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却不会写的口语字===
个人日记
常说却不会写的口语字
以下基本按拼音顺序排列,主要以常说而不会写的口语字为主。
娭(aī):娭毑(jiě),称祖母或年老的妇人,即老奶奶,南方方言。
瘢(bān):瘢痕。这个字念不错,写在这里主要是要同“癍”区分,“癍”是皮肤上长斑点的病,而“瘢”是指伤口长好后留些的痕迹,也就是俗称的疤瘌。
鸨(bǎo):本意是一种鸟,传说这种鸟总在和各种不同的鸟交配,其性最淫,所以这个字更多的指妓院的负责人,即“老鸨子”。
鞴(bèi):鞴马。马不会老扛着马鞍,只有在需要骑的时候才装上,平时是卸下来的。鞴的意思就是把马鞍等东西装到马上,准备给人骑。比如电视剧里大侠要出门,大喊一声:“来人,快给我鞴马”,而不能是“备”马。
荸(bí):荸荠。这个大家都应该吃过吧,就是你未必会写这两个字。
箅(bì):箅子。有空隙能让水流过而阻挡固体的扁片。比如马路边排水沟口的铁箅子。
皕(bì):这个字的意思一目了然,就是200。
赑(bì):赑屃(xì),龙生九子之一,好负重。就是石碑底下的那个形似乌龟的东西。
藊(biǎn):藊豆。是的,你没理解错,就是我们所吃的“扁豆”,正确的写法就是这个“藊”,不过由于民间长期使用“扁豆”的写法,所以现在两个字通用了。
弁(biàn):马弁。旧时的低级武官,比如押送犯人的官差。
镳(biāo):马嚼子两头露在外边的部分。其实我组个词你就认识它了,“分道扬镳”。
醭(bú):酱油醋等放时间长了表面会长一层白色的霉,老话叫“长了醭了”。
倘(cháng):倘佯(yáng)。这两个字纯属捣乱,字典的解释为“同‘徜徉’”,都是自由自在来回走的意思。原来一个人走和两个人走完全没有区别……
绰(chāo):匆忙中抓起来。比如“绰起一根棍子就去打架”。恩,现在一般会写成“抄起”。
蒇(chǎn):一个你绝对想不到的字,它的意思是把事情解决掉,比如“蒇事”,“托人帮我把这事情蒇了”……我承认,我也一直以为是“铲”呢……
碜(chen):牙碜。食物中夹杂了沙子等异物的感觉。也许在食堂吃饭时总会想起这个字……
眵(chī):眼睛分泌物凝结成的淡黄色的东西,没错,就是眼屎啦,俗话说的“眵目糊”。
踟(chí):踟蹰(chú)。心中犹豫,要走不走的意思。也不算太生的字吧,貌似中学语文课学过的。
彳(chì):彳亍(chù),我可不是在写火星文,这是两个字,发音和“踟蹰”类似,意思也类似,走走停停的意思。
啻(chì):只,仅仅。不过通常都组词为“不啻”,如“我们关系好的不啻兄弟”。
瘛(chì):瘛疭(zòng)。中医上指手脚痉挛,口斜眼歪的病,通俗的说就是“抽风”……以后骂人可以文言一点了。
铳(chòng):火铳,类似火枪一类的武器。
匙(chí):汤匙,舀汤用的工具。多音字,也是钥匙的匙。不过用在这里要念chi,一般人还真不知道。
欻(chuā):这个发音的字仅此一个,为拟声字,比如“欻的一下,飞过去一只鞋……”
搋(chuāi):用拳头搅揉,使掺入的东西均匀。比如“搋面”……好吧,看到这个字的写法,我还是写“和面”吧。
膪(chuài):囊(nāng)膪,猪的胸腹部的大块肥肉。……呃,通常这是一个用来侮辱胖子的词……
槌(chuí):槌子。要和“锤子”区分,可以认为一个是铁的一个是木头的……
爨(cuàn):灶,或者在灶上烧火做饭。比如旧时分家叫做“分爨”。特别提一下,这个字是新华字典里“难查字笔画索引”的最后一个字。而且据说这还是一个姓氏……姓这个姓的人签名肯定很累……
皴(cūn):皮肤受冻干燥而形成的干裂。比如“手皴了”。
捯(dáo):双手不停调换着把绳子之类的东西拉回来。一强调这个字,我印象中就出现了牛群冯巩的一段相声“捯啊捯啊捯,捯出一头驴来……”。另外,我们看录像带时也常把快进快退成为“往前捯、往后捯”。
纛(dào):这个字也很繁,它的意思是指古代军队里的大棋,一般写着大统帅的姓之类的。
扽(dèn):这个发音也是只有这一个字,表示用力拉。比如“使劲一扽,把绳子扽断了”。
耵(dīng):耵聍(níng),耳道分泌物,就是耳屎啦。
蠹(dù):蛀蚀,侵害。一般人认识这个字都是来自“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鞥(ēng):没有声母,很神气的发音吧,此音仅此一字,意思为马缰绳。
蜰(féi):肥虫,竟然是臭虫,臭虫很肥么?
瀵(fèn):水从地下喷出漫溢……为什么我觉得这水很不干净呢……
酆(fēng):酆都。就是鬼城啦,不过现在都简写为“丰都”。
讣(fù): 讣告,就是报丧通知,你要是留意过报纸中缝的话应该发现过。
夹(gā):这是个多音字,发这个音的时候专门组词为“夹肢窝”,即腋下。一般人还真不知道怎么写。
尜(gá):一种类似陀螺的玩具,两头小中间大,这个字多传神阿……另外也可以表示这种形状的任意东西,比如有种食品叫“尜尜汤”,其实就是面疙瘩汤。
红(gōng):注意不是“hong”,发音同“工”,专门用于“女红”,表示女子所做的缝纫绣花等活。
估(gù):估衣,就是卖的旧衣服。听过相声《卖布头》就知道这个。
夬(guài):这下知道了吧,比如“快,块”等都是形声字,右边的这个东西也是一个字,意思是坚决果断。
盥(guàn):洗手或洗脸,比如盥洗室,其实就是洗手间。
鳜(guì):鳜鱼,有一道名菜“松鼠桂鱼”都吃过吧,其实正字应该是这个鳜,不过现在两个字也通用了。
馃(guǒ):馃子,油炸面食,别说你没见过,它还有另一个更家喻户晓的名字——油条。当然油条仅仅是馃子的一种,其实“薄脆”也能算馃子……“煎饼馃子”都吃过吧。
咳(hāi):无论是发音,还是含义,和英文“Hi”完全一样,打招呼用的字。
嗐(hài):估计我们天天都说,就是不知道怎么写这个字。感叹词,用法如“嗐,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四声的只此一字,无可替换,写“嗨”是错的)。
顸(hān):俗语常用,就是粗的意思,如“这柱子太顸了,得三个人才能合抱。”
薅(hāo):俗语常用,就是拔。貌似有个顺口溜“剃头师傅不用刀,一根一根往下薅”……哪个缺德孩子编的……
吽(hōng):佛教咒语专用字,如“唵嘛呢叭咪吽”。
蕻(hóng):一种类似芥菜的菜,即“雪里蕻”,现在也可写成“雪里红”,应该吃过吧。
鲎(hòu):一种水生甲壳动物,同三叶虫一样古老,堪称活化石。渔民俗称“海怪”。貌似沿海的地方都能见到。自然博物馆里也有,不过我很久都不认识这个字……
烀(hū):一种半蒸半煮的烹饪方法。某年春节晚会上黄宏宋丹丹的小品有这台词 “过年了,都烀地瓜,烀土豆,哪能烀你爹呢……”
笏(hù):笏板。看过古装电视剧没?大臣们上朝时都双手捧着一块木板一样的东西,那就是笏板了。
搳(huá):搳拳,喝酒时的游戏,现在也可写作“划拳”。
鲩(huàn):鲩鱼,我国特产的一种重要淡水鱼,俗称“草鱼”……
寰(huán):广大的地域,比如“寰球”,不过现在也可写成“环球”。
劐(huō):用刀剪等锐利的工具划开。比如“那刀劐出一道口子”。注意与“豁”区分。
嚄(huō):表示惊讶的感叹词,如“嚄!好大的一间房!”
嚯(huò):同样是表示惊讶的感叹词,如“嚯!这孩子都长这么大了。”
齑(jī):细碎的微粒,如“在炮火下化为齑粉”。
偈(jì):偈子,和尚吟唱的词句,类似于诗。
趼(jiǎn):手脚上因长期摩擦而生成的角质化硬皮组织,现在也可写作“茧”。
膙(jiǎng):膙子,同“趼”意思一样。
豇(jiāng):豇豆。你可能常吃,但你未必会写这个字。
铰(jiǎo):用剪刀剪断。如“你去把这封条铰开。”
卺(jǐn):古人结婚时用的一种酒器。常组词“合卺”,类似现代婚礼的成婚仪式。
缙(jìn):缙绅(shēn),古代指做官的人。如“缙绅之家”。
阄(jiū):新华字典上的解释让我很无奈——“抓阄时用的纸团”……
鬏(jiū):鬏儿,头发盘成的结,也可指类似样子的东西,口语常用。
孑(jié):孤单的意思,如“茕(qióng)茕孑立,形影相吊”。另外蚊子的幼虫叫作“孑孓”。
皲(jūn):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也可写作“龟裂”,发音是一样的。
颏(kē):下巴颏,就是下巴,口语常用的字。
剋(kēi):打人或者严厉地训斥。如“狠狠剋了他一顿。”同学们不要再说“K人”了,这是咱们中国话。
剌(lá):划破,割开。如“用刀剌了一道口子。”注意可不是“刺”。
琅(láng):琅琅,拟声词,形容响亮的读书声。常说的“琅琅读书声”就是这个字。
尥(liào):尥蹶子,骡马等牲口跳起来用后脚踢的动作。
趔(liè):趔趄(qie),走路不稳,身体歪斜要摔倒的样子。如“我一趔趄,差点掉沟里。”
〇(líng):就是数字零,汉字也是有这个圆圈的。
囹(líng):囹圄(yǔ),古代指监狱,如“身陷囹圄”。
馏(liū):一种烹调方法,炒的时候掺入淀粉,如“馏肉片”,不过现在也可用“溜”代替。
蹓(liū):悄悄走开,如“蹓走了”,“开蹓了”。注意这个字和“溜”不通用,写“溜走”就错了。
遛(liù):牵着牲口或宠物慢慢走,如“遛狗”,“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绺(liǔ):成束的理顺的丝状物体,如“额前垂下一绺头发”。
捋(lǚ):用手指顺着抹下去,如“用手捋了捋胡子”。
袂(mèi):衣服袖子,常说“联袂出演”,即是一起出演。
囝(nān):和“囡”的发音和含义都完全一样,指小孩子,两字通用不分男女的。
攮(nǎng):攮子,就是短刃、匕首。也可作动词,用攮子刺的意思。
齉(nàng):鼻子堵住,发音不清,如“齉鼻儿”。
淖(nào):烂泥的意思,常组词“泥淖”。 廿(niàn):数量词,二十。日历上能看到这个字,24即为“廿四”。
嬲(niǎo):意思是戏弄,纠缠。二男一女,很生动的一个字吧……
苶(nié):发呆,精神萎靡的样子。如“苶呆呆发愣”。
佞(nìng):巧言谄媚,溜须拍马,一般形容奸臣为佞臣,如“君昏臣佞”。
掱(pá):掱手,就是小偷,现在普遍用“扒手”替代了。现在知道啥是“三只手”了吧。
簰(pái):竹簰,就是竹筏子,现在也可写作“竹排”。
胖(pán):多音字,它的第二个发音就是这个,意思为舒适安泰,如“心宽体胖”,不要误会了这个词的意思,它跟胖子一点关系也没有。
蟠(pán):意思是屈曲环绕,有个成语“虎踞龙蟠”,切不可写成“龙盘”。
襻(pàn):口语常用,必须加儿化音,指中式服装上套纽扣的那个套,如“疙瘩襻儿”。
耪(pǎng):耪地,即用锄头松土。如果听过传统相声《树没叶》就应该记得这个字:“今天没有事儿喽,前去耪耪地喽……”
脬(pāo):尿(suī)脬,俗语,即膀胱。(正在吃饭的请自觉跳过)也可做量词,形容排泄物,如“撒了一脬尿”“地上有脬屎”写成“泡”可就错了-_-!
苤(piě):苤蓝,一种蔬菜,学名为球茎甘蓝。这个字你应该很陌生,但发音应该很熟悉吧。注意“蓝”是轻声。对,就是那种吃起来类似萝卜的东西。
鲆(píng):鲆鱼,别说你不认识,就是“平鱼”啦,不过正确写法就是“鲆鱼”。
鄱(pó):鄱阳湖,这个地方大家都听说过,只是注意,发音同“婆”而不是“博”。
潽(pū):液体沸腾而溢出容器。如“牛奶煮潽了。”
瓩(qiānwǎ):一个不可思议的字,唯一被《新华字典》收录的两音节汉字。意思很直白,就是功的单位千瓦。
鹐(qiān):禽类动物啄东西的动作。如“鸟把那片树叶鹐走了”,“被鹰鹐了眼睛”。
戗(qiāng):冲突,口语常用,如“你这不是戗火么,非打起来不可。”
雀(qiāo):发音为一声时,组词“雀子”,意思是雀斑,如“长了一脸雀子”。
俏(qiào):发音和意思都没问题,在此提示这个字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做菜时添加配菜提味,如“炖肉里俏点胡萝卜”。
葚(rèn):桑葚儿,桑树的果实。有趣的是,只有加儿化音时才这样念,如果不加儿化音,则发音为shèn,意思一样。
谁(shéi):特此证明,《新华字典》上这个字两种发音都是正确的,这也是顺应民意吧。
瘆(shèn):让人害怕,如“这地方太安静了,太瘆人了。”
厶(sī):不是日文哦,这是汉字,就是“私”的古体写法,含义也是一样的。
荽(suī):芫荽,又叫胡荽,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日常蔬菜——香菜。
嗍(suō):口语,用唇舌吮吸。如“嗍嗍筷子上沾的汤”。
趿(tā):趿拉,穿鞋只穿前半部分的样子,如“趿拉板儿”。
鳎(tǎ):鳎目鱼,就是比目鱼,双眼长在身体的一侧。“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着五斤鳎目”……
怹(tān):第三人称的尊称形式,同“您”的原理一样,就是不常用了。
叨(tǎo):作此发音是专门组词“叨扰”,为感谢别人款待的客气话,注意不是“讨扰”。
鼗(táo):拨浪鼓的学名,多有学问。
熥(tēng):把已经熟的食物再加热,如“把馒头放炉子上熥熥”。
菾(tián):菾菜,草本植物,根部可用来榨糖,现在也可写作“甜菜”。
骰(tóu):骰子,游戏或赌博用具,就是俗称的色(shǎi)子。
抟(tuán):把东西弄成球形,如“把废纸抟成一团”,注意“团”可没有动词用法。
煺(tuì):把宰杀过的牲畜或家禽用滚水烫过后去掉毛,如“煺猪毛”。
褪(tùn):和衣物脱离开的动作,如“胳膊从袖子里褪出来”。
绾(wǎn):把长条形的东西绕起来或打上结,如“绳子头绾个扣”,“把头发绾起来”。
璺(wèn):器物上的裂痕,常用俗语“打破砂锅璺(谐音“问”)到底”。
擤(xǐng):捏住鼻子用力出气,如“擤鼻涕”。
鼹(yǎn):鼹鼠,特别提示的是这个字只能念三声,很别扭吧,字典就是这么说的。
吆(yāo):吆喝,用于叫卖等情况下的叫喊。
约(yāo):用秤称重量,口语常用,如“给我约半斤肉”。
靥(yè):既是俗称的酒窝,如“脸上露出笑靥”。
揖(yī):作(zuō)揖,行拱手礼的动作。
勩(yì):别瞎猜了,这不是繁体字,指器物磨损而失去棱角,如“螺丝勩扣了”。
燚(yì):除了用于另类的名字外,这个字已经没有用处了……
鸢(yuān):本意是老鹰,不过常组词“纸鸢”,意思是风筝。
錾(zàn):在金属上雕刻,如“在外壳上錾着型号”。
锃(zèng):器物表面干净而闪光耀眼,如“刀子磨得锃亮”。
择(zhái):和发音zé时的含义类似,只是口语用这个音,如“择菜”
缶只(zhǎi):(应为一个字,因为不属于GBK字符集,所以只好拆成两半写了)口语中儿化使用,意思是器物残缺破损的痕迹。都听过《卖布头》么?“没有褒贬没有“缶只”儿,没有窟窿眼……”
搌(zhǎn):轻轻地擦抹,如“搌布(就是抹布)”。
笊(zhào):笊篱,用来从汤水中捞东西的器具。其实就是捞饺子用的漏勺。
诌(zhōu):随口编瞎话,如“瞎胡诌”(注意这个字没有zōu的发音)
髽(zhuā):髽鬏(jiū),女孩子梳在头两边的发结。
孖(zī):双胞胎,很直白吧。
攥(zuàn):用手握住,如“手里攥着一把斧子”。
以下基本按拼音顺序排列,主要以常说而不会写的口语字为主。
娭(aī):娭毑(jiě),称祖母或年老的妇人,即老奶奶,南方方言。
瘢(bān):瘢痕。这个字念不错,写在这里主要是要同“癍”区分,“癍”是皮肤上长斑点的病,而“瘢”是指伤口长好后留些的痕迹,也就是俗称的疤瘌。
鸨(bǎo):本意是一种鸟,传说这种鸟总在和各种不同的鸟交配,其性最淫,所以这个字更多的指妓院的负责人,即“老鸨子”。
鞴(bèi):鞴马。马不会老扛着马鞍,只有在需要骑的时候才装上,平时是卸下来的。鞴的意思就是把马鞍等东西装到马上,准备给人骑。比如电视剧里大侠要出门,大喊一声:“来人,快给我鞴马”,而不能是“备”马。
荸(bí):荸荠。这个大家都应该吃过吧,就是你未必会写这两个字。
箅(bì):箅子。有空隙能让水流过而阻挡固体的扁片。比如马路边排水沟口的铁箅子。
皕(bì):这个字的意思一目了然,就是200。
赑(bì):赑屃(xì),龙生九子之一,好负重。就是石碑底下的那个形似乌龟的东西。
藊(biǎn):藊豆。是的,你没理解错,就是我们所吃的“扁豆”,正确的写法就是这个“藊”,不过由于民间长期使用“扁豆”的写法,所以现在两个字通用了。
弁(biàn):马弁。旧时的低级武官,比如押送犯人的官差。
镳(biāo):马嚼子两头露在外边的部分。其实我组个词你就认识它了,“分道扬镳”。
醭(bú):酱油醋等放时间长了表面会长一层白色的霉,老话叫“长了醭了”。
倘(cháng):倘佯(yáng)。这两个字纯属捣乱,字典的解释为“同‘徜徉’”,都是自由自在来回走的意思。原来一个人走和两个人走完全没有区别……
绰(chāo):匆忙中抓起来。比如“绰起一根棍子就去打架”。恩,现在一般会写成“抄起”。
蒇(chǎn):一个你绝对想不到的字,它的意思是把事情解决掉,比如“蒇事”,“托人帮我把这事情蒇了”……我承认,我也一直以为是“铲”呢……
碜(chen):牙碜。食物中夹杂了沙子等异物的感觉。也许在食堂吃饭时总会想起这个字……
眵(chī):眼睛分泌物凝结成的淡黄色的东西,没错,就是眼屎啦,俗话说的“眵目糊”。
踟(chí):踟蹰(chú)。心中犹豫,要走不走的意思。也不算太生的字吧,貌似中学语文课学过的。
彳(chì):彳亍(chù),我可不是在写火星文,这是两个字,发音和“踟蹰”类似,意思也类似,走走停停的意思。
啻(chì):只,仅仅。不过通常都组词为“不啻”,如“我们关系好的不啻兄弟”。
瘛(chì):瘛疭(zòng)。中医上指手脚痉挛,口斜眼歪的病,通俗的说就是“抽风”……以后骂人可以文言一点了。
铳(chòng):火铳,类似火枪一类的武器。
匙(chí):汤匙,舀汤用的工具。多音字,也是钥匙的匙。不过用在这里要念chi,一般人还真不知道。
欻(chuā):这个发音的字仅此一个,为拟声字,比如“欻的一下,飞过去一只鞋……”
搋(chuāi):用拳头搅揉,使掺入的东西均匀。比如“搋面”……好吧,看到这个字的写法,我还是写“和面”吧。
膪(chuài):囊(nāng)膪,猪的胸腹部的大块肥肉。……呃,通常这是一个用来侮辱胖子的词……
槌(chuí):槌子。要和“锤子”区分,可以认为一个是铁的一个是木头的……
爨(cuàn):灶,或者在灶上烧火做饭。比如旧时分家叫做“分爨”。特别提一下,这个字是新华字典里“难查字笔画索引”的最后一个字。而且据说这还是一个姓氏……姓这个姓的人签名肯定很累……
皴(cūn):皮肤受冻干燥而形成的干裂。比如“手皴了”。
捯(dáo):双手不停调换着把绳子之类的东西拉回来。一强调这个字,我印象中就出现了牛群冯巩的一段相声“捯啊捯啊捯,捯出一头驴来……”。另外,我们看录像带时也常把快进快退成为“往前捯、往后捯”。
纛(dào):这个字也很繁,它的意思是指古代军队里的大棋,一般写着大统帅的姓之类的。
扽(dèn):这个发音也是只有这一个字,表示用力拉。比如“使劲一扽,把绳子扽断了”。
耵(dīng):耵聍(níng),耳道分泌物,就是耳屎啦。
蠹(dù):蛀蚀,侵害。一般人认识这个字都是来自“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鞥(ēng):没有声母,很神气的发音吧,此音仅此一字,意思为马缰绳。
蜰(féi):肥虫,竟然是臭虫,臭虫很肥么?
瀵(fèn):水从地下喷出漫溢……为什么我觉得这水很不干净呢……
酆(fēng):酆都。就是鬼城啦,不过现在都简写为“丰都”。
讣(fù): 讣告,就是报丧通知,你要是留意过报纸中缝的话应该发现过。
夹(gā):这是个多音字,发这个音的时候专门组词为“夹肢窝”,即腋下。一般人还真不知道怎么写。
尜(gá):一种类似陀螺的玩具,两头小中间大,这个字多传神阿……另外也可以表示这种形状的任意东西,比如有种食品叫“尜尜汤”,其实就是面疙瘩汤。
红(gōng):注意不是“hong”,发音同“工”,专门用于“女红”,表示女子所做的缝纫绣花等活。
估(gù):估衣,就是卖的旧衣服。听过相声《卖布头》就知道这个。
夬(guài):这下知道了吧,比如“快,块”等都是形声字,右边的这个东西也是一个字,意思是坚决果断。
盥(guàn):洗手或洗脸,比如盥洗室,其实就是洗手间。
鳜(guì):鳜鱼,有一道名菜“松鼠桂鱼”都吃过吧,其实正字应该是这个鳜,不过现在两个字也通用了。
馃(guǒ):馃子,油炸面食,别说你没见过,它还有另一个更家喻户晓的名字——油条。当然油条仅仅是馃子的一种,其实“薄脆”也能算馃子……“煎饼馃子”都吃过吧。
咳(hāi):无论是发音,还是含义,和英文“Hi”完全一样,打招呼用的字。
嗐(hài):估计我们天天都说,就是不知道怎么写这个字。感叹词,用法如“嗐,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四声的只此一字,无可替换,写“嗨”是错的)。
顸(hān):俗语常用,就是粗的意思,如“这柱子太顸了,得三个人才能合抱。”
薅(hāo):俗语常用,就是拔。貌似有个顺口溜“剃头师傅不用刀,一根一根往下薅”……哪个缺德孩子编的……
吽(hōng):佛教咒语专用字,如“唵嘛呢叭咪吽”。
蕻(hóng):一种类似芥菜的菜,即“雪里蕻”,现在也可写成“雪里红”,应该吃过吧。
鲎(hòu):一种水生甲壳动物,同三叶虫一样古老,堪称活化石。渔民俗称“海怪”。貌似沿海的地方都能见到。自然博物馆里也有,不过我很久都不认识这个字……
烀(hū):一种半蒸半煮的烹饪方法。某年春节晚会上黄宏宋丹丹的小品有这台词 “过年了,都烀地瓜,烀土豆,哪能烀你爹呢……”
笏(hù):笏板。看过古装电视剧没?大臣们上朝时都双手捧着一块木板一样的东西,那就是笏板了。
搳(huá):搳拳,喝酒时的游戏,现在也可写作“划拳”。
鲩(huàn):鲩鱼,我国特产的一种重要淡水鱼,俗称“草鱼”……
寰(huán):广大的地域,比如“寰球”,不过现在也可写成“环球”。
劐(huō):用刀剪等锐利的工具划开。比如“那刀劐出一道口子”。注意与“豁”区分。
嚄(huō):表示惊讶的感叹词,如“嚄!好大的一间房!”
嚯(huò):同样是表示惊讶的感叹词,如“嚯!这孩子都长这么大了。”
齑(jī):细碎的微粒,如“在炮火下化为齑粉”。
偈(jì):偈子,和尚吟唱的词句,类似于诗。
趼(jiǎn):手脚上因长期摩擦而生成的角质化硬皮组织,现在也可写作“茧”。
膙(jiǎng):膙子,同“趼”意思一样。
豇(jiāng):豇豆。你可能常吃,但你未必会写这个字。
铰(jiǎo):用剪刀剪断。如“你去把这封条铰开。”
卺(jǐn):古人结婚时用的一种酒器。常组词“合卺”,类似现代婚礼的成婚仪式。
缙(jìn):缙绅(shēn),古代指做官的人。如“缙绅之家”。
阄(jiū):新华字典上的解释让我很无奈——“抓阄时用的纸团”……
鬏(jiū):鬏儿,头发盘成的结,也可指类似样子的东西,口语常用。
孑(jié):孤单的意思,如“茕(qióng)茕孑立,形影相吊”。另外蚊子的幼虫叫作“孑孓”。
皲(jūn):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也可写作“龟裂”,发音是一样的。
颏(kē):下巴颏,就是下巴,口语常用的字。
剋(kēi):打人或者严厉地训斥。如“狠狠剋了他一顿。”同学们不要再说“K人”了,这是咱们中国话。
剌(lá):划破,割开。如“用刀剌了一道口子。”注意可不是“刺”。
琅(láng):琅琅,拟声词,形容响亮的读书声。常说的“琅琅读书声”就是这个字。
尥(liào):尥蹶子,骡马等牲口跳起来用后脚踢的动作。
趔(liè):趔趄(qie),走路不稳,身体歪斜要摔倒的样子。如“我一趔趄,差点掉沟里。”
〇(líng):就是数字零,汉字也是有这个圆圈的。
囹(líng):囹圄(yǔ),古代指监狱,如“身陷囹圄”。
馏(liū):一种烹调方法,炒的时候掺入淀粉,如“馏肉片”,不过现在也可用“溜”代替。
蹓(liū):悄悄走开,如“蹓走了”,“开蹓了”。注意这个字和“溜”不通用,写“溜走”就错了。
遛(liù):牵着牲口或宠物慢慢走,如“遛狗”,“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绺(liǔ):成束的理顺的丝状物体,如“额前垂下一绺头发”。
捋(lǚ):用手指顺着抹下去,如“用手捋了捋胡子”。
袂(mèi):衣服袖子,常说“联袂出演”,即是一起出演。
囝(nān):和“囡”的发音和含义都完全一样,指小孩子,两字通用不分男女的。
攮(nǎng):攮子,就是短刃、匕首。也可作动词,用攮子刺的意思。
齉(nàng):鼻子堵住,发音不清,如“齉鼻儿”。
淖(nào):烂泥的意思,常组词“泥淖”。 廿(niàn):数量词,二十。日历上能看到这个字,24即为“廿四”。
嬲(niǎo):意思是戏弄,纠缠。二男一女,很生动的一个字吧……
苶(nié):发呆,精神萎靡的样子。如“苶呆呆发愣”。
佞(nìng):巧言谄媚,溜须拍马,一般形容奸臣为佞臣,如“君昏臣佞”。
掱(pá):掱手,就是小偷,现在普遍用“扒手”替代了。现在知道啥是“三只手”了吧。
簰(pái):竹簰,就是竹筏子,现在也可写作“竹排”。
胖(pán):多音字,它的第二个发音就是这个,意思为舒适安泰,如“心宽体胖”,不要误会了这个词的意思,它跟胖子一点关系也没有。
蟠(pán):意思是屈曲环绕,有个成语“虎踞龙蟠”,切不可写成“龙盘”。
襻(pàn):口语常用,必须加儿化音,指中式服装上套纽扣的那个套,如“疙瘩襻儿”。
耪(pǎng):耪地,即用锄头松土。如果听过传统相声《树没叶》就应该记得这个字:“今天没有事儿喽,前去耪耪地喽……”
脬(pāo):尿(suī)脬,俗语,即膀胱。(正在吃饭的请自觉跳过)也可做量词,形容排泄物,如“撒了一脬尿”“地上有脬屎”写成“泡”可就错了-_-!
苤(piě):苤蓝,一种蔬菜,学名为球茎甘蓝。这个字你应该很陌生,但发音应该很熟悉吧。注意“蓝”是轻声。对,就是那种吃起来类似萝卜的东西。
鲆(píng):鲆鱼,别说你不认识,就是“平鱼”啦,不过正确写法就是“鲆鱼”。
鄱(pó):鄱阳湖,这个地方大家都听说过,只是注意,发音同“婆”而不是“博”。
潽(pū):液体沸腾而溢出容器。如“牛奶煮潽了。”
瓩(qiānwǎ):一个不可思议的字,唯一被《新华字典》收录的两音节汉字。意思很直白,就是功的单位千瓦。
鹐(qiān):禽类动物啄东西的动作。如“鸟把那片树叶鹐走了”,“被鹰鹐了眼睛”。
戗(qiāng):冲突,口语常用,如“你这不是戗火么,非打起来不可。”
雀(qiāo):发音为一声时,组词“雀子”,意思是雀斑,如“长了一脸雀子”。
俏(qiào):发音和意思都没问题,在此提示这个字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做菜时添加配菜提味,如“炖肉里俏点胡萝卜”。
葚(rèn):桑葚儿,桑树的果实。有趣的是,只有加儿化音时才这样念,如果不加儿化音,则发音为shèn,意思一样。
谁(shéi):特此证明,《新华字典》上这个字两种发音都是正确的,这也是顺应民意吧。
瘆(shèn):让人害怕,如“这地方太安静了,太瘆人了。”
厶(sī):不是日文哦,这是汉字,就是“私”的古体写法,含义也是一样的。
荽(suī):芫荽,又叫胡荽,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日常蔬菜——香菜。
嗍(suō):口语,用唇舌吮吸。如“嗍嗍筷子上沾的汤”。
趿(tā):趿拉,穿鞋只穿前半部分的样子,如“趿拉板儿”。
鳎(tǎ):鳎目鱼,就是比目鱼,双眼长在身体的一侧。“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着五斤鳎目”……
怹(tān):第三人称的尊称形式,同“您”的原理一样,就是不常用了。
叨(tǎo):作此发音是专门组词“叨扰”,为感谢别人款待的客气话,注意不是“讨扰”。
鼗(táo):拨浪鼓的学名,多有学问。
熥(tēng):把已经熟的食物再加热,如“把馒头放炉子上熥熥”。
菾(tián):菾菜,草本植物,根部可用来榨糖,现在也可写作“甜菜”。
骰(tóu):骰子,游戏或赌博用具,就是俗称的色(shǎi)子。
抟(tuán):把东西弄成球形,如“把废纸抟成一团”,注意“团”可没有动词用法。
煺(tuì):把宰杀过的牲畜或家禽用滚水烫过后去掉毛,如“煺猪毛”。
褪(tùn):和衣物脱离开的动作,如“胳膊从袖子里褪出来”。
绾(wǎn):把长条形的东西绕起来或打上结,如“绳子头绾个扣”,“把头发绾起来”。
璺(wèn):器物上的裂痕,常用俗语“打破砂锅璺(谐音“问”)到底”。
擤(xǐng):捏住鼻子用力出气,如“擤鼻涕”。
鼹(yǎn):鼹鼠,特别提示的是这个字只能念三声,很别扭吧,字典就是这么说的。
吆(yāo):吆喝,用于叫卖等情况下的叫喊。
约(yāo):用秤称重量,口语常用,如“给我约半斤肉”。
靥(yè):既是俗称的酒窝,如“脸上露出笑靥”。
揖(yī):作(zuō)揖,行拱手礼的动作。
勩(yì):别瞎猜了,这不是繁体字,指器物磨损而失去棱角,如“螺丝勩扣了”。
燚(yì):除了用于另类的名字外,这个字已经没有用处了……
鸢(yuān):本意是老鹰,不过常组词“纸鸢”,意思是风筝。
錾(zàn):在金属上雕刻,如“在外壳上錾着型号”。
锃(zèng):器物表面干净而闪光耀眼,如“刀子磨得锃亮”。
择(zhái):和发音zé时的含义类似,只是口语用这个音,如“择菜”
缶只(zhǎi):(应为一个字,因为不属于GBK字符集,所以只好拆成两半写了)口语中儿化使用,意思是器物残缺破损的痕迹。都听过《卖布头》么?“没有褒贬没有“缶只”儿,没有窟窿眼……”
搌(zhǎn):轻轻地擦抹,如“搌布(就是抹布)”。
笊(zhào):笊篱,用来从汤水中捞东西的器具。其实就是捞饺子用的漏勺。
诌(zhōu):随口编瞎话,如“瞎胡诌”(注意这个字没有zōu的发音)
髽(zhuā):髽鬏(jiū),女孩子梳在头两边的发结。
孖(zī):双胞胎,很直白吧。
攥(zuàn):用手握住,如“手里攥着一把斧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