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锋看《三国》

个人日记

   
    喜《三国》。某日,闲暇,无意中翻到了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于吉此人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搜神记》里倒有,在这一回里,把孙策为杀于吉而动用的阴谋诡计,罗贯中的描绘很是精彩,让人读后颇有些回味。
   
    话说孙策在城楼上招待宾客的时候发现诸将纷纷下楼。孙策问是什么原因,左右答道:有以为神仙从楼下经过。众将想去看看。孙策往楼下一看,楼下有一个道人,身披鹤氅,手携藜杖,立于道路中间,百姓都焚香伏道而拜。孙策见了大怒,要手下将此道人抓来。左右纷纷劝阻说:“倒是名叫于吉,到吴会来广施符水,治病救人无数,百姓称他为“于神仙”,不可轻渎。谁知孙策听后竟更加愤怒,强令手下将于吉抓来。孙策劈头盖脸地就是训斥:“狂道岂敢煽惑人心?莫非想造反不成?”于吉答道:“贫道上山采药时得到神书百余卷,全为治病救人的方法。贫道得后普救万人,未收毫厘之物,怎为煽惑人心?”孙策反问道:“你毫不取人,衣服饮食从哪里来?你即黄巾张角之流,今若不诛,必留后患!”后由于众人的劝说,将于吉囚于牢中。

    后吴国太和张昭等人又替于吉说情,孙策还是坚持己见。孙策对众人说:“你们都是读书人,为何不通情达理?昔日交州刺史张津听信邪教,鼓瑟焚香,常以红帕裹头,后竟被乱军所杀,这样的事实在没有好处,你们没有醒悟,我要杀于吉正是考虑到禁斜觉迷。”在这里,孙策将自己标榜为一个智者,以“先悟者”的姿态告诉那些为于吉说情的他要杀于吉是为了“禁斜觉迷”而不是乱杀无辜,一时竟令众人无话可说。不过吕范进言请于吉求雨,孙策答应了,但有条件:若午时无雨,即焚死于吉。后于吉求得了三尺甘霖,百姓官员皆跪拜于吉,衣服弄脏了都不在意。孙策见后又大怒,竟说:“晴雨乃天地之定数,妖人偶乘其便,你们为何如此惑乱?”遂命令左右速斩于吉,于吉就这样死了。

    其实在这里孙策是耍了小聪明了的,孙策说求不来雨就烧死于吉,却没说于吉求来雨后怎么样。而等于吉真正求来雨时,他竟以“晴雨乃天地之定数”于吉不过是“偶乘其便”而已将于吉求雨的共闹给盖过去了。孙策既然知道“晴雨乃天地之定数”,那又为何还答应叫于吉求雨?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孙策是江东的老大,在江东他说了算,他说杀于吉是“禁斜觉迷”就是“禁斜觉迷”。他在江东应该是万人景仰,每个人都对他俯称臣。这个受万人景仰的“待遇”只能他一人享受,如果有人也享受了,抢了他的威风,那还得了,孙策当然要杀了他。你看,孙策每次大怒都是在他看到百姓甚至还有官员都给于吉跪拜的时候。试想,在江东谁有资格受百姓和官员的如此大礼,毫无疑问当时只有孙策一人!而他于吉也享受了,他凭什么?他之不过是一个道士,杀了他在孙策的眼里“何异屠猪狗”。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很能说明问题:孙策看见百姓官员都给于吉下跪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都未曾受江东臣民如此大礼,他于吉老匹夫安敢如此?”当年萧何于老百姓走得很近,刘邦知道后很不高兴,以为萧何有异心,因为只有皇帝才有资格抚恤他的子民。后来萧何得知后竟装出一副贪财好货的德行才免于一死。而于吉不知道自己冒犯了孙策,直到死大概也没弄明白孙策为什么要杀他。
     
    一个杜撰的小人物的死其实反映了时在人治社会里弱者生命的脆弱和无奈。就算是被称为“神仙”也难逃魔掌。 
 
    
老话曰: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说的是水浒中血腥气太浓,三国演义中阴谋味太重。今日在这里权且当一回阴谋家了。



文章评论

老洪

历史永远都是历史。凡是没有答案的,都归结为历史。悬案、疑案、杂案、无头案等等,这是当代人的最好解释,也是唯一的。既使能够马上解释清楚的,也要存档多少年,留下或多或少许多疑问,让今人或后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只到解密的那一天,原来如此。

婕妤

看三国的男人都有计谋的

心语若兰

让人既长知识又长见识的文字。[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