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为了活着”

阅读空间

这些书应该能够得到三类人的钟爱:读书人、著书人和藏书人。

当我们阅读时会发生什么事?人们又会因此有些什么改变?从阅读中,他们怎样学习生活?人类的阅读习惯,又是如何从过去几个世纪以来陆续发展而成?阅读的人,可知他们同时也被阅读?

因为阅读,人类有了过去;因为阅读,人类看见未来;因为阅读,人类开始了解彼此。

阅读的历史

人一死,肉身化作灰尘,同胞们也将从地球上消失。正是书卷,使得他在读着它的朗诵者口中受到忆念。——埃及书史

●《阅读的历史》 史蒂夫·罗杰·费雪/著 李中文/译 台湾博雅书屋/商务印书馆 2009年

图片 

《语言史》、《写作史》和《阅读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充分展现了阅读历史的全貌。描述古代的诸多阅读形式,阐释认知不同书写系统及文字的方式,继而追溯了中国、日本、美洲等地的阅读形式及其发展,考察了其阅读行为迥然不同的方方面面。中世纪,欧洲及中东的阅读创意频生、不断演进:默读和礼拜诵读兴起,眼镜广为使用,阅读成为大众教育的核心内容。

●《阅读史》(加)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 吴昌杰/译 商务印书馆 2002年

图片


●《阅读地图》(加)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 吴昌杰/译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9年

图片 

阅读书页上的字母只是它的诸多面相之一。天文学家阅读一张不复存在的星星图;动物学家阅读森林中动物的臭迹……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阅读其意义的都是读者;允诺或承认事物、地方或事件具有某种可能的可读性的是读者;觉得必须把意义归诸一套符号系统,然后辨读它的是读者。我们每个人都阅读自身及周边的世界,以稍得了解自身与所处。我们阅读以求了解或是开窍。我们不得不阅读。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书籍的历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书籍下了一个有趣的定义:“书是一种除去封面至少有49页的非期刊性质的印刷出版物。”其实,书就是叠起来的写满文字的纸张。只有当纸取代石头、骨头、粘土或纸莎草,成为书写的新载体时,书籍的历史才刚刚开始。

●《书籍的历史》(法)弗雷德里克·巴比耶/著 刘阳等/译 广西师大 2005年

图片 

法国著名学者巴比耶的重要著作。在当今网络时代,书籍的外在形态与肩负功能都面临着重大变化,此时对书写与书籍的历史分析就具有了十分特殊的意义。本书上起上古文字产生,下达电子媒体普及的当代,追溯了人类书籍的起源,介绍了以法国为重点的世界各地书籍的产生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并预示了当代图书业的最新发展趋势。

●《印刷书的诞生》(法)费夫贺 马尔坦/著 李鸿志等/译 猫头鹰书房 2005年|广西师大 2006年

图片 

法国年鉴学派大师费夫贺和印刷史学者马尔坦的经典之作,堪称历来最振奋人心的印刷史学专著,作为一部书籍史话,立论严谨,丰富宏观,令人耳目一新。“书中讲造纸,讲雕版,讲装订,讲出版成本,讲作家权利,讲地理环境影响书业,讲斯拉夫国家及其他地区的印书事业,讲书籍左右语言文字的流向,作者始终抓住一个方面去写,从人类思想行为的角度,去剖析书籍影响人类文明史的问题。”

●《纸之路》(法)艾瑞克·欧森纳/著 李淑宁/译 台湾野人文化出版 2014年

图片 

欧纳森以其渊博的学识,从多方角度探讨“纸”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的角色,并深究造纸及用纸所计划性的地缘政治及环保问题。文字既幽默又有诗意,且处处隐含智慧,发人深省。是一部从“纸”出发,糅合思路与旅路的深度游记,不仅资料丰富,还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趣闻轶事。

●《书籍的社会史》(美)周绍明/著 何朝晖/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图片 

作者,抄书匠,刻工,刷印匠,装订工,出版者,发行者,书商,文人,学者,司书者,藏书家,贪婪的读者——中国一千多年书文化的全景式扫描——在《书籍的社会史》里被周绍明以雄辩的文笔和洞察力加以考察,他生动的叙述将使各种类型的书籍爱好者为之沉迷。重在探究书籍与士人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西方学者研究中国书籍史和书文化的一部力作。

●《书籍的秩序》(美)侯瑞·夏提叶/著 台北联经 2012年

图片 

从中世纪结束到18世纪之间,面对印刷术生产出浩如烟海的文本,欧洲人有何监控之道?这些管控方式,又与手抄时代管理书籍的有何不同?作者检视了数百年的各种监控机会,对文化史,尤其是阅读史的研究和感兴趣的不容错过。

图片
图片 

(深圳《宝安日报》)

文章评论

给我一点颜色

自从仓颉造了字,我们不再只看山、读水、览树、阅花。目光所及,都是书。

olji

因为阅读,人类有了过去;因为阅读,人类看见未来;因为阅读,人类开始了解彼此。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