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对日宣战的台前幕后
手机日志
苏联对日宣战的台前幕后
文丨朱世巍 《国家人文历史》
1945年8月,苏联水兵从日军手中夺取旅顺港
1945年初,希特勒第三帝国败局已定。同盟国方面也开始谋划战后势力范围的划分。1945年1月5日,丘吉尔写信给斯大林,建议召开美苏英三国首脑会议。斯大林同意,还提出把会议地点定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雅尔塔。这场会议所奠定的雅尔塔秩序,一直延续到70年后的今天。
1945年2月4日会议开始。公开的议题包括军事形势、对德国的占领、德国的赔偿、波兰问题等等。此外,美国和苏联之间,还有一个秘密课题:苏联的对日参战问题。2月8日下午3时30分,罗斯福与斯大林举行单独秘密会谈,详细讨论远东问题。日本军队的顽强一直令美国人极为头痛。美军虽然击溃了日本海军,反攻菲律宾并夺取了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但大陆战场和日本本土的日本陆军主力基本完好。罗斯福原本指望的中国军队战斗力又太弱,甚至在1944年还被日军打得一溃千里。美国高层估计,即使德国战败,日本还能继续坚持18个月,美军也许要再死伤100万人!罗斯福因此希望苏联尽快参加对日战争。
可斯大林却端起架子来:苏联为什么要对日本开战?俄国人民拼死和德国打仗,是因为德国威胁了苏联的生存,而日本与苏联“没有重大纠纷”。所以,美国必须满足如下条件,苏联才能参战。
苏联要割占日本领下的库页岛(日本称为“桦太”)南部和千岛群岛;苏联要以租借和托管形式控制中国的大连港;苏联还需要中国东北地区的铁路权益。罗斯福又给加上一条:由美苏中三国托管朝鲜(当时在日本领下)“20-30年”。
斯大林的条件多处涉及中国。对此,罗斯福装模作样说还没和蒋介石谈过,随即暗示根本没必要谈,因为中国人会在24小时内把一切都泄露出去。斯大林赞同,的确没必要和中国人谈,美苏英三国就可以用书面形式把这些条件确认下来。罗斯福回答:“这可以办到”。美苏现在已经以世界新霸主自居,丘吉尔也不过是个陪衬,更不需要把弱小可怜的蒋介石放在眼里——即使要割蒋介石的肉。
2月10日下午,斯大林让莫洛托夫把参战条件以书面形式交给美国人,又加上一条:外蒙古现状必须维持。美英要保证苏联的条件“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第二天,1945年2月11日,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秘密签署了雅尔塔协定,全盘接受苏联的要求。还规定罗斯福要负责说服蒋介石让出一切。为了瞒着日本人和中国人,这一协议当时并未公布。
1945年2月,在苏联克里米亚岛举行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中)和斯大林(左)
美国不开高价苏联也会参战
在远东扩张势力范围,无疑是苏联和斯大林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罗斯福邀请俄国人所进行的战役,不仅将使苏联夺取“满洲”、朝鲜北部、库页岛等地,甚至可以进而确立其在整个远东的优势。因此即使罗斯福不开那么高价钱,俄国人也会选择参战。但前提是日军实力衰弱已极,俄国人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
对罗斯福满足俄国人一切要求的态度,史家议论颇多。有人批评他过度沉醉于四大国统治世界的幻想;也有人指出他对斯大林和苏联有特别的亲近感。今天,罗斯福身边潜伏着苏联间谍的事实已早不是秘密,这无疑可以让俄国人在谈判中占尽优势。丘吉尔的主治医师甚至认为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已经有些痴呆了。但不管怎么说,当时美国整个高层都认为,比起俄国人开的条件(反正也不需要美国直接付出代价),加速日本的失败、减少美国的损失,更为重要。考虑到这些军事因素,即使那些政治态度保守、并不怎么喜欢罗斯福和俄国的美国将军,如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也不得不支持这一政策。
虽然有苏日中立条约的存在,但对斯大林来说,向日本开战的政治道义问题,可以用事后的大肆宣传,如渲染日俄战争的一箭之仇来掩饰。但苏德战争期间,日本处于中立状态却也是事实。日本对苏德战争的态度很特殊。事实上,1941年日本和美国关系恶化的一个决定性背景,就是日本曾相信苏联和德国将取代美英而主宰世界。可是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的爆发,令这一构想彻底破产。这可以说是日本在二战期间最大最决定性的战略误判。
尽管德国军队一度占尽优势,但日本人对希特勒的胜利前景总体而言持怀疑态度。这一怀疑态度随着德军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失败而逐渐加深。而德国的态度,也从“不需要日本分享战胜俄国的荣誉”,改为迫切需要日本配合进攻苏联。日本和纳粹德国这两个盟友,彼此很少透露各自的真实战略意图。苏德战争的爆发,德国没有告诉日本;日本攻击珍珠港也没告诉德国人。1943年春,斯大林格勒战败后局面不利的德国,终于打破常规,明确告知日本,德军将发动夏季攻势(也就是后来的库尔斯克战役)以打击苏联。但日本极为冷淡,回应说德军与其冒险进攻,不如在东线保持均势,多花点力量去对付美英。日本真正希望的是苏联与德国趁早媾和。据说就是在这个时期,斯大林曾向希特勒发出和平试探,但希特勒在曼施坦因等将领的蛊惑下,还是发动了代号为“堡垒”的库尔斯克战役。
1939年,诺门坎战役中日军坦克兵和八九式中型坦克
日情报部门对外交谈判不乐观
日本人当然明白,随着德国的败亡,苏联进攻关东军的可能性正与日俱增。1944年11月6日,斯大林在演讲中指责日本为侵略者,已经引起了日本方面的关注。据说日本并未获得雅尔塔协议的准确情报,但也听到斯大林向美国人保证在对德战争胜利后3个月对日开战的传言。日本陆军的情报部门早在1945年2月下旬就注意到,苏联正从欧洲大量调兵到远东。4月5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通知日本驻苏大使佐藤,苏联将不再延长苏日中立条约。当然理论上条约还有一年时效。据说莫洛托夫还向日本人保证:“只要日本方面遵守条约,苏联方面在今后一年内也会继续遵守该条约。”此时,太平洋战局对日本已相当不利,美军也在冲绳登陆,如果苏联再背后捅日本一刀,那绝对是毁灭性后果,如有一线可能,都应避免这种情况。基于此种认识,佐藤向日本国内发回过于乐观的报告,认为只要应对得当,苏联暂时不会参战。
一贯态度强硬的日本陆军,居然也站出来支持外务省的观点。4月22日,陆军参谋次长河边虎四郎拜访了外务大臣东乡茂德,表示:干脆拿出对苏联有利的条件,不仅要防止苏联参战,甚至还要反过来利用苏联为日本打开一条求和之路。为此即使让出满洲和库页岛也在所不惜。这一方针在1945年5月14日被作为国策确定下来。此后,日本外务省就据此忙活去了。其中包括与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的马拉松式会谈。
日本陆军的上述表态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到战争末期,日本军队的总规模达到创纪录的700万人,其中400万部署在本土。要与全部只有八九十个师的美军较量一番,还算有可能。可如果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炮兵和经验最丰富数量最多的坦克军团、总兵力1000万人的苏联红军也参战,日本陆军完全没有招架的余地。反过来说,如果苏联愿意帮助日本,则美国也不得不接受对日本较为有利的和平条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日本帝国的命运取决于苏联的态度。
但陆军军事情报部门对外交谈判的前景并不是很乐观。日军发现,德国投降后,苏联还在加速增兵。至8月,依据日本情报人员的目击记录,参谋本部判断苏联共调来800-1000列军车。到8月初,估计苏联在远东已经集结了160万军队,4500辆坦克和6500架飞机。
而根据苏联战后发布的数字,远东苏军实际兵力近175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5250辆,作战飞机5171架。日军的情报判断基本正确。
1939年9月18日,苏军和日本关东军根据双方“关于诺门坎地区的停战协议”进行交涉
大本营时而清醒时而陷入幻想
根据所获的情报,日本陆军一面利用外务省与俄国人周旋,一面开始认真准备对苏作战。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在5月上旬判断,苏联可能在夏季后发动对日攻势。俄国人的具体进攻时间,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可能利用美国进攻日本本土的时机;二是会选择在冬季变冷前行动;三是苏军需要使用40个步兵师外加大量装甲部队和空军作为基干,要运送这么多部队,需要4-5个月时间,完成集结大概在6月底或7月底,加上战备时间,苏联可能在八九月间开始进攻。
5月30日,大本营陆军部向关东军下达对苏作战要点:关东军在满洲和朝鲜的防御战,应该服务于保卫日本本土的总任务。为此,关东军不需要死守国境线,而应该收缩兵力,固守长春—图们以南,以及大连与长春以东地区,并以通化地区为核心阵地。也就是说,所谓“满洲国”四分之三的地盘都要逐步放弃(实际战斗开始后,大本营陆军部又指示关东军可以放弃满洲,只需死守朝鲜)。总之,保证日本本土决战才是关键。
1945年7月1日,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所做的“世界局势判断”要点如下:苏联随时可能和日本翻脸,如果遇到局势特别有利的时机,也就是日本陷入绝境而苏联所需付出代价最小的时机,苏联出于和美国在东亚抢地盘的目的,也可能提前动手进攻日本。1945年夏秋后将是开战的最危险时段。但“世界局势判断”又认为苏联也可能帮助美国在外交上对日本施压,以求兵不血刃地达到目的。这种观点显然与当时日本外务省竭力拉拢苏联来达成对美媾和有关。在这一大环境下,日本陆军做出局势判断,认为虽然1945年八九月后关东军的处境非常危险,但1945年年内苏日开战的可能性不大。
但在7月下旬,日方观察到如下动态:一.苏联向远东运输战斗部队似乎已接近尾声。二.苏联将驻日本的妇孺撤回国内。三.中共八路军试图渗透到“满洲国”,此点似乎可以反证苏联的意图。日本大本营据此做出新的判断:苏联对日开战只是时间问题,但鉴于苏联在苏德战争中损失太大,为了避免严重伤亡,因此一定会选择极端有利的时机。而这又取决于美军的动态。
波茨坦会议期间,大本营陆军部进一步推测,苏联可能于初秋(8月底)前后进攻的可能性最大。尽管日本陆军中央判断形势紧迫,关东军自身却显得有些麻木。6月,大本营第5课课长白木飞到长春,强调初秋开战的危险性,甚至认为更早开战也有可能。但关东军参谋长秦彦三郎却回应说不必过于紧张。关东军内部也认为战争拖到1946年爆发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关东军有心无力
关东军的上述观点,与其说他们真这么相信,不如说是他们希望如此。因为他们很清楚的事实是:关东军现在根本没有实力与苏军较量。为了应付太平洋等地的战局,从1943年1月到1945年1月,关东军被抽走了13个师团,兵力一度减少到只有四十多万人。1945年3月,关东军又有7个师团(包括1个坦克师团)被调往本土和朝鲜南部,所储备物资的1/3和大量干部也运往国内,准备本土决战之用。1943年以来,关东军还有两百多支独立部队被调走。总之,既然本土决战才是最重要的优先任务,关东军也就别想得到足够的优质兵力和物资。
关东军开始匆匆拼凑人员。尤其是7月10日从在“满洲”的侨民中临时征召了25万预备役人员。这样关东军的兵力增加到70多万人,编成为24个师团、9个混成旅团,2个坦克旅团(184辆坦克),所辖第2航空军只有230架作战飞机。这样的兵力和配备相对于苏军简直微弱到可笑。而且关东军还大量缺少武器。按大本营陆军部评估,关东军的实际战斗力只相当于8个师团。很多部队还在组建阶段,如第138师团,只有2000人,仅相当于2个大队。一些新设的炮兵联队和中队,1门炮都没有。不仅如此,关东军要完成新防御部署、构筑新阵地、转移物资等等工作,至少要拖到9月下旬。也就是说,在大本营陆军部的开战时间预期内,关东军无法完成战备。
部队状况糟糕至此,关东军当然希望越晚开战越好,1945年秋季以后,或者是1946年春。哪怕只多一天,关东军的战备也可以更充分一点。但决定此事的主动权,说到底在俄国人手中。
1945年8月,苏联坦克部队穿越大兴安岭
斯大林要求提前行动
那么,苏联实际打算什么时候开战呢?远东苏军的作战方案是6月28日下达的,所规定的完成战备时间是7月25日。但具体何时开始进攻,却多次变更。最初计划是在8月20-25日开始行动。这与日本大本营判断的时间非常接近。
但很快出现了变化:远东苏军最高指挥官华西列夫斯基战后回忆,7月16日,斯大林突然打电话给他,希望提前10天完成战备。华西列夫斯基用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春秋笔法写道:我不知道斯大林为何想提前,当然,美国在斯大林打电话来的几小时前成功试验了原子弹,并准备将它们投到日本,而斯大林,对此显然不知情——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是,一些亲共的美国科学家,很早就把美国原子弹的秘密告诉了斯大林。当时在苏联总参谋部供职的什捷缅科也证实,斯大林曾亲自向总参谋部通知美国拥有某种大威力炸弹。由此推测,担任过总参谋长的华西列夫斯基也可能知道原子弹的事。
华西列夫斯基是个聪明人,对领袖的意图心领神会。尽管斯大林提前10天完成战备的要求根本无法完成(实际上,原定7月25日完成战备的计划也做不到。到8月初苏军只能说勉强做好了战备),华西列夫斯基却在8月初鼓吹应该提前到8月9-10日开始行动。当然他也知道战备并不充分,因此主张第一远东方面军开始时只投入先遣队,而主力则在5-7天后再行动。此前的7月30日,华西列夫斯基被正式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所辖有第一、二远东方面军、后贝加尔方面军、太平洋舰队。其中以第一远东方面军和后贝加尔方面军实力最为强大。
俄国人的动态并没有瞒过日本人。8月3日,日本关东军第4军综合情报后作出判断:苏军已完成集结,正在战术展开,数日内就有可能开战。8月4日,这一判断通报给了关东军参谋长秦彦三郎。他强打精神地表示形势并没有那么严重,但允许第4军立即转入迎战状态。
1945年8月,苏联红军空军轰炸日本关东军在海拉尔的阵地
苏军调度未完成就开打
美国核试验的成功,加快了苏联参战的步伐。那么,杜鲁门为什么要对斯大林吹嘘原子弹的存在呢?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此时,斯大林正和杜鲁门等人在波茨坦会谈,但这个宣言却没有让斯大林署名,甚至没有让俄国人参与进来。事实上,此时杜鲁门正得意扬扬头脑发昏,觉得既然拥有了原子弹,也许就不需要苏联参战了,美国也可以在分配利益的谈判中占据上风。可这个乡巴佬总统所没想到的是,苏联的百万大军已经云集远东,无论他杜鲁门需要与否,俄国人都要打过来和美国平分亚太。至于美国原子弹的秘密,斯大林早已知晓,俄国的核计划也早已启动。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非但吓不住俄国人,反而会给苏联预定的进军提供便利。
1945年8月6日,美军向广岛投下原子弹。日军中央所预测的“日本陷入绝境而对苏联极端有利”的事态终于发生,这意味着苏军随时可能行动。这一情况被用直通电话告知了关东军。
事实正如日军所担心的。就在原子弹投下后的8月7日16时30分,斯大林终于发出命令,确认于8月9日开始进攻。不过,华西列夫斯基关于第一远东方面军主力延迟投入的方案被否定了。因为苏联总参谋部认为日军早有准备,苏军的小股先遣队根本打不动,只有一开始就投入主力才能取胜。准备不足也无妨,反正原子弹投下后,战争也不会打很久。
1945年8月8日下午5时(日本时间晚11时),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向日本大使佐藤尚武宣读了宣战布告,理由是日本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外务省徒劳忙碌了几个月的对苏交涉至此完全失败。此时距离战斗打响还有1个小时。可是苏军的兵力调动还没有完成。就在开战第一天,满载着士兵、坦克、大炮的军列还在继续开向远东。
苏联将远东战役的第一天进攻视为俄国式闪电战的典范。对日本关东军而言,这场进攻即在预料之中,又在预料之外。如日本第4军在内的前线部队早就观察到了俄国人的动态并做好准备,而期待俄国人能晚点动手的关东军司令部无疑是失望至极,尤其是各项战备以及侨民撤离工作均未完成。但匆忙展开进攻的俄国人也付出了相当代价。在很多地段,苏军甚至没有进行炮火准备就投入战斗,虽然在一些地段达成了奇袭效果,但有时也造成了严重伤亡。苏联解体后的公开资料显示,开战第一天,仅苏联第一远东方面军就损失了1173人,而所对付的只是日军的一些边境警戒前哨。日本士兵战后回忆,被打死的很多俄国人身上都有文身,恐怕是从劳改营放出来当兵凑数的犯人。这一猜测并不离谱。比起俄国人的战斗技巧来,日本人对苏军突破自然障碍的能力印象更为深刻。无论是崎岖的地形还是大群牛虻的叮咬,都不能阻止俄国步兵前进。
虽然苏联的参战的确是趁火打劫,但也的确使日本陷入比遭受原子弹袭击更为彻底的绝境。对此,日本各种史料,包括2014年公开的《昭和天皇实录》都有明确记载。苏联的大举参战关键在于造成日本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出路都被断绝。战争已没有任何打下去的价值。态度强硬的日本陆军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反过来说,从日本维护国体的底线出发,在共产主义的苏联占领更大地盘前停止战争,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对日本也更为有利。天皇在8月14日做出最终决定,包括陆军大臣在内的全体阁僚均表示同意,并在停战诏书上签字副署。当天,决定也电告了日本在海外的军队。第二天,1945年8月15日,广播了天皇的终战诏书,宣告日本战败。
1945年8月19日,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市,占领火车站等重要设施
8万人的伤亡证明战斗极为激烈
此刻,“满洲”还在继续激战。由于日本关东军事先采取了主力收缩的措施,因此在前线地区仅有1/3兵力与苏军交战,但这些部队的损失也相当严重,特别是很多边境警戒大队和中队全灭。一个俄国将军后来描述,俄国人的乌拉声和日本兵反冲锋时的“板载”(万岁)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山谷。他进一步评价道,日本人顽强如故,对苏军而言这绝对不是一场“来了看到了就胜利了”的轻松战斗。
截至8月15日战争结束时,苏军的进展仍参差不齐。后贝加尔方面军的坦克重兵集团出人意料地翻越了大兴安岭,进入了满洲中部平原。这令日军非常惊恐,一度认为苏军可能很快就会推进到长春。但俄国人的燃料供应却变得越来越困难(战争结束后,俄国人赶紧跑去向日本人索要汽油),随后立刻遭到日军航空部队的猛烈攻击;第一远东方面军攻入牡丹江平原,经过激战,清水规矩中将指挥的日本第5军损失了固有6万兵力的一半以上。战后,苏联评估日本第5军及其所辖的3个师团“被击溃”,还认为截至8月16日重创了另外5个日本师团。除此之外,苏军的进展还比较有限,甚至还继续受阻于边境地区的一些日军坚固筑垒。即使按苏联自己的评估(击溃和重创日军8个师团,但未能全歼一个),距离消灭关东军(在“满洲”的主力为24个师团)还很遥远。此外,朝鲜和库页岛方面也陆续爆发了战斗。
天皇虽然宣布投降,可关东军对是否立刻执行却心存犹豫。根据大本营此前在8月10日发布的准备放弃满洲,转而死守朝鲜的战略,关东军司令部已经转移到通化,现在又匆忙返回长春接受东京的停战命令,处理战败事宜。可一些强硬派仍主张继续战斗。经过一番内部争论,加上与苏联联络所耗费的时间,直到8月18日,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才确定停战。但有些没有及时得到通知或决心抵抗到底的日军部队,如著名的虎头要塞和第107师团,此后仍在战斗。8月19日,一些日本飞行员不顾停战命令,驾驶飞机撞击了行进中的苏联坦克部队,这是日军最后一次“航空特别攻击”(此事今年被拍摄成电视剧)。
俄国人此时有些手忙脚乱,倒不是因为部分日军还在抵抗,而是因为苏军自身距离预定的战略目的还很遥远。日本既然已经投降,那么其所控制的地盘就是谁先到谁占有,美国人插一杠子进来也不是没可能。俄国人不得不派出一些空降兵去抢占要点,甚至一度要求关东军把停战时间延迟到8月20日。不过这种担心有些多余,美国人并没有到“满洲”来抢地盘,而是进入朝鲜南部,直到著名的三八线与俄国人会合。另一方面,苏军也部分进入到日军“中国派遣军”所控制的关内地区,与中共八路军取得联系,于8月底进占了重要战略要冲所在的山海关。八路军大举进入“满洲”的通道被打开了。
苏联的远东闪击战结束了。在这场没有决出胜负就匆忙收场的短促战役中,苏军损失超过3万人。日军损失约5万人(8月14日前损失约4万),其中超过半数战死(苏联公布的资料显示,解除武装的关东军仅有2万名伤病员)。总计8万人的伤亡证明战斗极为激烈。在天皇和关东军司令官的命令下,关东军60多万人放下武器,随后被押往西伯利亚,以弥补苏联损失过多的劳动力。他们的待遇大致好于德国战俘,但仍有约5万人死去,有些被扣押到50年代中期。被遗弃在“满洲”的上百万日本侨民,前后约23万人死去。在日本战败退出的所谓“满洲”——即中国东北地区,俄国人大肆搜刮物资工厂,日本人留下的武器装备堆积如山,八路军则海陆并进大举进入,国民党军也不甘落后汹汹而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