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精神……李丹崖

个人日记

图片

 

与一本书缠绵

李丹崖

人生最美时,莫过于与一本书缠绵。

与人缠绵,太腻歪,若激情不再,缠绵不下去。
与俗物缠绵,容易被人说成是玩物丧志,格调不高雅。
与山河缠绵,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时间上,都有些照应不过来。

所以,还是与书缠绵。

在窗前的阳光里,在檐下的鸟鸣里,在故乡的榆阴里,在床头昏黄的灯光下……
无时无刻不能读书,无场无地不能阅读。

命运可以剥夺我们的身体,给我们带来残疾,
只要给我们一双眼睛,却不会剥夺我们阅读,
只要给我们一双手,就不能阻止我们书写。

读一本好书,
在晨辉里,休息了一夜的身体,
在书中的句段之间得到淘洗。


图片

 

空虚时读读经典,闲暇时读读小说,
忙碌时读读警句,困惑时读读格言。
居城市读读乡土,居巷陌读读草原,
居江湖读读庙堂,居学堂读读国学,
居职场读读运筹,居商海读读兵法,
居文职读读自然。

与一本书缠绵,走进唐诗宋词的氛围里,如同走进了一条灯光旖旎的巷子;
走进名人传记的震撼里,如同走进了一间励志的画廊;
走进林和靖与陶渊明的经历里,如同饮了一碗提神的冰水;
走进魏晋文人的狂狷里,如同走进了一阕豪放的道场。

与一本书缠绵,不是与个中字句缠绵,
也不是与作者或人物缠绵,
而是与书中的精魂缠满,促膝交谈,融汇在心,心灵绚烂。


图片
 

与一本书缠绵,不是偶尔一会,而是长期为之,
常读常新,心思逐渐专执,心智逐渐成熟,
心灵逐渐清明,心神逐渐淡然。

与一本书缠绵,在寂静的流年里来一场彻读,
你会觉得日子是明丽的,步履是踏实的,容颜是年轻的,
读书亦能养颜嘛,其实修的是气质。

与一本书缠绵,在纷扰的俗世里,给自己一剂清醒的茶汤,
给自己一份寡淡的心境,给自己一种坚定的信念,
当下笃定,前程鲜花绚烂。

与美食缠绵的是饕客,
与美景缠绵的是旅客,
与身体缠绵的是瘾君子,
与书缠绵的才是贤德。

 

《思维与智慧》20154月

 

图片
 

 

笔墨精神

李丹崖

一个人的笔墨中是承载着精神的。

有的文气吞山河日月。

 

提及“气吞山河”这个词。脑海里立时浮现出两个人,魏武的豪迈,李白的狂放。

曹操是一个有着天地情怀的人,虽为宰相,却有国君的气象。
最明显的是《观沧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芳出其里。”

李白就更甚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这是怎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句子,连一个人的愁绪都这样汪洋恣肆!

怀揣山河,迢迢银汉飞度,这样的文风,非一般文人可以成就。

 

有的文有溪风竹韵。

 

譬如沈从文。他的清雅,他的散淡,三两句即成,
即便是在小说中,也不忘写几处闲笔: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多次在严冬看沈先生的书,万木凋敝,一行行文字看下来,内心深处,春暖花开。



 图片
 
 

有的文草木葳蕤。

 

汪曾祺先生太爱与草木为伴了,
他在《人间草木》里写下这样的句子: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
即便是在剧本《裘盛戎》里,他也不忘倾注山野气息:
“谁能遮得住星光云影,谁能从日历上勾掉了谷雨、清明?”

这是无比任性的一句话,是的,又有谁能从日历上勾掉了谷雨、清明呢?

 

有的文有闺阁之秀

 

数遍历代文人,有闺阁之气的要数沈复,
不单单是因为他写的《浮生六记》,
也不单单是因为他说过“寻遍世上的闺阁
,恐怕未必还有像陈芸这样悟性的女子。”
哪怕是他写一朵野牡丹,也在字里行间有一股脂粉味:
“二三月花,至八月复复花累累细如铃铎,素瓣,紫晕,檀心,圆而大,颇芳烈”。

沈复爱芸娘,爱到了不分彼此的地步,所以,他的文字里也被这样的情怀潜移默化。



图片

 

有的文怪石嶙峋。

说到这一风格,当非李贺莫属,
李贺在他的诗歌里时时刻刻鼓噪着诡异峭拔之风,
犹如怪石入怀,硬邦邦,尖锐刺激。一首同题诗《听颖师弹琴》。
韩愈开头写到:“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而李贺却言:“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娥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写出这样文字的人,其性情里,多半不落窠臼,潇洒狂狷,人的性情,也就成就了诗的性情。
 

在文字附着在精神里,还是精神寄托在笔墨里,还是两者相互成全?
   我想,这全然与落笔者的气势和心境抛不开关系。



编制  八千里路云和月 

文章评论