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下山所感
个人日记
最近老听大家吐槽,说有部《道士下山》的电影上映了,如何看不懂如何无厘头,除了林志玲郭富城王宝强、故事情节一概没记住。昨天忍不住去看了一下。个人认为《道士下山》的故事脉络清晰,说的是民国乱世,小道士何安下奉师命跨出山门坠入红尘的种种奇遇。“拜师”和“为师复仇”是引出故事的两个关键词,先是因荷叶鸡拜师下山道士崔郎中,引出一出弑兄夺嫂、为师报仇的伦理故事;然后拜师周西宇,拨开一段纠葛数十年的师门之争,再度为师报仇,找到查老板完结错综的恩怨。小道士何安下从最初“想要一个安静的地,却不知道心在哪里”,到“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最终实现了对道的领悟,放下一切重归道山。
电影的几场武戏都很精彩,如赵先生与彭乾吾在篮球场的较量、周西宇和彭乾吾在室内比武,查老板与赵笠人众多警察对打,用京剧的枪挑汽车,起起落落让观众跟着紧张。武侠与武术,仅是陈凯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在日常生活和技艺中修道,人人可做尧舜与佛陀。所以,周西宇练成猿击术后变成了扫地僧,查老板又重新回到了舞台。武者不仅把武术看作一种技艺,更把武术看作一种对未知事物敬畏向往的情感体验,武术在武者眼中有了宗教情怀,有了对“天命”“天道”的敬畏。
影片之所以引来批评和误解,大概是今天的观众与中国传统文化走的太远。陈凯歌拍的是一部武侠片,展示的却是对中国“心的文化”的理解。“心的文化”可说是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特性,如徐复观就说过,“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指出这个价值根源是来自人生命的本身——就是人的‘心”’。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把价值观归结于至高的上帝,或其他外在权威,而是从内在的心性中去寻找这个根源。所以,小道士的下山之旅,其实也是“寻心”之旅。
从孟子开始,就把“心”当作一个人价值判断的来源。《道士下山》中的小道士所寻之“心”,符合孟子所言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与是非之心。“心”不仅是人体的一部分,还能判是非、别善恶、发恻隐、行辞让,所以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可说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对后世的重大贡献,它引导人都要有一个方向和主宰,一旦失去了心的指引,就有可能像电影中的彭乾吾、崔道融一样,迷失本性。
所谓的道士下山,大概就是尽性知命。尽性即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良能,让它经成长的磨砺、圣人教化,回归天然良善本性。同时知晓外在,也就是自然、历史、时代、家国,武道所赋予的使命。中国武学精髓秉承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尽性知命观,把生命和对武道的追求,看作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一方面它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无穷的可能性,一方面,它也承认自然、时代背景对人的具体限制,这些限制反而成为体现我们生命价值的所在。这里的知命,对失败者也是一种心灵安慰,因为它从反面肯定了人的价值。所以武术史上,像赵先生、周西宇这样的命运不济者,仍然会被人们视为英雄,因为他们体现的正是人性与生命的力量。
《道士下山》看起来说的是道士,但展现的却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者合而为一的价值体系,所以片中会有如松这样的佛教大师、查老板这样的儒者和周西宇这样的道家。电影中,既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也有渴望心灵自由空灵的释道思想,而小道士的种种奇遇正好成为展现这一思想体系的故事载体。陈凯歌期望通过电影体现的,大概是一种儒释道三者融合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道士下山》作为一部武侠片的不同之处
电影的几场武戏都很精彩,如赵先生与彭乾吾在篮球场的较量、周西宇和彭乾吾在室内比武,查老板与赵笠人众多警察对打,用京剧的枪挑汽车,起起落落让观众跟着紧张。武侠与武术,仅是陈凯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在日常生活和技艺中修道,人人可做尧舜与佛陀。所以,周西宇练成猿击术后变成了扫地僧,查老板又重新回到了舞台。武者不仅把武术看作一种技艺,更把武术看作一种对未知事物敬畏向往的情感体验,武术在武者眼中有了宗教情怀,有了对“天命”“天道”的敬畏。
影片之所以引来批评和误解,大概是今天的观众与中国传统文化走的太远。陈凯歌拍的是一部武侠片,展示的却是对中国“心的文化”的理解。“心的文化”可说是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特性,如徐复观就说过,“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指出这个价值根源是来自人生命的本身——就是人的‘心”’。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把价值观归结于至高的上帝,或其他外在权威,而是从内在的心性中去寻找这个根源。所以,小道士的下山之旅,其实也是“寻心”之旅。
从孟子开始,就把“心”当作一个人价值判断的来源。《道士下山》中的小道士所寻之“心”,符合孟子所言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与是非之心。“心”不仅是人体的一部分,还能判是非、别善恶、发恻隐、行辞让,所以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可说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对后世的重大贡献,它引导人都要有一个方向和主宰,一旦失去了心的指引,就有可能像电影中的彭乾吾、崔道融一样,迷失本性。
所谓的道士下山,大概就是尽性知命。尽性即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良能,让它经成长的磨砺、圣人教化,回归天然良善本性。同时知晓外在,也就是自然、历史、时代、家国,武道所赋予的使命。中国武学精髓秉承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尽性知命观,把生命和对武道的追求,看作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一方面它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无穷的可能性,一方面,它也承认自然、时代背景对人的具体限制,这些限制反而成为体现我们生命价值的所在。这里的知命,对失败者也是一种心灵安慰,因为它从反面肯定了人的价值。所以武术史上,像赵先生、周西宇这样的命运不济者,仍然会被人们视为英雄,因为他们体现的正是人性与生命的力量。
《道士下山》看起来说的是道士,但展现的却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者合而为一的价值体系,所以片中会有如松这样的佛教大师、查老板这样的儒者和周西宇这样的道家。电影中,既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也有渴望心灵自由空灵的释道思想,而小道士的种种奇遇正好成为展现这一思想体系的故事载体。陈凯歌期望通过电影体现的,大概是一种儒释道三者融合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道士下山》作为一部武侠片的不同之处
文章评论
易水寒
你的评论比电影更精彩!赞赞赞赞……
[em]e257910[/em]嘟嘟de猜想
又长知识了 记得多写点文章哈
刘七八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整部电影喋喋不休的说教,不仅是通过剧中人物来说,还通过旁白来说。剧情分裂,结构一塌糊涂,各种鸡汤乱灌,除了耍帅、搅基、卖腐,不伦恋、装逼、杀马特、各种鸡汤段子,就是没有剧情。混乱不堪,演技浮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