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背井离乡(上)

个人日记

     一九七二年的倒春寒格外厉害,让人觉得寒风直刺入骨髓般,简直冷透了心。我们从周的老家东蛇山子回到离火车站很近的妈妈家里,准备从那里上火车。周的表哥锁柱大哥凌晨赶着马车送我们,还有我们在这里的好朋友潘景仁,孙万琴也来给我们送行。万琴拉着我的手,眼里含着泪,我知道她担心我身单力薄,到那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知会遇到什么困难。景仁帮着我们全部的家当(包括我下乡时带的两个柳条包)装到车上。临上车前,锁柱哥哥手握鞭杆,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话:“走吧!人呐,有享不了的福,可没有遭不了的罪,走出这个地方,还许有出路呢!”一句话说得我泪流满面,铭记至今!天还没亮我们就启程了,景仁不肯回去,跟着马车跑的气喘嘘嘘,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我们在车上一再让他回去,他才停下脚步,远远的和我们挥手!
    弟弟知道我们要去闯北大荒的消息,特意从青年点赶回来为我送行。我们在妈妈的家里团聚了两天,行李是提前由火车托运的,随身带的东西很简单——一台小小的收音机,一本列车时刻表,我还没忘将我们的高中毕业照(全班的)装入行囊。心里只想着权作纪念吧!
    我们需要坐短途车到沈阳,然后再转车。我们要去的地方是黑龙江省讷河县学田公社和平大队的赵信屯。
    弟弟要送我们到沈阳,看着我们登上北去的列车。从迈出家门,离开爸妈视线那一刻起,我的眼泪就不由自主的往下淌···我不敢回望站在家门前的父母一眼,只有义无反顾的往前走了!到了沈阳站,等待傍晚开往齐齐哈尔方向的车。弟弟建议我们去附近的照相馆照了一张相,(当时我两眼肿的像两只烂桃一般,一看到这张照片就心酸!)然后我们又去小饭馆吃点饭,弟弟就送我们上了火车。
    车开动那一瞬间,看着弟弟在站台上随着列车奔跑着不住招手的身影,我的心宛如万箭穿心般泪如泉涌!靠在窗口座椅上,我闭上眼睛,突然感觉到火车在往回开,心里一惊,忙又睁开眼睛往窗外看看,车其实还是在往前开。感觉往回开只是我的幻觉罢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满车厢的人们都东倒西歪的睡着了。我们的经济条件太差,不能买卧铺票,孩子就睡在我的怀里。我睡不着,手里拿着列车时刻表,一站站数着经过的地方,过了一站就觉得离家又远了一步。那时的火车多数是慢车,逢站就停,在家时我就知道我们到达目的地一共是108站,我当时就曾经想过,怎么和《水浒》那本书里被逼上梁山的108将的数字那么巧合呀!
    一路辛苦自不必说。我们到了老莱车站下了车(这个站离我们要去的赵信屯近一些)疲惫的我躺在车站的座椅上缓了好长时间,才起来上路。那时根本没有长途公共汽车,都是马车或是自行车,也没有电话能通知周的同学来接,我们一边打听着路,一边往和平大队走。周背着孩子,我提着简单的东西,走在后面。刚踏上黑龙江的土地,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天高、地阔、人稀。到处是起伏不平的岗地,在高处看,好远也不见一个村庄。脚下的土地是黑黝黝的,田里的垄都是望不到头那么长,而且还宽,走毛毛道时一步迈一条垄很费劲,得努力迈大步,这和在辽宁感觉大不相同。走着走着我就感觉我们像漂泊在无边的大海上的孤舟,不知会停泊在何处?心里涌上阵阵凄凉!
    经过将近四个小时的跋涉,我们来到村东头。只见两排高矮不齐的几十座草房,不足百户人家。中间有一条土路,从东头看到西头一览无余,两排房子北面又有一条几米宽的白杨树林带。这就是赵信屯的全部。
    到了周的同学秀峰家,受到了他们全家的热情接待。秀峰的妈妈本来就认识周,小时候他和秀峰常在一起玩,所以见面自然很亲热。秀峰的爱人玉琴嫂子是本地人,十分豪爽,快人快语,忙着接过孩子,拉我到热炕头上让我暖暖身子,顺手又将火盆推到我面前,又扔给我一个小被盖脚,就忙着去做饭了。饭后不一会儿,屋子里就来了不少人,男女老少都有,说是看看会计家里来的客人。秀峰忙着和大家打招呼,一一给我们介绍,周也和他一起给大家倒水递烟。秀峰说不是什么客人,我小时候的同学,是来咱们屯子来落户的,以后还有劳大家帮忙照顾呢!
    第二天,秀峰帮助我们找了一家可以让我们暂住的地方,就是村中后排房的陈家。陈家有三间草房,爷爷奶奶和小姑姑住东屋南炕,两个没结婚的叔叔住北炕,西屋的南炕是大叔大婶带两个孩子,北炕闲着,就让给我们住了!我第一次感到北大荒人的朴实宽厚,全家人帮我们安顿一切,秀峰妈告诉我,这里不讲什么房租,就在这里安心住着就是了。这让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一下子就感到了温暖!
    安排我们住下后,秀峰就开始联系落户问题。可是谁都没想到,当我们同秀峰一起去队长家,说明要在这里落户的事情时,却意想不到的遭到了队长的拒绝。因为我们离开辽宁时,并没有起户口,(也根本起不出来)说起来就是当时的“盲流”,队长以“一没户口,二没证明”为理由,又说不知道我们以前干什么的,为什么事情跑出这么远,如果随便给落户有了问题谁负责?
    吃了闭门羹,如同一盆冷水泼到头上,好几天我们都一愁莫展。出来还能再回去吗?想不到生活又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我该怎么应付?第二天我和周假借去供销社买酱油,想背着大家商量一下怎么办,刚说没几句,周又发起脾气,摔了要买酱油的瓶子!看着他暴躁的样子,我的心里是那么失望,那么无助,可是回来后在外人面前还是装得像没事人似的。脸上的快乐,别人能看到,心里的痛有谁能感觉到?晚上去秀峰家,秀峰气的一个劲的喝闷酒。还是秀峰妈妈和玉琴嫂子想出个办法:“咱们何不去请几个屯子里有威望的老年人,去队长那里说个情,再联合大家签个字做个保人,有事大家担着,村长总不会驳保管员和老荣军的面子吧!”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好,于是秀峰找了老保管员朱玉林,村里的五保户张大爷(战争时期曾给八路军抬过担架,大家都称他“老荣军”)还有邻居赵云峰老人一起去队长家,他们和队长介绍了我们的情况后,还诚恳地和队长说:“这两个年轻人都是文弱书生,是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在农村没出路,才投奔秀峰来这里,千程百里的真是不容易,看着可怜见的。咱们这里人少地多,不在乎他们三口人吃用,收留他们也算积德行善。况且咱屯子一个高中毕业生也没有,保不齐大队学校缺人时他们还能当个老师什么的,咱们屯子的孩子也借光啊!看着这两个年轻人面善,我们几个人敢担保他们不是坏人!村长要是怕担责任,我们可以串联全村人都签个名,村长到上面就好说话了!”老人家们说话入情入理加上在村里有威望,还真是管用,说的队长爽快地答应过几天去和大队打个招呼。柳暗花明,问题总算解决了,我们就这样落了户,成为赵信屯的新成员。恰是春耕时节,周作为劳动力也开始出工下地,和在辽宁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不歧视他,无论干什么活都照顾他身单体弱,让他干轻活,兼当记工员。我们也和村里人一样分到了自留地,种菜更主要是种土豆。
    这里民风淳朴,村子里是亲连亲,亲套亲,我们也就随着秀峰他们一样称呼村里人为叔伯姑婶,同辈的人更不用说,很快就打成一片,兄嫂姐夫不知谁是亲的。论起来,叫我姐姐的少,叫我嫂子的倒多,农村的规矩专门和嫂子说笑话,我不会应对,常闹个大红脸。后来他们的父母呵斥他们,不许他们和我闹,算是给我解了围!
    村子里各家之间虽然也有栅栏或墙隔开着,但是各家还是留个便道,串门还是走窗下,谁也不愿意出这门再进那门的绕着走。白天我和婶娘嫂子们学习用骨头做的纺线锤打麻绳做鞋,还学做正宗的大黄米豆包。有时也教姐妹们织各种毛线活,我能织好多她们没看到过的花样,自然成了老师。很快我也能打出匀称的麻绳,完全独立地亲手给爸爸做了一双千层底布鞋邮回家。
    没过多久,几乎全村各家的往来信件就都归我了,即便是家里有孩子上学的也不用孩子写,怕他们写的简单敷衍了事,不能说出他们的心里话,倒是觉得我更理解他们。所以为大家写信念信我尽心尽力,看到好多家有外地亲戚且多年不通信的也联系上了,和平七队的来信逐渐增多,我心里感到十分安慰!那时村里还不通电,我常常坐在油灯下给家里爸妈弟妹们写信,描绘我的生活,和他们分享我的烦恼与欢乐!
    可是在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文化生活是想象不到的贫乏。没有书刊,看不到近期的报纸,一年半载也看不到一场电影,而且电影队下乡也不会到这个小屯子。唯一和外界联系的就是那台小收音机了,为此我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难道我们真的是要过这种“男耕女织”生活一直到老吗?我无数次问自己,却得不到答案!
                  清秋露秋北国寒,
                  思意缕缕不成眠。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难消十载途穷恨,
                  更叹平生眉不展。
                  三尺天地柴门里,
                  蓬莱瀛洲路几千?
                  羞无涓埃报圣代,
                  愧见亲朋回乡关。
                  何时得遇台州府,
                  放鸟出笼虎归山!
    当时的一首胡乱编写的打油诗,足以说明我那时的心境。
        
                             (待续)


   


文章评论

其实不古怪

往事虽不堪回首,但读来引人深思,这都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只是大姐那些年真的受苦了。

天涯孤旅

姐姐竟然有如此不堪的经历,读来让人心酸。不过,您是因祸得福,在那个穷乡僻壤里,遇到了那麽多的淳朴的乡亲们。他们的联名担保,何等的仗义,如果是现在,会吗?人情薄如纸的今天,绝不会有如此之仗义。

从头再来

陈老师:我非常喜欢您的回忆录,向小说,可以拍成一部电视剧,教育现在的年轻人,让他们知道父母这一代的生存与生活是多么的艰辛。我还想看您的续集。衷心的谢谢您,我是您的粉丝。

敏而好学(小溪)

能想象出来在北风呼号的北大荒冬天是多么的寒冷,姐姐一家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款待心里一定是充满了感激之情,北大荒的乡亲们真好!姐姐的文化有了用武之地,期盼姐姐的好运快快来到!

天涯孤旅

又忆当年北大荒, 民风淳朴人善良。 联名担保解尴尬, 教学防线度时光。 幽幽灯下思亲切, 点点泪花伴夜长。 北国十载恨途穷, 虎落平川当自强。

贞一

五味杂陈,说不出心里的滋味。期待续。

老妖踏雪寻梅

姐你们一家来到了我的家乡黑龙江,感到了黑龙江入的地大物博,人也特厚道吧,安顿下来,相信以后会好的。期待下集[em]e163[/em]路难行,人暖心啊。

无名草

历史无法改变,幸运的是姐姐遇到了那么多好人,好人一生平安![em]e163[/em] [em]e163[/em]

郁茵

[em]e178[/em] 姐姐写的和父母亲人离别时的情景非常感人。姐姐离乡背井那如一浮萍的感觉紧紧抓住了我的心。我期待续集。

白马非马[勿闲聊]

这遭遇在今天看很悲惨,但在老毛时代,你们太幸运了!碰上这么好的东北人,生活有了着落.当年我们南方人跑都没地方跑呢,只有死磕,拼命!只想起事造反!

闲云野鹤

看了朋友您的文章 ,心里格外酸楚 ! 眼泪不由得滴落下来 ,我非常理解朋友您当年生活困顿 · 迷茫 · 无助 · 无奈 · 的情景 !咱们都是背井离乡 !看了您当年背井离乡的情节 ,很多有相似的地方 !当年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 ,不敢想柳暗花明又一村 ! 期盼朋友的续集 !

盘锦 。闲云野鹤

看了您的文章很受感动,也有同感。异地谋生,寄人篱下,难啊!好在你遇到了那么多的好人。我也谢谢他们!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您。

盘锦 。闲云野鹤

七律——普阳野老吟 普阳野老泣吞声, 万里孤鸿对月鸣。 塞北萧萧木叶下, 胡天茫茫雪初晴。 旅途寂寂夕阳晚, 人海茫茫孰与行? 穷困天涯潦倒客, 蒲鸭河畔转秋蓬!* *蒲鸭河:松花江支流,流经普阳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