自我功能外包。

9.家长对孩子的高要求本身就是虐待,孩子变成家长期望的奴隶,是“被活着”。不断的要求孩子优秀本身就是对孩子表示-你不优秀,孩子就会在“我不行”的负担下往前走(而不是在“我很行”的状态下轻松的成长),孩子总是在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行”,极端情况有可能会导致自杀(试想那些为了父母的期望考上名校却抑郁甚至自杀的学生)。

10.女儿对男人的态度往往是从妈妈那里习得的。

11.一个强势的女人(家庭中)往往是有很深刻的孤独和哀伤的,她一定是亲密关系中受过伤的才会强势(认为只能靠自己)。

12.父亲或母亲过度的投入工作,等于回避乱伦(精分术语)。害怕过长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害怕与孩子过高浓度的关系。

13.乘风破浪的气势跟是不是在大海里游泳没关系。

14.总是期望孩子成为家长希望成为的人,是对生命本身的扼杀,也降低了孩子将来的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孩子会“被长成”那个样子。

15.成为父母的人会想办法在孩子身上重复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如小时被打也会打孩子)

16.夫妻离婚后,如果还能有效执行各自作为父母的功能,对孩子的负面的影响会减小。基本原则是,不要当着孩子互相说坏话,那样会让孩子有撕裂感,不知道相信谁。

17.一旦父母觉得孩子对某事物过度在意想要改变(比如上网),那么让孩子加重在意的方法就是你也很在意。你的在意强化了孩子的在意。(好的做法是不去在意,孩子自然会好。)

18.如果一个人总是觉得自己很惨很糟糕,这是在自我催眠,这样的结果是真的会使事情更糟糕。

19.在意别人的看法等于是把别人的语言“性欲化”,是允许别人对自己边界的插入。这是非常不好的事情,完全没有自我保护。

20.只要是胃的问题都跟情绪有关,只要是情绪的问题都可能导致胃的问题。“我爱你就让我的胃跟你连在一起”,胃病是精神的投射。
心理咨询13908500505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