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く九>------く书生与江湖>

个人日记

                     

   走进散发霉味的图书馆深处,两股戾气扑面压来------书生呆气和江湖痞气。书生浪漫呆滞,有翩翩风度,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却思维木讷、不识机变。江湖义道风险,有生死誓言、侠骨豪情、大称分金,然波高浪涌、暗礁难分。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书生谭嗣同满腔热血,慷慨陈词,留下这段话后,引刀一快。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生死关头,一介莽夫的项羽还那么书生文气,以致丢下了万里江山和千古遗憾。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词写得很感人,但仍摆脫不了令江湖人不屑的气,听着这词,江湖笑了:“好!我来当人杰,你去为鬼雄吧。” 所以,当坦克围困京城时,江湖人泠笑地看着 大书悲壮毅然地走进了广场上的小书生中。 
      
    书生慷慨;“死后十八年,老子又是一条好汉”。江湖笑道;“
好死不如赖活着,星星之火,
再燎原”。 书生;“士可杀,不可辱。” 江湖;“识时务者为俊杰。老子得势后,再加倍去辱他。”  一番爭论后,江湖懒得再讲废话。所以勾践在添痣尝糞的无限忠诚后, 把夫差和伍子胥的头颅挂到了吴国的城墙上。 

              

书生推崇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昭示着响当当的胸怀骨气。令人热血沸腾,从而激发了无数莘莘学子“五*四”,“*四”,“抗日”,“抗战”,一代一代地奔向广场,奔赴战场...... 书生意气,死不屈,大义凛然。 然;或秀才造反,或兔死狗烹。多年之后,芸芸众生心中怀念的也许是书生,而现实唯命是从的却不得不湖。

 江湖讲究义道。“四海之内皆兄弟”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同生死,共患难”。 …… 这话听着豪气,却赤裸裸的实用功利。有大声骂娘、快意恩仇的豪爽,也有勾心斗角、杀戮竞争的阴谋或阳谋。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水浒兄弟死了大半,宋江却忙着朝庭招安,衣锦归乡。 

皇帝打下江山,总要换一批书生来治理天下,因为只有书生才用得踏实,用得放心。 原来的那班兄弟,赤足之时赌酒尚可,穿了皮鞋后就绝不能重用! 于我有利、为我所使-------是江湖冷酷的永远法则。

分王封地是安抚,杯酒释兵权是客气,到打倒走资派时,则已经是明显看你不惯啦。 朱德在晚年悲哀地说过:“看着这样你爭我斗,谁还敢相信我们曾是一口锅里吃饭的弟兄呢?”   

       

    生做个幕僚,也许能出谋划策、决胜千里,真要自己当了家,多半只能以悲剧收场。光绪皇帝一度也志存高远,图强变法,临死时却大叫“慰亭误我!”其实,误他的哪里是袁世凯!只要书生气不改,他就永远斗不过慈禧这个老江湖。刘备也真不愧是个江湖老手,撒腿后仍能驾驭诸葛亮,让这个书生守着他那个蠢宝崽,鞠躬尽瘁了十多年,比起那些尸骨未寒妻入狱者,毕竟还是要技高一筹。
 
            
    传统观念中,人们习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把书生和江湖看成水火不相容的两个对立。翻开史书,凛冽的都是书生,但那些从江湖好汉和书生意气中脱颖而出的江湖导演,总是把两者灵活巧妙地相结合,往往只展现出书生一面,把江湖的真面目藏在历史的深处。成大事的书生,不经意间显露一鳞半爪,运筹帷幄,便收拾了半壁山河,成为了“成王败寇” 规则下的大英雄。在刀光剑影、血风腥雨中……取书生和江湖之精华,既保持书生外表和理想,又熟悉江湖明暗规则,写诗词、搞整肃、破迷信、喊万岁、抓斗爭、倡和谐......外书生而内江湖,亦无往而不利。
             
                      
    
草读了几句书,又牵挂点所谓苍桑的书生,孤独感和使命感与生俱来,身在人海也难掩眼神的悲伤和落寞。遇到投缘之人,肝胆相照,生死不渝。书生实诚,绝不是笨蛋,谙熟江湖法则,却不屑于使用,所以书生永远是孤独的、悲剧的 。书生行走在人世,要不摇身一变为江湖人,要不一世书生走到老。在出门就要查验身份证旳现世,己沒有了能让你终日捧着圣贤书闲读的深山古庙。要吃饭穿衣,谁也避不开江湖。

 
   今日的江湖更加热闹,今日的书生更加落寞。没有了一剑一萧走天下的浪漫,没有了白衣公子救小姐的温情,甚至都没有了浪急风高的烟波浩渺。江湖,显现在温文尔雅的职场商宴上,呼啸于庄严整肃的党委会议中...... 江湖中,多了一丝遮眼的书卷气,书生耳,己难避遍地的风波声。
          
    在长期物欲横流,贫富差距悬殊的江湖上,说不定哪天又会有铁腕的物登高一站,仗义疏财,扶济贫。这中间难免又会裹挟进去一批批热血的书生。只是......只是沾了江湖的书生,会倍增阴歹虚假,多了书生的江湖,将更加血影迷濛。   
               
    记得南怀瑾曾说过:“世上有两种人无敌:一是不怕死;二是不动心。”前者如本真的江湖,无惧无畏,世界全在脚下;后者似真正的书生,无欲无求,天地都在心中。
      
    千年后,当我们再走进有霉味的图书馆深处时,还能够清晣地分辩出书生呆气和江湖痞气的差别、由来和渊源吗?



文章评论

文之梅

雪夜静读书 新年第一天飘下的雪花,在我们休假三天又上班三天后,仍有一些残存在屋顶瓦沿上,似乎依依不舍离去。从办公室高楼窗户望下去,斑斑白影稀散而杂驳。小时候曾听老人说,它们是在等待新伙伴。雪久未融表明气温低寒,再逢雨水,必成新雪。形象而寄情,且符合气象科学,民间俗语传递的生活常识就这样铭记在脑中。 天寒地冻,最好的状态就是闭门读书。记得年少之时,雪夜读禁书曾是我极大的快乐。 懵懂的年岁读到[红楼梦]、[十日谈]、[少年维特之烦恼],男女情境一下子洞开眼前,好奇中带着颤栗,平常的日子从此多了一份美好的向往。读到卢梭的[契约论]、富兰克林的[自由宪章] ,如一束天光照亮了身边的黑暗。‘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从此彻骨难忘。 雪花纷飞,闭门不出,靠着火炉,或出神呆坐,静思自省,自己想自已的问题,任思绪漫天飞翔,或打开一本平常喜欢的书,与千年前的古人共话苍桑。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夜雪温酒,邀友共酌。白居易的盛情透过刘十九,透过悠悠岁月而传递到樵夫。 一堆杂书,随意乱翻。读史: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不常被人记取的朝代,亦是一个脫俗爱美的朝代,精神的自由,向花一样盛开。章太炎曾评价其为真正的思辨和学术的时代。魏晋的文章,清峻高健,文蕴闳深却平易风致。三曹‘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豪放超迈、挺拔刚硬旳建安风骨,陶渊明的简淡悠然、玄远绝俗的闲适文风影响至今。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空灵洒逸、爽朗淸举。[洛神赋]作者顾恺之,人物山川尽入仙境,画功才情均称痴绝。 ‘春有百花秋有叶,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种恬淡之心,真是让人顿生羨慕。这 ‘好时节’的前提无非只是 ‘ 闲来无事 ’。但今天的我们却己很难做到,家事、国事、房事、人事、钱事,事事挂在心头,哪还存有那种‘ 春赏百花冬赏雪 ’ 的闲情逸致。室內不能静思已心,室外又无法融入自然,最终将自己与天地割裂开来,空在网上独叹孤独。 人生问题,其实还是不要想得过深。 如看得太透,世间万物皆成幻影,也是一件悲凉的事。跌宕的人生自有激流的豪迈,可平静的生活不也是一种真实存在吗 。 步入社会,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数钱的兴趣日益增浓。渐渐感觉到自己在变,变得功利,变得计较,变得浮躁,也变得空虚。曾立过很多志向,大到解放全人类,中到亿万资财,小到写作和戒烟,可惜至今无一实现,空留满腔惆怅与悲哀。唯庆幸从小读书的兴趣尚未完全熄灭,疲惫迷茫之途尚可滾进书堆,自我麻醉,自我疗伤。 现代资讯的发达,使知识普及,问题求解变得简易快捷。打开百度一点即成,何必寒窗十年悬梁刺股。但若需追求高质、系统、逻辑的知识结构,真正找到人生的精神寄托,恐怕还是离不开一页页读书。因为人生残缺,充满艰难,当面临困境没有尽头时,需要一种自我对生命通透的理解。 当年曾发出‘雪泥鸿爪 ’ 之叹的苏东坡,认为人生如同雪上鸿雁的痕迹,瞬刻即将溶化时,恐怕未必想到自已日后辉煌跌宕、惊涛拍岸的人生际遇。诗在,那鸿爪便在冰雪中永远固化,流传到今天我们的书桌前。如飘雪前远去的史铁生,一本地坛,为这位残障的平民洒上一缕圣洁的光辉。谦和、平实而顽强的轮椅作家,用笔在灵魂的深邃之处引领我们。‘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 "更" 字’。正是有了这痛彻肺腑的心灵感悟,使得到史铁生绽放出人生别样的美丽和坚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好一个心远!超脫礼法,闲和淡定,直显人格真性情。真性情,判断事物时,所看重的是它在自己生活中的生命意义,而不是权衡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是出自內心的自然反映,而非逢迎外界的虚假做作。真性情,性之所发,情之所至,情从心出,性随率真,道效自然。 读书,能让你从斑驳的现实中找到一个冷静的参照。读书,其实就是读自己,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走向何方,为自己确定从容的脚步。读书,能让你从‘神马都是浮云’的浮躁虚无中找到坚实的大地。明白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不是浮云,自己这几十年的生命也不是浮云。日子还得在不断变幻的‘神马......’中继续前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人鸟绝踪的漫天风雪中,柳宗元清高孤傲的人格理想在书本中闪烁,一江寒雪独钓的风骨令人仰生敬慕。 室内,暖气微吹,老友酒酣,捧本书,雪夜静读。禁不住想问一问书中的主人公,问一问远方的好友,下雪了,你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