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中华传统文化是心理教练职业的现实需要
个人日记
易呈寄语:
这是去年我应约为国家人社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教材编委会,《心理教练》培训课程教材所写的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幸得编委会全部采纳。现在发出来,以飨读者!当时仓促提笔撰写,一定有很多疏漏!也请有缘人方便时批评指正! 易呈鞠躬合十! 2012.3
修学中华传统文化是心理教练职业的现实需要
执笔人 蔡易呈
教练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在西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帮助大批人群走向了成功!在中国虽属起步较晚,也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其前景令人神往!
心理教练作为当今社会应运而生的新兴职业,当知当今社会我们所要服务的人群,他们的困惑所在?其工作的压力、生活的负载、情感的困惑、内心的迷茫、人情世故的恩恩怨怨……这一切的种种!可知内心深处,真正的需要在哪里?
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我们所要服务的人群对其生命品质也有了更多的要求与更高的标准。除了我们要熟练掌握运用心理教练技术的理论与实务操作技能之外;增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充分理解中国本土文化的价值观体系,结合西方前沿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以中国人乐意接受的方式,来完成中西方文化中价值观体系与信念体系的有机整合;以中华传统文化根基的“道”,来御西方心理教练这门“术”;更好地为中国人的生命品质服务,就显得非常重要!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心理困扰和人际冲突,其原因更多是价值观体系的混乱,人们普遍不知如何做人!其根源还是在于当今教育中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严重缺失!因此,修学中华传统文化就成为心理教练职业的现实需要!
一、中华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传统文化中素有“三教合一,大道归宗”之说,从传统文化的渊源来讲,可以说是一源三支;一源谓之易经,三支谓之儒家、道家、佛家(此处所谓佛家更准确地说是融合了中国易老庄而中华化的禅)。
儒家明伦,明的是人伦,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崇尚心德合一,属人道;其核心是五伦八德,其根基在于孝道;道家保命,保的是天命,重视因果教育,崇尚天人合一,属天道;其核心是顺应自然,其根基在于天人感应;佛家见性,见的是自性(本性),重视生命教育,崇尚身心合一,属佛道;其核心在于明心见性,了脱生死。纵观三家之说,都以孝道为其根基,故人道是基础,人道不成,难成天道佛道!
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道家则崇尚自然,主张通过各种修炼,达到长生久世,羽化登仙;佛家倾心般若(智慧),主张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间,道家的着眼点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的超世间,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易、儒、道、佛等诸家中,道家被公认为最擅长于养生。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被许多帝王奉为圭皋。
后世医家有“医易同源”,汇合三家之说,故又有“一源四支”五家之说。此五家虽各有侧重,就其所谓“心学”而言,各家最高追求都回归到养心修德!因此有“易家洗心,儒家正心,道家静心,佛家明心,医家养心”之说。
对此,清朝雍正帝曾语“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
一言以概之,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系统化、整体平衡、中庸和谐、中和为美、内外一致、无中生有、小中见大、柔弱胜刚强。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有两大基本作用:一是修心,二是开智。修心可以达到内圣,开智可以达到外王。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修心,修心是开智的基础。
二、如何学好传统文化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更重要的是要力行落实到自身的成长上!
1、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基本内容的选择
结合心理教练训练课程的三级分设,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上可参考如下:
初阶以诚意正心、力行孝道、做合格中国人为主要目标,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于孝道;因此,首先要修习落实儒道佛家之三根本:学习儒家的《弟子规》与《孝经》以力行孝道;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以明了宇宙的根本法则之一宇宙因果律;佛家的《十善业道经》以明了断恶修善,利他利己;
另外,还可选学《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明了儒家伦理道德与人际关系建设的重要原理。
中阶以格物致知、认清人生意义、明确人生价值为主要目标,需研习“儒家二训”《了凡四训》与《朱子家训》以明了改造命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同时深谙古人的家教智慧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另外,可进一步研习《四书五经》,并选学医家的《黄帝内经》以明了基本的中医理论与养生观念,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平衡的人生!
高阶以完善人生修养,提升人生境界、养心修德为主要目标,需参悟道家经典《道德经》以明道修德、佛家经典《心经》以了知宇宙空性;
另外,还可选修佛家的《金刚经》与《六祖坛经》以感悟“明心见性”的人生境界,易家的《周易》以洞察宇宙变化基本法则!
2、修学传统文化的主要方法
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为
其一,从做事上修,即“以事练心”,要从日常生活中,从做事处起修!
即说孝道是人道的基础,为各家修学之根基所在,我们就以如何落实“孝道”为例?
比如依照《弟子规》,将113件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具体落实,每一事情都做到了,才算是一名合格的人。
其二,从理上修,即从明白人伦之道及宇宙规律等事理处起修。
比如,通过学习《孝经》,明白孝道的主要内容,各阶层行孝的方法,以孝道治理家、国、天下的意义等基本原理;明白行孝的基本道理后,然后结合《弟子规》细化到每一件事情上来更明确更清晰地力行孝道!
其三:从心性上修,可选择一种跟自己对机的成长修炼方法(法门),从行住坐卧起心动念处起修修。
学习传统文化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养心修德上,我们可以从道家经典《太上感应篇》中修习敬畏心恭敬心,从《道德经》中修习清净心;从儒家经典《孝经》、《四书五经》与《了凡四训》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修习感恩心、勇猛心与知耻心;从佛家经典《心经》和《金刚经》中修习分别心、平常心与慈悲心!
因此,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养心修德的次第依次为:起敬畏心 – 生恭敬心 – 起知耻心 – 生勇猛心 – 断分别心 – 起清净心 – 生平常心 -- 发慈悲心。
三、传统经典导读
1、力行孝道的基础《弟子规》与《孝经》
孝是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
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会做人,这一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做人的根基在于首先落实孝道,从落实《弟子规》做合格人做起!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弟子规》是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生活规范。是教我们如何做人的基础规范。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会做人,这一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而做人主要的根本,从孝悌来入门。
《弟子规》是拿来做的。不是拿来背的,做到一件才算学到一件!要解行相应。“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让我们以诚敬的心学习《弟子规》,亲近这位千岁的老人。真正的学习是以身作则,在生活中学《弟子规》,做《弟子规》,演绎《弟子规》,这是真正的学习、承传祖宗的智慧,也无愧于圣贤弟子、炎黄子孙的称号
《孝经》被古代学者称为儒家六经的总汇,并世代作为孩童启蒙教育的主要教材。《孝经》不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同时也是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当今社会以《孝经》管理企业的典范就是亚洲首富李嘉诚。
《孝经》不仅告诉我们什么是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孝经》还告诉我们如何落实孝道?
比如事亲五要:“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事亲三戒:“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明白了孝道的基本原理,就能让我们更好地落实《弟子规》!
2、改造命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参学《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到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说明了人们完全可以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自求多福的道理。
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照此实践,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尽现真善美中华文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章,论证“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平实而无虚华,深奥而不迷信。
所以数百年来历久不衰,为各界人士(包括清朝皇室与日本皇室传家之训)欣然传诵,时至今日,仍然是脍炙人口、滋育身心的杰作。
参学《了凡四训》可参照释净空老教授或钟茂森博士细讲的《了凡四训》视频;还可看相关影片与配套书籍。
3、修心养性的基础 --- 《道德经》与《心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共81章,被后世学者称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完整的哲学著作。传世版本很多,编排体例也有很大不同;当代学术界普遍认为,应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汇编版本最为接近老子的传世思想!
实际上《道德经》远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它本身就是一部修身养性的“心学”!更是后世道家修练的“心法”!我们若是仅仅从字面意思研究,恐怕很难真正感悟老子所要传递的大智慧!因为,古人的思维方式与当今现代人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如老子是在天人合一的融合状态中所感悟到的智慧,这不是用当今科学思维方式(头脑思维)所能理解的!
《道德经》着重建构了宇宙生命与人体生命全息统一科学,特别重视从万物本源的“道”的层次,探讨德道变易归一的宇宙根本律;全书以阐释天人合一为宗旨,主张放德而行,就道而趋;老子把世界的根本规律概括为“一分为三”与“涵三为一”,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通天下一气所成;将天、地、人三界、三才、三道总括为大千宇宙地球生态系统的“涵三”与“分三”系统,这也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创生系统与回归系统;天大、地大、人大,三才之中人是天地之中的最高智慧生命,是从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而言的;“三生万物”与“万物冲和为美”是又将人类放在整个宇宙生命系统中相互渗透、补充、互生、互益。
由此可见,《道德经》是站在整个宇宙的高度,总结前人成就,提出问题,因而具有跨文化特征,跨时空特征,跨人类特征,长于中华,却传播世界;历经2600多年而不衰,并还将继续长生永存。
我们参悟《道德经》和老子思想,当将我们的心真正清静下来,深入其中去反复感悟去体证。如此,才有可能感悟到老子说描述的人生宇宙状态境界!
参悟《道德经》方法借鉴:
诵读至背诵,反复参悟,然后参考有关实证经验的名家注解。
建议扩展阅读可参考以下著作:
(1) 萧天石所著 《道德经圣解》 华夏出版社
(2) 黄元吉所著 《道德经释义》 线装书局
(3) 李零 《人往低处走》 (据帛书版汇编)三联书店
《心经》是世界上最短的佛经,一字千金,字字珠玑;全经虽然只有263个字,却在佛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摄取六百卷《大般若经》心髓,是整个佛法的纲要,其将般若智慧与缘起性空的道理,被认为是学习佛法的指南,利生的法宝,获得人生解脱的真谛。《心经》更是是佛法禅修实证的“心法”,诸多大德常言《心经》是斩心魔之要诀。
昔日,玄奘法师在西去取经途中,经过茫茫大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在如此危险万分的绝境中,只要玄奘法师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立即消弭无形。依仗《心经》的功德法力,玄奘成功到达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尊为国师,专心翻译佛学经典,成一代高僧大德。
《心经》自流传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经文简约而义深,很少有人能明了经义;历代高僧禅者以自身的修为开拓着心灵的家园,生命的净土。他们的世界,深邃广袤,灵动空明。其言其行所蕴涵的般若智慧,阐发的顿悟思维,使人契入宇宙真谛,理解自然之道,融于天地之间,由此直指生命的本真,人生的奥义。
《心经》所包含的意义非常广阔,我们参悟《心经》当反复诵读同时要精进禅修证悟,当超越文字相而静心体悟《心经》的真谛,如此方能获得心灵的涤荡与淘洗。
《心经》在中国大约有十八种译本,其中以玄奘法师的译本最为简洁、流利、清楚。至于《心经》注释,自古有一百多家,可见其研究之众与传诵之盛。
我们参悟《心经》可参考以下注释:
⑴ 李炳南老教授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表解》
⑵ 圣严法师 《心经讲记》
⑶ 济群法师 《心经的人生智慧》
⑷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
⑸ 圆瑛大师 《般若心经讲义》
文章评论
西红柿王
[em]e179[/em] [em]e163[/em]
樱花ァ恋つ
[em]e179[/em][em]e18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