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李家馅饼:还是当年的老味儿
个人日记
李华丰 李家餐馆老板
李华丰一直从事面案,很小的时候,家里就开过一家叫洪记园的饭馆,让他有机会跟很多解放前的老面案工作学习过。他从八九岁在“同义轩”干杂活,到公私合营后多个饭店的历练,经历丰富,虽然主要从事面案,但打杂、跑堂、上灶都会。他不仅是现在哈尔滨健在的少数的回民老面案之一,还是健在的少数懂得“响堂唱菜”的老人之一。
李华丰一直从事面案,很小的时候,家里就开过一家叫洪记园的饭馆,让他有机会跟很多解放前的老面案工作学习过。他从八九岁在“同义轩”干杂活,到公私合营后多个饭店的历练,经历丰富,虽然主要从事面案,但打杂、跑堂、上灶都会。他不仅是现在哈尔滨健在的少数的回民老面案之一,还是健在的少数懂得“响堂唱菜”的老人之一。
清真牛肉馅饼,好吃还吃不腻的,就是这家经营了三代的李家餐馆。
牛肉、白菜、大葱和的馅,每天就卖一盆。我们晚上7点到店里时,只剩下最后不到10个馅饼。馅饼不贵,2元一个,现包现烙,每天只卖200多个。不少40岁左右的哈尔滨人,就是从小吃这个长大的。
门面上,你看不出它的牛肉馅特色,可是吃过的人都认为,时光在这个小馆子里停止了,馅饼还是当年的老味儿。
李华丰快80岁了,一直是亲自选料,亲自调馅。为保证品质,每天三餐就在店里吃,监督儿子们把事情做好。他说,宁可身体挨累,不能让脸皮受热。馅饼以前装盘也有讲究,每盘十个,两张一摞共摆四摞,上面再放两张。皮薄而软,肉馅饱满,刚出锅的馅饼咬上一口,冒出浓浓的牛肉香,可是吃起来一点也不腻。
之所以不腻,关键在于“馅”。整棵的白菜切成两半,扣着切成薄片,剁碎,用水漂洗,之后再将水挤出,用手攥到张开双手时,白菜如雪花般轻飘,吹一下翩翩起舞。这样的“白菜花”和馅时不再出水,而且能将肉馅、油、料的味道吃透,令馅饼吃起来柔软而不腻。调馅时先将盐、酱油、花椒、大料、姜、油和几味中药要放在牛肉也就是红馅里面搅匀,等到掺白菜前,在红馅上铺一层葱花,然后放香油或豆油,用筷子将葱花和油拌一拌,让葱花把油吃进去,再将整个红馅搅匀,最后再放白菜,搅好后是为花馅。
“红馅的牛肉选用上脑、腰窝和肋条,以前还用脖头,这个部位要仔细加工,里面的淋巴结全不要。现在我年纪大了,就不让孩子们用这个部位了,弄不干净,看不过眼儿。过不去眼睛这一关,也过不去心里这一关。老规矩必须得传承,必须严格。”
说起面案,老爷子滔滔不绝。
“哈尔滨的馅饼,面有多种多样。除了自家的风格,还有大矾泡、小矾泡,半炸半烙,饼铛是有坡度的,一边是油。面一见油就起泡,焦黄的。此外,哈尔滨原来有个王老五馅饼,那是搅面做的,面案上撒面不,特别软,一般人包不了。面不能揉,要让它破劲儿,包的时候揪一块面就包,面儿越软,馅越硬,因为馅再软就包不上了。包好后,像北京的门丁肉饼一样墩儿烙。王老五的馅饼一烙就是五六十个,如今他人不在了,家里人也没有传承下来。”
老爷子眼睛不如从前了,除了选料、上红馅调料老爷子还坚持自己配,包和烙都不再亲力亲为。他说,要是自己包馅饼,皮还能再薄几分。
据说老爷子的烧卖也是一绝,从烫面、下剂儿、压皮,那手绝活儿带出不少徒弟。
2000年后,李家餐馆开始由李家第三代打理。李华丰有四子,现在除了长子外,其余三子都在店里工作,他们均传承了父亲的手艺,保持着传统做法和老味道。
李家餐馆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兴盛后,如今生意很平淡。时代变迁中,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一家有历史的老字号。小馆固守于不再繁华的小街巷上,坚守着哈埠回民饭店的老味道。
文章评论
桃花岛
再好的买卖也有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