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驹:林彪与“九一三”之谜
个人日记
编者按:9月12日,共识网邀请《解放军文艺》资深编辑,《炎黄春秋》原副主编刘家驹老师做客共识演播厅,讲解”林彪与九一三“之谜。刘老师出生于1931年,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副连长、副队长、副处长。曾奉命撰写《林彪传》,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林彪传》最终搁浅。在撰写《林彪传》的过程中,刘老师接触了林彪身边大量的工作人员以及部下,通过对他们的走访,留下了许多珍贵资料,是不可多得的口述历史材料。
九一三事件过去43年了,但是当中的谜团仍然没有澄清,刘家驹老师这篇文章也许可以部分还原林彪其人以及“九一三”事件原貌。当然,在相关档案尚未完全公开的情况下,文中所述史料和史观也只是刘老师的个人研究,共识网也在此欢迎史学界的朋友就此话题展开严肃讨论,廓清相关史实。正文内容已经刘家驹老师审订。
【访谈正文】
当前谈论林彪是一件难事
主持人:刘老师,我想知道您对林彪的评价,您说他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蠢材,您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刘家驹:我先说几句开场白,共识网邀请我来谈“九·一三”事件,我很感动,你们有胆有识,敢于在今天来讲林彪的问题,这在我们国家当前来说是件难事,但你们做的非常好,没有顾虑。
我患有心脏病,搭了四个支架,今年三次心梗,一次脑梗。你们要我谈“九一三”,我很兴奋,应该来面对,再不谈,我采集的一些资料和半条命就没有了。
主持人:谢谢刘老师。
刘家驹:今天这个时间正是43年前“九·一三事件”的始发时间。当年的此时此刻, 毛泽东刚回到丰台就召集李德生、吴德、纪登奎、吴忠汇报,还部署李德生在南口放一个师,说明毛泽东有所警觉。毛泽东回到北京,打乱了林立果小舰队的部署。他们在北京开了几天会,慌忙散夥了,准备跑。今天你们选这个日子,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思,应该是件好事情。
平型关之战吹牛太大
刘家驹:言归正传,最好纵深地讲林彪。林彪参加革命很早,17岁就入团, 19岁入党进黄埔军校。南昌起义的时候是连长,上井冈山到1932年,已经是军团长了。林彪是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战争培育了他非常难得的军事才干。两万五千里他是开路先锋。过湘江,我军伤亡过半,周恩来要负全责,他指挥红军撒离中央苏区是把坛坛罐罐都带上的“大搬家”。林彪在湘江西岸打开了个大口子, 由于后续部队行动迟缓, 林彪守不住撤走了。结果红军八万多人死拼硬打的过了湘江, 剩下不到四万。
四渡赤水,毛泽东乱指挥,林彪打了两个败仗,比如土城、青杠坡的两次战斗,一军团损失五千多人。但林彪在保卫遵义之战中, 打败了吴奇伟。
抗日战争,他指挥的平型关战役,这场战斗的胜利在当时国内影响很大, 报刊吹牛也大,说歼灭敌人三千多啊, 两千多啊,最后说有一千四,这些数据都不准确。林彪身边的作战参谋苏静告诉我,他清点了战场,真正歼灭敌人只有八百多人,跑了六百多。日军是一个辎重大队,总共只有一千四百多人,我们怎么说歼灭两千多人呢?但是,这个功劳在当年还是了不得, 打出了我们的国威、军威。挺高了我军的抗日士气。
平型关之战, 我军装备太差, 打起来火力轻, 一支枪才十几发子弹, 拼刺刀三个人对一个日本人, 敌人退到一座高山上守住老爷庙顽抗, 我们拼命攻山, 伤亡2800多人, 林彪看到伤亡的大多是红军战士, 还大哭了一场。
林彪的负伤是1938年3月2号,中央命令他到吕梁山建立根据地,路过隰县, 行军的时候他跟着前哨部队走,一共15个人,15匹马,林彪穿了一件日本军官的呢子大衣,阎锡山部队的哨兵班长以为是日本人来了, 就专打穿日军大衣的。
参谋给他包扎,并报告中央。送负伤的林彪过黄河的时候昏迷了,林彪命大,到了延安,半条命救回来了,又送到苏联治疗。回国以后,当了三年的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校长,又重新率领部队打解放战争。
林彪最突出的战功是东北的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结束后, 中共中央有个很正确的决定,就是“向南防御,向北发展”。向北发展到哪里呢?东北。东北是个工业基地,又靠着苏联,是个非常好的夺取全国胜利的起点。林彪受命去了东北, 一到山海关, 看到集结的都是些杂牌部队, 冀东过去的部队很少, 黄克诚带他的三师三万多人算是主力, 整个部队集中在一起才9万5千人,“老兵老枪、新兵新枪“,内部也不团结。又是冬天,部队处在“七无”的困境:——无地方的党组织、无群众、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药、无衣服鞋袜,有些主力部队还缺枪少弹,雪地行军, 冻死、饿死了很多人。还被国民党追过了松花江。林彪在艰难困苦中, 坚决执行了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指示, 把从延安来的两千干部撒向基层开辟根据地。他边战斗边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改善了部队的装备,凡是俘虏的日本军人的技术力量, 他都充分的使用。如医务人员、枪炮修理、飞机驾驶、汽车驾驶、火炮操作, 铁路管理等, 迅速提高了部队的素质, 部队很快得到发展。
辽沈战役一结束,林彪的部队壮大到130万人。当时我们四个野战军的军力都无法和林彪的四野相比。一野只有7万5,二野从大别山出来是12万5,华野好一些,38万人。林彪的130万人又有优良装备,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林彪的军事理论,在世界军事将领中少有
刘家驹:林彪的军事理论在世界军事将领中是很少有的。很多著名的元帅和将军, 都把自己的军事思想放在战略运用上。林彪却把他从战争获取的经验重点放在单兵、小组、班排连的基层战术的运用。他的“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非常实用。我是军事干部出身,我觉得用他的方法为战争需要做准备训练部队是非常实用的。国外的一些军事院校都采用了他的战术做教材,林彪堪称世界级的将领。
建国以后的林彪一直在养病。医生告诉他要像候鸟一样南北转游。国家大事他也关心,高饶事件没有介入;反教条他避开了;庐山会议避不开,跟大家一起把彭德怀骂了一顿。后来他主持了军委,提倡“四个第一“、”四好“、”五好“,部队开展学毛泽东著作,一切以毛泽东思想为建军的根本就是他抓的。在历史条件下,他对巩固军队,这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林彪对出山早有先见之明
主持人:文革中的林彪是什么样的呢?
刘家驹: 林彪是怎么介入文革的呢?1966年的7月,周恩来两次到大连,一次是陪外国代表团,一次是专门传达毛泽东给江青的一封信。主要是那封信。周恩来告诉林彪原信烧了,现在是根据原来信的意思重新写的,又经过毛主席的审定,周把信传给了林彪。信中间有对林彪的批评,主要是对他“五·一八”讲话中谈政变的问题。林彪听了周恩来的传达,心情沉重。周围的工作人员观察他那些天的精神状态很不好。开十一中全会拒绝去。直到毛泽东秘书打来电话,周恩来打来电话,他才不得不在8月6号回到北京。回到北京那天是周恩来去接机的,周单独的跟他谈话,说了什么,谁都不知道内容,最后周恩来跟他说“最好先见见主席。”
林彪到毛泽东的住处一见毛就跪下了,就是军人的那种一只腿的下跪。毛生气的问他:你是不是想学明世宗?这句话以及林彪的下跪是不是真实的,我考查了很久。后来党校的一位研究员,他从档案馆看到了李文普的交代中间有这个说法,研究员就向我提出问题:毛说林想当林世宗?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说,那不是林世宗,是明世宗,嘉靖嘛。我这才相信林下跪是真的, 是林彪的警卫参谋李文普在现场看到的。当时他跟叶群作了汇报,叶群不让外传。
林彪是拗不过毛泽东的,最终勉强接受了出山。
林彪是个自恃很高的人,他给毛的下跪历史会记住的,从此刻起, 林的后半生命运就彻底地交给毛泽东了。
“八·一八“讲话不是林彪的真实意思
刘家驹:八届十一中全会选林彪当了唯一的副主席,这里有个小故事。毛泽东虽没有提名,陈伯达心领神会的玩了个小花招, 他也要表明不是自己的提名, 他把周恩来、康生,陶铸找在一起, 陶当时还不是常委。陈伯达说,少奇同志已经不行了,下一个接班人选谁? 我们在自己的手心上写个姓,互相对一下。结果这四个人都写了林。这个传言来自邱会作, 我是相信的。
林彪选为二号人物后,他在全会上的一番讲话是很耐人寻味的:“我最近心情很沉重。我的工作和我的能力是不相称的,是不称职的。我意料是要出错误的。”“中央给我的工作,我自知水平、能力不够,恳辞再三,现在主席和中央已决定了,我只好顺从主席和党的决定,试一试,努力做好。我还随时准备交班给更合适的同志。”他的话是出于本心的。
8月18日林就上天安门发表讲话,“八·一八” 是个什么样的讲话呢?是一篇文革的宣言书。号召红卫“非常革命化、非常战斗化、非常无产阶级化。”要他们去“破除旧思想、旧风俗、旧文化、旧习惯。”
长期养病的林彪是说不出这些话来的。我问林彪身边的秘书张云生:“林彪刚出山, 对毛发动的文革知之不多,讲这段话的内容是你们哪个秘书起草的?”张回答:“我那时刚到毛家湾, 我也不明白, 还是老秘书阳地告诉我, 说, 中央文革有规定,今后凡首长的讲稿都由中央文革审定,首长的命令、指示都要送中央文革梳理。首长要接见外宾,对群众团体的说话要点,都要报经毛主席批准。”张又问阳地,那么“八·一八”讲话是中央文革起草的吗?阳地回答:“是伯达同志亲自捉笔,写成后报给主席审定的,主席秘书告诉我,主席还做过不少的改动。”
“八·一八”讲话以后,9月13号又召开了中央工作会,毛让林彪在会上讲话,公开点了刘邓的名,责成他俩对派工作组一事作出检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 来的都是各省市的头头脑脑,百把人,批判刘邓对他们来说难以启口。毛火了,把全国的造反派头头找来几百人,京西宾馆给挤的满满的,整整把刘邓批了十天。林彪在现场,他没有感受吗?他没有想到自己的未来吗?
叶群是毛家湾最有权势的女人
刘家驹: 10月1号,中央领导都上了天安门。林彪的女儿林豆豆、毛泽东的女儿李讷,陶铸的女儿陶斯亮都跟着, 林彪在前面宣读中央文革起草的“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讲稿, 几个孩子在后面议论。李讷是毛泽东了解在京院校的联络员, 陶斯亮是上海军医学校造反派的头头, 她俩都指责军队保守, 按兵不动, 在抵制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还说有不少部队支持保守组织, 破坏了毛主席的战略部署。李纳放言, 如长此下去, 主席要解散军队。
豆豆回来后就向叶群报告,叶群紧张了,赶紧把林彪叫来,让豆豆把天安门听来的话传给了林。林彪一听,也焦虑地说, 如果我们再不采取办法,就要犯错误了。他马上让秘书把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刘志坚、刘华清、萧华都找来了,商讨办法。军队能动吗?军队乱了怎么办?叶剑英提出了个折衷建议,这样吧,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军以下的部队不动,让军队院校搞些串联。林彪赞同, 很快起草了一个紧急指示。由叶剑英于10月5日,在工人体育场当着北京的师生、各地的造反派宣读。
林彪当时对待文革的态度确实是被动的。我有采访林办秘书的记录:从这一年的十月以后,掀起文革的热浪席卷全国,军队上下却是一片骂声。多年养病的林彪,胸中还没有社会这一扇窗口,他只是在观察,在判断,看主席发动这场政治运动的走向。这段时间,主持军委工作的元帅经常向他来汇报,他只是听、问,但不表态。叶群还规定我不得跟林彪说社会和部队的乱象。传来了小道消息,也只能告诉她,不能告诉林彪。
这时的叶群, 是毛家湾最有权力的人,也是最忙的人。她要参加御前会议,奔波钓鱼台,协调中央文革小组议政。军委开会,她要代表林彪表态。各军兵种的大事、小事,都要由她躬亲,汪东兴找他、总理找他,各大区领导工作请示也找她。造反派来京告状, 她要上人大会上接见。她房间有三部电话,甚至端着饭盒子,边吃边和人家通话。
这就是林彪在1966年10月前后所处的真实状态。
林彪根本不想部队乱
刘家驹:这时候的毛泽东不单鼓动地方造反, 还号召军队机关“打倒阎王,解放小鬼”。一时间,各军兵种、三大总部机关和一百多所军事院校“群情奋起“,老革命纷纷被打倒,主官被批斗,有的甚至四处避难,南京军区司令许世友就逃到大别山。全军除林彪外,老帅老将几乎无一不被整肃,连被视为林彪四大金刚的“黄吴李邱”也被整的死去活来。
广大部队的干部战士都愤怒了,他们暗中支持保守派,认为保守派出身好、党员多,于是斗争升级了。开始的武斗,都是拳头、棍棒相向,后来各军分区人武部都给造反派放开手,让他们到军事仓库抢枪,全国动用热兵器造成的流血事件天天报向林办,林彪都向主席报告,比如说,有一份说西北情况甚堪忧虑,林彪斟酌“忧虑”这两字有些不妥,把“忧虑”改成了“注意”。林彪那时候真是谨小慎微。
那个时候部队常有镇压造反派的事件发生,而且互有伤亡。毛泽东在林彪呈送给他的一份简报上批示:
这是个大好事,左派准备牺牲几千人,换取右派几十万。
林彪看了无所适从, 他不想让部队乱, 只能阳奉阴违。因经常给毛看这类流血的报告,毛逐渐的对林彪有了看法,后来毛见了安徽省军区的一份军队阻止造反派冲击省军区的报告,发火了,说军队不介入是假的,让林彪收回“紧急指示”,重新发布新的八条命令。
八条命令下达后, 280万军队全投入“三支两军”(支农、支工,支左、军管、军训), 明确必须支持造反派,不得镇压。
从1967春开始, 机关, 学校, 公社, 工厂, 企业, 交通……军人无处不在, 国家进入了军人专政时期。
吹捧文革是林彪当年之“得”,今天之“失”
刘家驹:文化大革命中,林彪的“紧跟”毛泽东, 始终是在拨慢步。他巴望文革早结束。
1968年10月,中央召开了八届十二中全会。这次会是为1969年召开九大做准备的。目的是要确定党的政治路线,肯定文化大革命是“非常正确的, 非常必要的”。当时到会的中央委员只有40人,八大选举的是多少? 97人,现在出席的人只占原来的百分之三十几。那些人到哪里去了?10人过世了,其他的被打倒了。就这么个状况,毛泽东还要组织批判李富春、李先念、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这些人是“二月逆流”的主将,毛要跟他们算账,要清理他们的思想。还要背靠背的批判老右倾的朱德、陈云、邓子恢。剩下的人都是忧心忡忡,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大难临头, 林彪何尝没有想法?
林彪在这次会议上讲话很特别, 他既不跟毛反“右倾”, 也不批“二月逆流”,他讲的是世界文艺的三大复兴,奴隶时代、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时代。这篇发言引起江青的愤怒。江青觉得,讲文艺只有她才有主导发言权,怎么是林彪来讲?
我认为当时林彪讲这篇话有他的出发点,他对“二月逆流”是同情的,不能再去落井下石。朱德这些“老右”,也不能批。但毛又要他表态,怎么办呢?他就抓住这个题目,大谈世界的文艺复兴。借机把毛的文化大革命说成是第三浪潮的顶峰,让毛满意,又向江青挑了战,老将老帅也不会责怪他。
在历史条件下,林彪的这一做法是聪明的,但今天来看,我说他很愚蠢。今天人们重新审视的文化大革命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啊?那是意识形态的极端,是暴民政治,是反人类的。林彪把它举到天上,这就是林彪当年的得,今天的失。
这些代不代表林彪的真心呢?不代表。为什么这么说?十二中全会完了,林彪住在人民大会堂,有一天散步,他突然跟陪同的张云生说,我做了幅对联,你听听。这副对联的上联是: “同心同德, 同舟共济, 同登彼岸”。下联:“ 同床异梦, 同室操戈, 同归于尽”。这就是林彪最真实的思想,他看到了文革的后患, 但只能隐藏在心里,对他的孩子和夫人都没透露,哪怕对最信任的人也只透露了这一点点。这就是林彪襟怀的多面性。
林彪不是一个钻营的人
刘家驹:召开九大要修改党章,1969年的2初,把林彪作为接班人写进了党章的草案。其他政治局的成员都在“草案”上划了圈, “草案”送到毛家湾, 等林彪划了圈就送给毛泽东划圈了。林彪看了“草案”, 用红铅笔划了个大圈, 勾掉了要他当接班人和赞语的一段话, 林是有意用这种不恭敬的方式给毛明迹坦心的。叶群紧张了, 要管文件的李根清用消字灵消去林划的红圈。林知道了,找来李根林拍着桌子骂他, 李根清难受了好些天。
我这里还有个记载,当时宣传毛主席是万寿无疆,林彪是永远健康。林彪让工作人员印了三千张传单在一些会议上散发, 不能说他是永远健康,更不能让他跟毛主席平起平坐。
1969年4月1日, 九大召开, 毛泽东组织陈伯达、张春桥, 姚文元三人共同起草九大的政治报告, 张姚谦让, 陈只好自己动手。陈征求林彪的意见,林彪说最好把毛当年八大的讲话《论十大关系》的基本内容写进去。写进去的是些什么话呢?就是 “当前国内主要矛盾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观点。林虽然心中没有多大的社会窗口,他能看到暴风骤雨的文革中,国民经济已经处在崩溃状态,为了国计民生, 该抓革命、促生产了。陈伯达很快动笔写完后报给毛,毛连文稿的封都未拆就退给了陈伯达。 张春桥、姚文元也趁机批判陈,说陈写的政治报告是唯生产力论,充满修正主义的货色。这是林被选为副主席以后,毛给他的当头一棒。这一棒,林沉闷了好多天。
庐山会议存在两个误判
主持人:林彪跟毛的关系在1970年出现了极大的转弯,这是为什么?
刘家驹:林彪和毛的关系,最关键的就是1970年的庐山会议(九届二中全会)。可以说庐山会议是“九·一三事件“的导火线。
为什么说它是“九·一三”事件的导火线呢?我讲讲庐山会议很多人不知道的前因 。最初是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为四届人大召开做准备。人大召开前, 要先开九届二中全会,比如修改宪法、经济问题、战备问题,这些都要在党的会议上先议定。这里面有两个误判,上海帮误判,毛家湾误判。为什么我这么认为呢?上海帮在1970年春天,具体时间我搞不清了,在上海召开了经济工作座谈会,有上海的知名人士参加,其中最著名的是陈望道。他们的讨论中,把张春桥捧得特别高,认为张春桥抓上海工作贯彻毛主的革命路线坚定不移, 组织能力、政治能力非常强,又年青, 意思就是张春桥进入中央接班总理是最合适的人选。他们写了约千把字的简报,很快送到中央办公厅。汪东兴嗅觉很灵敏,感到上海帮在抢班夺权了。汪东兴是靠林彪这边的,简报没敢直接给叶群而是给了陈伯达,让陈伯达当二传手。陈伯达一看,马上写了条子,请叶主任看。叶群一看,哟,上海帮要张春桥顶周恩来的班了。因为毛当时对“小张”很感兴趣, 这就引起叶群的猜测,要是把总理赶走,让张春桥上来,那将来军队怎么办?叶群跟陈伯达商量,召开了半个政治局会议,李先念、陈锡联、汪东兴、黄吴李邱等等大概十个人参加,讨论上海的这个简报。大家认为上海帮意图不轨,要制止。怎么办呢?陈伯达提出要清君侧, 必须抓住张春桥的反天才观批判。叶群一听,好,我们马上做准备。然后就由叶群主导,组成一个强大的写作班子, 给林彪在九届二中全会上准备发难的讲话稿。空军党委、空军政治部,林彪身边的几个知名人士,如邢贲思、杨尚奎,还有总政宣传部长姜思毅都参加了。一共有30多人。林的讲话列出若干小题分到个人执笔, 叶取名叫“拉条子”。林立果也自告奋勇的写了一段“富国强军”。半年的时间都在为庐山会议做准备。
庐山会议召开,林立果最积极,他要上山,找到汪东兴,汪东兴说好,你坐我的飞机,林立果说还要带周宇驰。汪东兴说,行啊。林立果和周宇驰上了庐山。那时他们觉得这次上山就是“倒张”,没有动江青,目的是“清君侧”,势在必得。现在有学者不认同是“清君侧”,我认为,林彪没有夺取大位的企图, 只是想把张春桥扳倒,削弱四人帮的力量,让毛泽东多听听军队的话,赶快结束文化大革命。
到会有中央委员200人,候补委员55人。这里要说明,军队的比例很大,能达到62.2%。
林彪报告之前,先是毛泽东召开了一个小会,康生、张春桥、林彪都参加了。毛先问张春桥讲不讲,张说不讲,林彪说我准备讲。康生说我可以补充。后来张春桥走开了,康生也走开了,林彪就把自己的手稿给了主席看。意思就是告诉主席我准备要讲几个问题。毛不看,跟他说,你可以讲,不要点名。没有说更多。林彪就甩开了手稿讲,讲了约一个半小时, 现在看林的讲话全文,虽有些前言不搭后语, 确实遵照了毛不点名的要求, 讲的非常谨慎。
林彪在“不点名”的讲话中只说了几句:“-----毛主席写了几十年的东西, 水平高, 有创造性, 说他没有发展是形而上学的, 反马列主义的。因那个中央不同……”后来康生又讲了20多分钟,支持肯定林讲毛泽东的天才观。到会的人, 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听懂林彪说的“因那个中央的不同”指的是谁? 是什么意思? 因此在讨论的时候,也没有人对张春桥进行批判,叶群着急了,赶紧把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还有空军的一些人找来点火,让他们宣扬“那个中央的不同”的含意,说,你们不要直接点张春桥,点陆定一式的人物就行了。周恩来还让吴法宪带着录音机播放林彪的讲话。那个时候参加庐山会议的军人多,他们对张春桥反感透了,批判开始后庐山像一下着了火,掀起了要把张春桥拉出来批倒、批臭的阵势。
林彪知道下一个是自己了
刘家驹:这时候江青带着张春桥和姚文元告御状了,说批张就是批文革, 有人在搞非组织活动。陈伯达在会上搞了个八条马恩列斯语录就是罪证。毛看到整个军队的代表都倒向林,而且对张春桥的批判就是对着他来的,毛不干了。25号下午,毛召开大组长会, 停止讨论林彪的讲话,收回有陈伯达和汪东兴讲话的六号简报。毛这么一搞,老兵都偃旗息鼓了。 31号,毛泽东写了《我的一点意见》。《我的一点意见》其实是两个稿子,这是后来我从江青1972年有个讲话中发现的。第一个稿子点了林彪的名, 第二个稿子把林彪名字拿掉了,改成了“我和林彪同志一致认为”,中间有一段话保留了。毛骂陈伯达两次上庐山,第一次你跑到哪儿去了?意思就是陈伯达在第一次庐山会议的时候跑到彭德怀那儿去了,当时彭德怀上了万言书,第一个交给的人就是陈伯达,陈伯达再交给毛。当晚,陈伯达就跑到彭德怀那儿去了,说写得好,我支持,我赞成。这些话都传到毛的耳朵里去了。毛对陈伯达结下了梁子。《我的一点意见》说陈伯达到处煽风点火,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这不是陈伯达干的嘛,明明是林彪讲话造成的嘛,林彪看了《我的一点意见》, 毛打陈伯达就是打他。后来,周恩来、康生,来回做工作,让林彪去见一见毛,林彪不见。9月6号下山,林彪连向主席告别都没有就走了。林彪气啊,他认为,是你主席同意让我讲的,我没有点名嘛,为什么还打我一耙?林一下山就“窝”到了北戴河。
参加庐山会议的人, 大都给毛说成上了贼船的。毛要“宜将剩勇追穷寇”,陈伯达给软禁了。还给吴法宪、叶群开了三次批斗会。林彪知道, 下一个就是他了。
1971年的5·1晚上,按照惯例,国家主要领导人要上天安门观看焰火。周恩来打林彪电话要林参加。林彪去了,给毛敬了个礼。关于这个场景,我也有记录,是采访叶群身边的内勤小毕录下的:城楼面向广场的平台上布满了圆桌,不少人已入座,主席坐中间一桌,他正兴致勃勃的和西哈努克夫妇攀谈,林走到他面前敬了礼,毛抬起头,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叶群上去紧紧抓住毛主席的手,不知说了句什么,主席用手指点了点叶群, 叶群笑了, 很激动。林站在一边没说话,走开了,到了离主席好几个位置坐下来,他侧着身纹丝不动望着广场。大概不到个把小时,林突然起身离座,向我和李文普站立的地方走过来,我以为他要如厕。他到了我跟前,一挥手说,走, 回去。我愣住了,焰火满天飞舞,主席还没有离位,不辞而别好吗?小毕还用理性的口气惋惜说, 他俩又拉开了距离, 四个月后的9·13分道扬镳了。毛是自己孤立了自己, 林是赌气走向了他人生的终点。领导人的矛盾激化就是流血。
林给毛写的“四不一要”是他最心里的东西
刘家驹:到了5月20号,林彪给主席写信了。我问他的政治秘书于运深, 于告诉我,“这封信的内容让人吃惊。林给毛写信提出‘四不一要`,林口述,我记录。主要内容有,暂定在十年内, 对现任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和大军区的第一把手、第二把手实行不逮捕、不关押、不杀、不撤职。这是‘四不’。遇有特殊情况,要执行主席面授的机密指示。这是‘一要’。并且要求将这‘四不一要’传达给每个士兵, 十年不懈。我记录后,由叶群整理,我看了整理稿,没有增添内容,只是细化了文字,林和总理通了话,由保密员李根清抄成了三份,一份留底,一份给了叶群,一份送了总理。”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毛的权力无人可比,任何人他都可以打倒。我记得十多年前,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采访我,让我讲讲对毛的评价。我说了一句话,在中国历代611个帝王中间,毛泽东是最独裁的。林写这封信虽是在忠告毛泽东对党政军的一把手不要轻易抓、杀、关, 实际上是对毛独裁的大揭露。
林彪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表态?他的意思是,即使我见不到主席你,也要用我最忠诚的话劝戒你。这是林彪从心底发出的最后呼声。
林彪根本不知道林立果的计划
主持人:关于九·一三事件争议很多,真实情况是怎么回事呢?
刘家驹:要知道九·一三,就要把时间放到“九·一二”。九·一二那天林彪在干什么? 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 也无法知道林的内心世界。可以知到的是,上下午他在审查干部名单,还提到尼克松访华的问题,傍晚参加了女儿林豆豆的婚礼。从现场的人分析的情况来看,“九·一二”那天,林彪没有任何要跑的迹象。算他经历了千军万马的斗争,也不至于心情平静到这样一个程度吧?我认为林彪对儿子林立果的策划是不知情的。
至于林彪对“九·一三”承担多少责任,我不赞同中央的说法。中央认为,他跟着跑就是犯罪,跑了就是事实。现在的法律还有无罪推定,而那个时候是政治决定一切。
小舰队真正的成员只有三个半
刘家驹:我先告诉你一个数字,1981年审判“两案”,有很多东西没有公布。涉案的人员是多少呢?120674人,其中省军级862人,地师级3699人,县团级11668人。这个数字高得惊人。后来我从大量的资料,包括对李德生的采访中了解到,真正涉案的人没有这样高的数字,毛泽东讲涉案人员百把人吧,李德生说几十个人,李震说十几个人,李震是当时的公安部部长,但是我要认定,小舰队的真正成员只有三个半。哪三个半?林立果、于新野、周宇驰,王飞算半个。下面我就告诉你,这几个人的状态。
现在很多人没听过王飞的名字,王飞是空军党办的主任,后来当了空军副参谋长。叶群曾经把林立果交给王飞,让王飞管。审判“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时候,把王飞的位置放的很高,四大金刚“黄吴李邱”之后就是王飞。后来把他拉下来了,换成了江腾蛟。从这个名单可以看出王飞的地位。
王飞是个“三八”式老兵,抗日战争的后期已是渤海军分区独立团的政委了。进城后, 他被选到空军司令部当了办公室主任。他为人处世练达沉稳, 叶群到太仓搞“四清”,特地带上他当助手。林立果进空军后, 所有活动都是王飞在安排, 王还管小舰队那帮人。 1970年庐山会议以后,有个空军的女文工团员从毛那里得到信息传给了他, 说毛对“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的庐山会议还在耿耿于怀, 说了句:雨过未天晴。王飞闻到形势不对,就急着后退, 从此,他对小舰队的活动多是应付,所以我说他只能算是半个。
小舰队成立之初, 目标是反吴法宪的。林立果认定吴法宪在三个鸡蛋上跳舞, 就是说他对周恩来、江青、叶群一样的热情。对周好, 不会引起责难, 对江青过分亲密却是大忌。这是小舰队反吴的基因。林立果还准备把王飞举到司令的位置, 让吴法宪靠边休息。小舰队反毛是庐山会议之后的事。
林立果是1967年到空军的,这年他还不满22岁。在基层摸爬滚打一个月就调到空军机关当秘书。他很聪明,不愿意在机关,经常主动下部队搞调研, 他从情报部门弄来不少机密材料, 写出"保密与与泄密”的研究文章, 还搞出很多小发明。比如汽车怎么在沙漠上行动, 飞机机械故障报警器等。 林立果还搞了几个大工程,比如说,无人飞机。我们国家是没有无人机的,他和周宇驰弄到架打下的u2无人飞机残体, 拿到沈阳飞机厂让工程技术人员仿制,搞出的无人飞机可以在天上飞个把小时, 高度能到1200米。他们还把林彪叶群邀到南苑机场观无人机的飞行演示,林彪看到后很高兴。1970年, 雷达部长研制出541型远程雷达,林立果策划到内蒙选了座黄羊山组织施工, 劈山半拉, 把雷达安放在山腰上对向莫斯科。
九届二中全会召开, 林立果兴致勃勃上了庐山, 看到的结果却是一场败象, 回到北京愤然骂他娘, 说叶老胖瞎指挥给翻了船; 指责黄吴李邱搞不到点子上; 周恩来看风使舵…1971年3月, 他带领周宇驰、于新野到上海写成《571工程记要》准备搞政变。
周宇驰是1945年入伍的, 他是一航校宣传科长任上调来空军司令部给刘亚楼司令当秘书的。这人个性坚强, 人品正直, 敢当面顶撞刘亚楼。1960年代初, 空军训练每年要摔飞机几十架, 刘亚楼经常把空军摔飞机的事瞒下来,但周宇驰就敢把各种事故报给军委,周宇驰指责刘司令:用黄金等身培养出来的飞行员,摔飞机死了,不报就是犯罪!刘亚楼可是一霸啊,一气之下把他打发到某工程团当政委去了。刘亚楼去世后,爱才的王飞才把他调了回来。
自林立果到空军后, 扶持林立果成了周宇驰的专职。他俩形影不离, 情同手足, 还结成“一帮一”“一对红”。林立果在他的呵护下得到快速的成长。为了宣传林立果, 周费心尽力修改林立果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还给林立果组织了学毛著的《讲用报告》,让林立果大讲空军的建设。
文章评论
- 空间小站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