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囚》读后感

个人日记

因为从朋友那儿借来的《一个女人的史诗》一书,开始特别关注起了 严歌苓,早上去图书馆,发现一本叫《老囚》的书,没啥事儿就给看完了,看的心里特不舒服。
《老囚》故事以新中国刚成立为时代背景,以一个从死刑到死缓在劳改营里待了三十年的八十岁老囚刑满释放后住在自己唯一的亲人女儿家里,老是喜欢搜刮家里的零钱为引子,以老人喜欢偷偷看电影为线索,讲述了在劳改营里的老囚,听说自己朝思暮想的女儿在一部电影里当演员,历经种种苦难、坚辛和生命危险去一个三十公里外的场部,从一场电影里面看女儿一眼的故事。
为了这一眼,为了对女儿的思念,他什么都搭进去了,拿珍贵的派克金笔贿赂王管教,拿自己仅有的一瓶进口止疼药引诱另一个劳改犯为他打掩护。冰天雪地里,被岗哨发现差点开枪打死,又成功地躲过戒严的卫兵,踩着大雪走一天的路赶到场部,在只剩十分钟的电影里看到一个误以为自己女儿的女子,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思念,高高的站在两个凳子上面盯着电影里十几年没见面的“女儿”嚎啕大哭。为了这一眼,他差点丢了自己的老命,身上汗湿又结了冰的棉袄棉裤笨重到把他跌得牙齿都掉了,嘴上的血也冻了。只为这在他生命中弥足珍贵的一眼,一个老囚赶去一个三十公里外的场部看了一场只剩十分钟的电影。
刑满释放后,老囚投奔这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他见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女儿并和她生活在一起。
事实原没有想像的那样,真正见到女儿那一刻,他就永久地失去了她的爱。也许他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她的爱。女儿从来不叫他“爸爸”,外孙女说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过:不要有这样一个姥爷。不尊重,不认同,嫌恶,这是老囚在这个家里所得到的一切。老囚唯一有用的地方,就是被家里大大小小差来遣去做着谁都不愿做的家务。
这一切,老囚的外孙女都看在眼里并且很合理地参与进去。直到姥爷给她讲了那个看电影的往事她才醒悟:妈是姥爷至亲至爱的人,可姥爷却是妈最嫌恶的人。
姥爷不是没有尊严的,在女儿将他逼到墙角里,他还在可悲又可笑地极力维护自己那可怜的一点尊严。三十年,不知道人一生有多少个三十年,即便不是半辈子 ,亦足以占去三分之一的年华,不管当年什么样的人,恐怕都会被没了棱角没了个性!当年那个“重大案情的政治嫌疑犯”的重要人物,还能看得出来么?他在家里没有地位,没有尊严,在他尖酸刻薄的女儿眼里一无是处。
老囚的寂寞和伤感我们看不见,或者,视而不见。于是,他染上了电影情结,常常从家里扒拉零钱偷偷去看电影。现实不如意,电影成了他唯一的感情寄托,他可以片刻沉浸在电影里找寻心目中女儿的影子,忘记和逃避现实。可是看完电影,他又回到无奈的现实中,听女儿积了三十余年的牢骚。
所不同的是,那次历尽坚辛看电影,是为了看到日思暮想的女儿,后来看电影却是为了逃避终于见到并和他生活在一起的真真实实的女儿。
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还是偷偷跑出来看电影。那时候是身体不自由,而后来,他是心的不自由。他还是一个老囚,不自由。
老囚在女儿和外孙女眼里的形象是:黑暗的脸色,又瘦又矮,猥猥琐琐,监狱的气味长到了灵肉里,清除不了让人生厌,一身的坏毛病。
老囚在小说里真正的形象:首先是一个父亲,对女儿至亲至爱的父亲,然后才是一个后来终于被平反的囚犯。
女儿对父亲一点感情都无。不能怪她,大概只能怪那个错乱的年代。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前,女儿被迫忘记他;三十年后,女儿对父亲心里已经隔阂至深,岁月在他和女儿之间已经垒起了一堵坚实的墙壁,再也回不到从前。
作者并未用大量的笔墨强调那个错乱的年代,而是讲述在那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姥爷的遭遇。可这种遭遇不仅得不到任何同情和理解,反而遭到家人的遗弃和嫌恶。
其实,作为囚禁三十年的老囚,他们已经被社会错待了,但他们还要继续承受这错误的延缓所带来的不公。他们被社会遗弃了,成了多余又处理不掉的人,唯一的用处就是放在家里还能做许多大家不愿意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受一家大小的差遣讥讽。他们是时代的悲哀,是个人的悲哀,就这样苟活一生。小说并不想苛责谁,也不想引起谁的关注,都过去了,只是作为一个个体的经历讲出来,仅此而已。

文章评论

Paker

看完你写的仿佛画面已经不断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