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
个人日记
暗红衣柜,(或者是黑色,久远到记不清了)是奶奶生前很心爱的一件家具,听说是陪嫁的。做柜子的木匠是个远房亲戚,先刷了红色,再一遍一遍刷十几道的清漆,厚重匀称,泛出琥珀般的温润光泽。因为使用频率也高,隔几年还会叫木匠再涂一遍清漆,填平那些无意的划痕。我有时候怀疑,漆怎么会有那么饱满和有厚度的光泽,一定是我的怀念美化了它。后来去日本,看到了他们的漆器,碗、盘子、筷子、托盘、茶叶罐、便当盒……一样一样,都那么清丽的闪着光泽,温润的黑色和大气的暗红,偶尔夹杂着金色线条和贝母螺钿。世界上有那么多软的硬的材质,肌理不同,性格也不同。漆器就是安静冰凉的女子,在岁月的尘埃里不夺目,却柔韧。
这样的感觉在某个周末没课程闲逛时重逢了,那是一家叫土气的小店。久已失传的大漆,被店主拾起来。而且是很年轻的一对夫妻。一部分的漆器是用葫芦做的,去掉内瓤,不断刷漆。纵向的小葫芦切下去,就成了小小的水瓢。横的大葫芦下半部,被切成了随意的碗。植物天生的起伏,让它们各个不同。再贴合黝黑的大漆,分外迷人。
查过一些资料得知,每年的四月初到八月底是漆农们上山割漆的时节,他们早出晚归,找到合适的漆树,在距离地面半米处割出一道口子。十分钟之后,漆才从割破的树皮中慢慢渗出来,流量非常少。在这个行业里,有“百里千刀一两漆”的说法,意思是漆农们要走上一百里路,在漆树上割一千刀才能得到一两漆,虽然夸张,但生漆的产量之低和价值珍贵大抵如此。
大漆的质感,来源于反复的一遍遍刷。入木三分厚,光泽永长留。因而有很好的防腐蚀防渗透能力,大到家具,小到碗碟,其实一度都辉煌过。文物鉴赏家王世襄曾在故宫古物馆发现被遗弃的“破琴一张”——大圣遗音古琴。得幸于琴面包裹的大漆,纵然历经尘土,终在1200多年后得以重现人间,光彩依旧。
那天我犹豫了一下,在土气一众美器中挑了一个顺手的茶则。末端有葫芦自然的紧缩,因而不规则。漆面滑顺,拿在手里,心生喜悦。店主的妹妹,抱出厚厚的日文书,跟我分享了各类精美漆器图片。
她说道,其实大漆作品,打磨推光最考验人,要有老农耕田的耐心,一遍一遍重复。很多从事漆艺的人把髹漆当作修炼,耐得住时日也就慢慢成器了。
大漆是有生命感的,刚完成的作品如同婴儿,在岁月中不断成长,而每一层的漆也都有不同的“醒”的状态,光泽其实是大漆存恤时光造就的温润。拂去尘埃,历久弥新。
临回国的时候那里有个小展,傍晚跑过去。选了一个锔过的小盘子当壶承,店家用写过毛笔字的宣纸当包装,整齐的裹起来递给我。外面下了场小雨,我一边跳开各种小水洼,一边闻着手里包装纸的墨香,一边想起在我身边存在了又逝去的人。
这样的感觉在某个周末没课程闲逛时重逢了,那是一家叫土气的小店。久已失传的大漆,被店主拾起来。而且是很年轻的一对夫妻。一部分的漆器是用葫芦做的,去掉内瓤,不断刷漆。纵向的小葫芦切下去,就成了小小的水瓢。横的大葫芦下半部,被切成了随意的碗。植物天生的起伏,让它们各个不同。再贴合黝黑的大漆,分外迷人。
查过一些资料得知,每年的四月初到八月底是漆农们上山割漆的时节,他们早出晚归,找到合适的漆树,在距离地面半米处割出一道口子。十分钟之后,漆才从割破的树皮中慢慢渗出来,流量非常少。在这个行业里,有“百里千刀一两漆”的说法,意思是漆农们要走上一百里路,在漆树上割一千刀才能得到一两漆,虽然夸张,但生漆的产量之低和价值珍贵大抵如此。
大漆的质感,来源于反复的一遍遍刷。入木三分厚,光泽永长留。因而有很好的防腐蚀防渗透能力,大到家具,小到碗碟,其实一度都辉煌过。文物鉴赏家王世襄曾在故宫古物馆发现被遗弃的“破琴一张”——大圣遗音古琴。得幸于琴面包裹的大漆,纵然历经尘土,终在1200多年后得以重现人间,光彩依旧。
那天我犹豫了一下,在土气一众美器中挑了一个顺手的茶则。末端有葫芦自然的紧缩,因而不规则。漆面滑顺,拿在手里,心生喜悦。店主的妹妹,抱出厚厚的日文书,跟我分享了各类精美漆器图片。
她说道,其实大漆作品,打磨推光最考验人,要有老农耕田的耐心,一遍一遍重复。很多从事漆艺的人把髹漆当作修炼,耐得住时日也就慢慢成器了。
大漆是有生命感的,刚完成的作品如同婴儿,在岁月中不断成长,而每一层的漆也都有不同的“醒”的状态,光泽其实是大漆存恤时光造就的温润。拂去尘埃,历久弥新。
临回国的时候那里有个小展,傍晚跑过去。选了一个锔过的小盘子当壶承,店家用写过毛笔字的宣纸当包装,整齐的裹起来递给我。外面下了场小雨,我一边跳开各种小水洼,一边闻着手里包装纸的墨香,一边想起在我身边存在了又逝去的人。
文章评论
[em]e257910[/em]嘟嘟de猜想
写的挺好 让我想起逝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